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萬里長城舉世聞名,但很少有人知道,在萬里長城的南側還曾經建有一條長約200公里的土長城,在經歷了14O年的風吹雨打后,如今保存最完整的一段一直“隱身”在通州的窯廠村中。
長城墻體長約150米左右,城高七八米,殘寬最窄處9米,外部包著厚厚的黃土。經過長時問的風吹雨打,墻體輪廓已經不太清晰。在長城上方,坐落著十幾問民房,院子中的大樹已經在長城中深深扎根。
通州城區(qū)的這段古長城為土夯長城,上個世紀80年代,該段長城還有1000多米長,當時不知道是長城.以為是一條土崗。目前,通州區(qū)已立碑,正式將該段古長城納入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據專家介紹,1400#前的北齊時,為了抵抗北部柔然、契丹,天保年問自昌平居庸關長城由西北向東南修筑了這條土長城。這條長城不同于其他長城依山巒之險修建,而是傍河而行,先沿溫榆河經狐奴(今北京順義)至潞縣(今北京通州)、后順潞河。今北運河至雍奴(今天津武清),終于海河,綿延200公里。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中國后,此條長城失去防御意義,隨著歲月流逝逐漸消失。
明初由于通州城區(qū)擴大,遷民屯田,民房需求量日益增多,所以就地取材.建窯燒磚。建在通州南關以東的窯廠,就是專門取用這段古長城的千年熟土用以燒磚,堅固耐用。后來,為了躲避水災,窯工開始在長城頂上建房,逐漸就形成了今日的窯廠村。因此,也才保存下村址處一段近150米的北齊長城遺址,別處均已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