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1472年(明憲宗成化八年),卒于1529年(明嘉靖七年)。因為他曾經隱居會稽陽明洞,又創(chuàng)辦過陽明書院,世稱陽明先生。
王陽明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先是瑯琊(現(xiàn)山東境內)人,第23世遷居浙江余姚。其父王華為明代憲宗成化年間的狀元,官至南京吏部尚書。王陽明28歲中進士后,即向明孝宗皇帝疏陳邊防八條,建議采取蓄材備急、舍短用長、簡師省費、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思激怒、捐小全大、嚴守乘弊等措施,要求朝廷斟酌施行,以加強北方防務。不久,被任命為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35歲時,宦官頭子劉瑾胡作非為,王陽明因反對劉瑾被貶為貴州龍場(修文縣治)驛丞。后以鎮(zhèn)壓農民起義和平定“宸濠之亂”,被封為新建伯,官至南京兵部尚書。卒謚文成。有《王文成公全集》傳世。
王陽明是我國明代中葉著名的政治家、哲學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教育家。他初習程朱理學和佛學,后轉九淵心學,并發(fā)展了陸九淵的學說,用以對抗程朱學派。他斷言“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否認心外有理、有事、有物。提出“致良知”的學說,把封建倫理道德說成人生而具有的“良知”。認為為學“惟求得其心”,“譬之植焉,心其根也。學也者,其培壅之者也,灌溉之者也,扶植而刪鋤之者也,無非有事于根焉而已”。要求用這種反求內心的修養(yǎng)方法,以達到所謂“萬物一體”的境界。他的“知行合一”和“知行并進”說,旨在反對宋儒如程頤等“先知后行”以及割裂知行關系的說法。在教育方面,他反對對兒童“鞭撻繩縛,若待拘囚”,主張“必使其趨向鼓舞,心中喜悅”,以達到“自然日長日化”。他熱心講學,一生講學22年,不論是身貶龍場,還是巡撫兩廣,所到之處必建學校,必開書院,親自講學。在教學中,他十分強調“立志”的重要性,注重因材施教和少而精的原則。他的學說以“反傳統(tǒng)”的姿態(tài)出現(xiàn),在明代中期以后,陽明學派影響很大,還流傳到日本。王陽明學說在我國近古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教育史上亦作出了貢獻。正如郭沫若所說:“王陽明對于教育方面也有獨到的主張,而他的主張與近代進步的教育學說每多一致?!?/p>
王陽明于1527年(嘉靖六年)以左都御史總督兩廣兼巡撫,領兵進入廣西。次年初招撫思恩府(治今武鳴)、田州(治今田陽)土酋盧蘇、王受,建議實行土流并治,以流官知府約束土官、土目。在思恩、田州、南寧等地興辦學校、書院,并親自登臺講學,倡導讀書習文,發(fā)展教育。7月,他率軍攻破潯州府(治今桂平)大藤峽起義軍營地。10月因重病疏請離職還鄉(xiāng)。11月行至江西南安(今大余)時病逝。
一
在政治上,王陽明是一個忠實的為明代封建王朝效力的官吏,其政治生涯中的主要任務,是鎮(zhèn)壓農民和少數(shù)民族起義。他曾出任過江西巡撫,鎮(zhèn)壓過江西、福建、廣東、廣西諸省區(qū)的農民和少數(shù)民族起義軍。根據(jù)其給武宗的奏疏中記載,被他殺害的起義軍達11728人之多。在其總督兩廣軍務期間,他率部鎮(zhèn)壓了廣西思恩、田州和八寨瑤族、壯族的起義軍。當時,他對少數(shù)民族起義軍采取了“可撫則撫,可捕則捕”的兩手策略。比如,他對思恩和田州起義軍的首領盧蘇、王受搞“行撫”,使其接受了“招撫”;而對八寨、大藤峽的起義軍則采取了軍事剿滅的手段。他在廣西血腥鎮(zhèn)壓少數(shù)民族起義軍的行徑,充分表現(xiàn)了他至死為明王朝賣命的決心。王陽明雙手沾滿了起義軍的鮮血,說他是劊子手,這并不過分。
另一方面,作為哲學家,特別是教育家,他在廣西時間雖然不很長,但他到處設學校、書院,講學、宣揚他的“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唯心主義學說,救治人心的“陷溺”、“破心中賊”,為廣西的教育事業(yè)做了有益的工作。
據(jù)史載,王陽明在思恩、田州、南寧等地都興辦過學校、書院。但經查有關思恩、田州的志書,已無具體記述,而在南寧創(chuàng)辦敷文書院則有較詳細的記述。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出版的《邕寧縣志》載:“我縣書院,明朝所立者,皆已久廢,惟敷文書院巋然猶存?!薄胺笪臅?,在北門街口,即縣學舊址。明嘉靖七年(1528年),新建伯王守仁(王陽明)征思田駐邕時,建有正廳,東西廊房,后廳,日集諸生,講學其中。后人因立公像于后廳,春秋祀之,名為文成公祠。”
