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看似突兀的報告背后,暗藏著經(jīng)濟博弈的玄機,15年的爭奪才剛剛拉開序幕 。
當年在加入WTO談判的最后階段,中國就市場經(jīng)濟地位的問題做了一個讓步:即在“入世”后的15年內(nèi),其成員國可以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jīng)濟國家。
這為未來埋下了一個隱患。2004年,中國企業(yè)遭遇的反傾銷愈演愈烈,而跨國公司在中國卻如入無人之境。
從這個背景上看,一份《在華跨國公司限制競爭行為表現(xiàn)及對策》的報告出臺并無突兀之處,而中國《反壟斷法》醞釀十年、何時出臺的爭論又浮出水面。
微軟、柯達、利樂,十多家知名跨國企業(yè)被點名,集中在IT、零售、消費類行業(yè)的問題愈加突出。然而限制不是目的,這次明確的信號表明,為了獲得平等的權利,適度的反彈必不可少。這僅僅為15年的“雷鳴電閃波爾卡”敲響了一個前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