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1)非常之人稱焉。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2)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3)《離騷》;左丘失明,厥(4)有《國語》;孫子臏腳(5),兵法修列(6);不韋遷(7)蜀,世傳《呂覽》(8);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氐(9)圣賢發(fā)憤(10)之所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11),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來者(12)。
【注釋】
(1)倜儻:卓越,灑脫不拘。
(2)厄:困窮。在此指孔子周游列國,受到圍攻和絕糧的困厄。
(3)賦:鋪敘。在此指創(chuàng)作。
(4)厥:才。
(5)孫子臏腳:孫子即孫臏,戰(zhàn)國時期齊國人,著名軍事家,著有《孫臏兵法》一書;同學魏將龐涓妒其才能,設計陷害,被處以臏刑,故此稱孫臏。臏通“髕”,古代削去膝蓋骨的一種酷刑。
(6)修列:編著。
(7)遷:因罪降職。
(8)《呂覽》:呂不韋做秦丞相時組織門客編寫,又叫《呂氏春秋》。
(9)大氐:大抵,大部。氐通“抵”。
(10)發(fā)憤:抒發(fā)憤懣。
(11)郁結:心情受壓抑不舒暢。
(12)思來者:關心未來的人,以書遺之,使見己志行。
【譯文】
古代擁有財富、尊位而默默無聞死去的人,多得不可勝數,只有卓越超群的人才被后世稱頌。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推演出了《周易》;孔子在困窮的境遇中編寫了《春秋》;屈原被流放后,創(chuàng)作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后,寫出了《國語》;孫臏被剔去了膝蓋骨,編著了《孫臏兵法》一書;呂不韋被貶,流放到蜀地,有《呂氏春秋》流傳于世上;韓非被囚禁在秦國,著有《說難》《孤憤》;《詩經》三百篇,大多是圣賢們?yōu)槭惆l(fā)胸中郁憤而寫出來的。這都是因為這些作者心中感到壓抑、不舒暢,他們的思想觀念不被當時的人們接受,所以敘述所經歷的事情,目的是讓后來的人了解自己。
【簡析】
《報任安書》是一篇書信體散文,表達了司馬遷對生命的珍重和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是基于他對歷史上杰出人物經歷磨難而奮發(fā)有為的事跡的認識,是基于他對古代學者歷經苦難、獻身著述的繼承和發(fā)揚。他們是司馬遷事業(yè)上學習的楷模和前驅者,是司馬遷人生前進的指路明燈和矢志不移進取的動力。作品體現了作者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文學觀以及作者獻身正義事業(yè)的奉獻精神,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和教育價值。
此段層次清晰,結構嚴謹,為總—分—總式結構。
首句為論點,主體舉例論證,選材典型而高度概括(人物身份不同、人生經歷不同,多側面選材論述,這一點尤其重要),末句小結,深化主題。
全段融記敘、議論、抒情為一體,語言上富有文采,排比句使文章回腸蕩氣。若寫議論文,此文值得同學們學習和借鑒。
另外,若以“逆境”“失敗”“成功”“厄運”“不幸”“苦難”“困苦”“事業(yè)”“價值”“目標”“奮斗”“挫折”“獻身”“生命”等為話題作文,此段是寫議論文或其他文體不可多得的一段最具權威性和說服力的古代引證“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