王陽明到廣西將壯民、瑤民起義鎮(zhèn)壓下去。怎樣才能鞏固明王朝在廣西的統(tǒng)治,從根本上消除人民的反抗思想呢?他認為必須興教育,用文德來感化。于是他首先創(chuàng)辦了敷文書院。王陽明在《敷文書院記》中較詳細地記述了創(chuàng)辦的原因。他說:“守仁曷往視師,勿以兵殲,其以德綏,乃班師撤旅,散其黨翼,宣揚至仁,誕敷文德。凡亂之起,由學不明,不失其心,肆惡縱情,遂相侵暴,薦成叛逆,中土旦然,而況夷狄?不教而殺,帝所不忍。熟近弗繩,而遠能準?爰進諸生,爰辟講室,決蔽啟迷,云開日出。各悟本心,匪從外得。厥風之動,翕然無遠。諸夷感慕,如草斯偃。我則自減,帝不我殄。釋于自縛,泣訴有泫。旬日來歸,七萬一千。道路,踴躍權闐。放之還農,兩省以安,昔有苗徂征,七旬來格。今來期月,而蠻夷率服。綏之斯來,速于郵傳,舞干之化,何以加焉。明明天子,神武不殺。好生之德,上下孚格,神運無方,莫窺其跡。爰告思田,毋忘帝德。既勒山石,昭此赫赫。復識于此,俾知此院之所始?!睆钠渌鳌对河洝?,我們不難看出,他辦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誕敷文德”,以免人們“肆惡縱情,遂相侵暴”。王陽明興辦敷文書院的主觀動機自然是為了維護明王朝的統(tǒng)治,是反動的。然而在客觀上,敷文書院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又促進了南寧一帶文化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培養(yǎng)了一些地方人才。書院原本不是為了“學為仕”才相聚的,但他卻強調敷文書院要顧及有關科舉的功課,把書院和科舉制度掛勾,讓地方從學者也可以中舉做官。
縣志還記載:“將南寧城東西兩壕花利,通收府庫,支與書院師生應用。剩銀修理”?!笆辏?。萬歷十一年,左江道陳希美知府陳紀等修復”。“明末,毀基址為兵舍,清康熙九年,左江道宋翔,知府韓等章,取復原地,捐資重建。造大門一座,大堂一座,后堂一座,立公像,規(guī)制煥然一新”。“十一年,署知府周起歧重修”?!岸迥辏w良璧,五十一年,知府戴錦,五十六年,知府沈元佐,同知聞人士,先后重修”。“道光二十一年,知府劉夢蘭,知縣李天鈺,暨紳士勸捐重修”。敷文書院自王陽明創(chuàng)建以來,經多次重修,一直延至民國初猶存,幾百年來,為地方的文化教育事業(yè)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業(yè)績。
王陽明在南寧期間,留下了兩首頗為珍貴的《南寧》詩:
(一)
一駐南寧五月余,才因送遠過僧廬。
浮屠絕壁經殘燹,井灶沿村見廢墟。
撫恤尚慚凋敝后,游觀正及省耕初。
近聞襁負歸瑤僮,莫陋方不可居。
(二)
勞矣田人莫遠迎,瘡痍未定犬猶驚。
余破屋須先緝,雨后荒畬莫廢耕。
歸喜逃亡來負襁,貧憐襦褲綴旗旌。
圣朝恩澤寬如海,甑鮒盆魚縱爾生。
又據(jù)《廣西教育史料》載:王陽明除在南寧創(chuàng)建敷文書院外,還于嘉靖年間在賓陽縣新建鎮(zhèn)辦了同樣名為“敷文”的書院。
二
王陽明在廣西的時間不足10個月,且有鎮(zhèn)壓少數(shù)民族起義的劣跡,但其興辦學校、書院,親自講學,為地方做了好事,享有“筑臺講學敷文德,長使邕南天地春”之譽。地方官紳及民眾沒有忘記他的功績,多處建祠、建洞、立碑、賦詩紀念他。
其一,地方官紳在敷文書院內建立了“王文成公祠”,立像奉祀,以示紀念。
其二,現(xiàn)南寧人民公園鎮(zhèn)寧炮臺處,原有六公祠一座。該祠始稱三公亭,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狄青、余靖、孫沔剿儂智高時,曾屯營于城北望仙坡。后郡守陶弼于此建亭為念。命作三公亭,后易名三公祠。宋熙寧八年,皇城使知邕州蘇緘,因抗擊交趾入侵,血戰(zhàn)抵敵,死守邕城,寡不敵眾,城陷,縱火自焚殉職。邑人在三公祠前建懷忠廟紀念他,后廟塌,于明洪武年間將蘇之神位移至三公祠內奉祀。至明嘉靖七年(1528年)新建伯王守仁用兵思恩、田州時,駐兵南寧,并創(chuàng)敷文書院講學,未已因疾而終。其門生立有王文成公祠,后又將其神位與狄、余、孫、蘇并列,四公祠改為五公祠。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吳三桂死后,其孫吳世藩抗清,令部將吳世琮圍清守將馬承蔭于南寧。清將莽吉圖奉命前來解圍吳于五象嶺。后因疾卒于車中,郡人將其與狄、余、孫、蘇、王五位同祀,稱六公祠,此祠已于1917年被舊桂系軍閥陸榮廷拆除。
