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閱讀,就想起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留下的腳印,想起拿破侖在監(jiān)獄中的讀書生活,想起愛迪生要讀完林立的圖書架上每一本書的雄心,想起余秋雨,想起姚雪垠,想起路遙,想起眾多的作家、學者,想起許許多多為文化昌盛、社會進步做出過卓越貢獻的先哲賢士,心中便涌起一種神圣而敬畏的情感。知識改變命運,閱讀超越平庸。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置之百世而不移”的真理??!
閱讀是營養(yǎng)精神的金飯碗。個體的生命是短暫的、渺小的,如何才能使這微不足道的生命擺脫平庸的無奈的無聊的生存狀態(tài),獲得恒久的充實的輝煌的生命意義呢?道路只有一條,便是通過閱讀和人類文化相接通。生命個體只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的一滴水,只是人類廣袤的文化沃野上的一株樹,只有將自己融匯在人類文化的洪流中,扎根在人類文明的土壤中,才能使自己鮮活滋潤,永不干涸;才能使自己根深葉茂,生命之樹常青。黃山谷說,三月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這表明閱讀是維系人們文化生活、美化世人精神面貌的營養(yǎng)品。讀余秋雨的散文,可以增加文化味;讀錢鐘書的小說,可以平添幽默感;讀鄭淵潔的童話,可以豐富想象力;讀歌德的詩歌,可以煥發(fā)生命的熱情;讀盧梭的小說,可以增強反省意識……在閱讀中,我們可以領略人類的精神疆域是何等遼闊,人類的智慧經(jīng)過開發(fā)可以提升到怎樣的境界,從而激發(fā)我們熱愛生命、善待生命、完善生命的激情和動能。
閱讀是認識世界的快車道。我們生活的世界地域廣闊,人口眾多,歷史悠久,文化各異,奧妙無窮。“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要在有限的生命中,獲取盡可能多的知識,閱讀是一條重要途徑,而且是捷徑。從《千年一嘆》(余秋雨)中,我們可以了解希臘、埃及、巴比倫、印度等文明古國取得的主要文化成就,可以了解這些古老文明殞落的原因,可以了解這些地區(qū)的人民今天的生活狀況。作者歷經(jīng)三個月奔馳數(shù)萬公里才寫成該書,我們僅用三天即可輕松讀完。這是不是一種奢侈?曹雪芹“披閱十載,增刪五次”,殫精竭慮才寫成《石頭記》。我們讀來卻滿眼春光,滿齒芬芳,意會處,叫一聲好;傷心處,掬一把淚。陶然自適,獲益甚多,將中國封建社會的全景式圖畫盡收眼底。這是不是一種享受?
閱讀是鍛造人格的冶煉爐。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思維周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yǎng),邏輯修辭使人善辯??傊爸R能塑造人的性格”。這里的“知識”主要是指通過閱讀獲得的知識。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一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曾激勵多少有志青年投身革命的洪流?。「母镩_放時期,一部《花季·雨季》又撥動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弦,激勵他們走上自我完善的道路啊!韓寒的《三重門》《零下一度》,使人領悟到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可貴;夏洛蒂·勃朗特的《簡·愛》,使人感受到人格的高貴和美麗。讀“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可培養(yǎng)君子風度;讀《魯濱遜飄流記》,可培養(yǎng)堅強樂觀的品格;讀《愛的教育》,可培養(yǎng)博愛、友善的美德,如此等等。
閱讀是實現(xiàn)創(chuàng)新的奠基石。創(chuàng)新必須以既往為背景,以繼承為前提,而提供這種知識背景,只能依賴閱讀。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學習前人的思維方式,了解文明演進的線索和規(guī)律,發(fā)現(xiàn)前人研究中的缺陷和不足,甄別不同觀點的得與失,為創(chuàng)新提供問題情境和智力支持。馬克思正是在批判地繼承前人的文明成果的基礎上,才創(chuàng)立了馬克思主義的完整體系;毛澤東熟讀《孫子兵法》和《三國演義》,并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運用,才領導工農(nóng)紅軍取得了長征的勝利。這些例子都有力地證明:閱讀有助于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