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盡在此壺中
明代福建長樂人林延選主持某科會試。考試的前一天,他在參加會試的同鄉(xiāng)舉人中,邀了一些與自己關(guān)系較密的人飲酒。赴宴的人都知道,本科會試正是林主持的。但礙于戒律,不敢在酒席宴上說出求情的話。而林也只顧與眾人縱情飲酒盡歡,只字不提考試之事。只是在宴散之前,親自執(zhí)酒壺,為每位來客滿斟杯中酒,并道:“盡此壺?!北娙寺犃?,心照不宣,唯唯而散。
第二天,林果然入考場主試。參加宴會的舉人,在第一篇文章的末段,都用“盡些乎”(與‘盡此壺’諧音)三字作結(jié)。等到發(fā)榜,人人考中,只有林的女婿未能領(lǐng)悟“盡此壺”三字的深意,而名落孫山。
后來,關(guān)于此事的流言議論很多,有人以此告林舞弊。林說:“如果我確有舞弊,為何我的女婿卻落榜了呢?”于是,朝廷便不再追究;此事得以平息。不過,此舉或許正是為了其婿,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而已!
二、銅鑼泄題
明代,張英官居相位又兼禮部尚書。當(dāng)了主考官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讓家鄉(xiāng)桐城縣的學(xué)子們,能有更多的人通過科舉,進入官場。于是,他在應(yīng)試前兩個月,派人從京城給桐城書生捎去一面畫有美人的銅鑼,放在學(xué)堂里,鞭策自己。
一天,有個考生無意中將銅鑼敲響。清脆的鑼聲,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突然,一個考生叫了起來:“你們看,銅鑼中的美人動起來了!容光煥發(fā),美色絕倫啊!”聽了這話,大家盯著銅鑼。這時,又有一個考生說話了。他說:“真是‘響里有容聲’,這不是《詩經(jīng)》里的句子嗎?”考生們受了這句話的啟發(fā),很快猜到了試題。于是,便按這個題目進行了充分的準(zhǔn)備。這年會試,試題果然是“響里有容色”。桐城縣的很多考生都金榜題名!
三、水煙袋泄題
清同治年間狀元陸潤庠,曾當(dāng)過溥儀皇帝的教師。他死后,溥儀特賜謚號“文瑞”。豈知這位陸“文瑞”卻有一段不端的行為。
那年,他剛剛中了狀元,正是春風(fēng)得意之時,而他的好友湖南李某,卻因幾次落榜,落落寡歡,對科舉之途心灰意冷。陸狀元一見好友如此傷感,便鼓勵他說:“我陸某若能主考湖南,你必定是頭名。”
李某聽了,十分激動,忙問:“果真如此,你如何幫我呢?”陸潤庠笑著拿起桌上的水煙袋說:“我若出題‘水煙袋’三字必嵌于詩句中?!?/p>
第二年,陸潤庠還真被任命為湖南副考官。他便寫信給李某,告訴他:“我已放為湖南副主考,你還記得‘水煙袋’否?”李某接信后,欣喜若狂。李某的老婆見狀后,就起了疑心,認定這封信一定是外面輕狂女子寫給丈夫的情書,頓生妒意。可是,她不認識字,不知里面寫的是什么?于是拿了信,跑回娘家去了。她的母親閱后,不由喜在眉梢,即對女兒說:“這是好事,你可千萬不要對外人講啊!”原來,李某的丈母娘除了李某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女婿,也是做夢都想高中的秀才。
如此一來,事情變復(fù)雜了??荚嚱Y(jié)束,陸潤庠一下子看到三份與信中暗示相同的試卷,心中驚詫極了。他無法分辨哪份是好友的卷子,便點了先到的一份。誰知,正榜里的那份卷子,卻是李某連襟的,而李某則又名落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