其三,青秀山為南寧古老的名勝之一,始建于宋代。青秀山上有陽明洞,洞口四周古樹參差,根咬巖隙,生機蓬勃。在擷青巖那如削的石壁上,鐫著八個巨字:“陽明先生過化之地”,落款為“大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閏五月吉日左江兵備儉事門生歐陽瑜”刻,這是歐陽瑜為紀念先師御史王陽明在南寧辦學而刻的。清人梁兆吉有詩《陽明洞天》贊云:“古洞巋然枕碧流,風恬山靜水悠悠。岸橫筆陣江疑斷,峰點墨煙翠欲浮,偃武不須歌六日,修文便已格遐陬。只今過化存神處,勝跡猶傳粵嶺秋?!?/p>
其四,在縣城西北、離城40里,大江(邕江)崖上有一洞,可容數(shù)百人,新建伯王陽明舟泊于此,命工鏟石刻曰:“陽明洞天”及刻《征撫思田文》一篇于石。
其五,王陽明先生石刻像碑。現(xiàn)存于南寧市人民公園鎮(zhèn)寧炮臺內,碑高2.13米,寬1.39米。碑中線刻王陽明全身坐像,頭戴冠,身穿朝服,正襟端坐。畫像神態(tài)怡然。石碑刻于明代嘉靖末年,原立于敷文書院(今北寧街自治區(qū)儲備局內)。石碑解放后曾一度被遺棄、湮沒、殘斷。1982年經南寧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尋找發(fā)現(xiàn)后,將其修復并遷存至現(xiàn)址安放。
其六,左江道修復王文成公敷文書院碑。該碑高2.12米,寬1.10米,碑額篆刻“左江道修復王文成公敷文書院碑”,碑文為楷書,記述了王陽明創(chuàng)建敷文書院的功績和意義,以及修復該書院的情況。修復工程始于明萬歷甲申年,竣工于乙酉年(1584~1585),由廣西提刑按察僉事陳希美撰文,明萬歷十三年(1585年)三月立碑。該碑1980年在北寧街自治區(qū)儲備局內(原敷文書院舊址)出土,1981年移至人民公園鎮(zhèn)寧炮臺內。
其七,詩詞。收集在《邕寧縣志·書院·敷文書院》(1936年版)中的附詩20首中即有19首是詠頌王陽明和敷文書院的。如(明)楊芳所寫《閱王文成公石刻》云:“幾懷名世思翩翩,倚檻靈光頓巋然,洙泗有源從此,鼎鐘無處不爭傳。神資上智天重啟,夢入前賢斗共懸。卻愧支離回首際,良知千載是真詮?!保ň福┲芷鹌纭对伔笪臅骸穼懙溃骸澳蠘O文星耀,西荒武庫雄。百年留古院,九郡息兵戎。夜月窺心鏡,春雷鑄冶銅。斯文今未墜,俎豆賴群公?!庇秩缜宕胤铰勅思澥坑浄笪臅旱奈逖栽娭幸髡b:“奕世一儒宗,功名著鼎鐘,文成垂令范,新建懋勛庸。異地猶觀感,誰人不景從。后來同志者,莫使若云封?!?/p>
三
書院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教育組織,雖然書院并沒有正式納入國家的學制體系,但自宋至清末,書院都是封建官學教育的重要補充,對我國封建社會教育的發(fā)展生產有過重要的作用。王陽明在南寧及賓陽開辦敷文書院后,對廣西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有所促進。廣西各地紛紛創(chuàng)辦書院。在南宋時期,廣西只有在桂林、柳州、梧州、玉林、河池五個地區(qū)辦的11個書院,當時南寧還未開辦有書院,嘉靖六年(1527年)王陽明受世宗之命來到廣西,在用武力鎮(zhèn)壓少數(shù)民族起義的同時,又用文德來進行感化,其形式就是創(chuàng)辦書院。因此,在王陽明辦書院的影響下,在桂東南部書院大興。在明嘉靖在位期間,廣西辦了22個書院,其中南寧市和南寧地區(qū)就辦了11個。據(jù)縣志載,明代278年間,宣化(邕寧舊名)有舉人258人,若分前后兩期考察,前期由洪武至嘉靖七年,161年間,宣化有120個舉人;而后期由嘉靖八年算到崇禎,115年間,則出了舉人138人。當然,這些舉人不全出于書院,但也不能說與王陽明辦書院無關。到了清代,廣西書院發(fā)展到了高峰,共184所,是明代64所的3倍,是南宋11所的17倍。南寧地、市辦學發(fā)展是自北向南的,廣西南方的發(fā)展是自明代才有較快的步伐的,特別是桂東南的發(fā)展,受到廣東經濟發(fā)展影響,從而使文化教育也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南寧地、市的教育取得較快的發(fā)展,是王陽明在南寧辦學以后而迅速發(fā)展起來的。王陽明對廣西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功不可沒。南寧把王陽明列為六公祠中之一公,是名副其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