暑假的一天上午,我們做完作業(yè)后閑著沒事干,便在院子里追逐、嬉戲。這時,二叔走過來對我說:“孩子,你到后院把那幾個姐妹都叫過來,一起剝杏核吧。把那些山杏的皮扒了,洗洗,放在打谷場上曬干,賣來錢就夠你們幾個人的學費了。你們都這么大了,該干點活兒了,別老閑著讓時間都跑了!”
我立刻把姐妹們叫來,大家分工合作,各自忙開了:小玲把山杏裝進袋里,用木棍打裂皮;我和小瑜把打過的山杏用夾子剝了皮,再把核放在木箱里;倩姐和海燕把杏核洗凈,晾在谷場上。
剝著剝著,我的胳膊都發(fā)酸了,山杏還是有一大堆?!斑@樣太慢了,得想個法子?!蔽乙贿厔?,心里一邊想著。對,有了!我找來一截像鐵軌一樣的廢鐵,把它的一頭放在木箱里,另一頭稍微翹起,在上面掛個塑料袋,固定在墻上。我拿起一個山杏,在鐵軌翹起的一頭鋸一下,皮就掉進塑料袋里,而核正好沿著“滑梯”滑到木箱里。嘿,還真靈,姐妹們都夸我的主意好。
下午,杏核曬干了。一稱,竟有三百多斤;如果賣了,夠我們幾個人這學期的學費了。我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喜悅,因為我們能用自己的勞動換學費啦!
簡評:《剝杏核》這篇習作有兩點值得稱道:一是語言有特色。小作者的語言生活化、口語化,讀來讓人覺得親切。二是立意好。新時代的少年兒童,不能再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皇帝,而要有自立的精神。小作者用自己的勞動換學費,并在勞動中善于動腦、大膽創(chuàng)新,反映出了新時代農(nóng)村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
(指導并置評:耿秀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