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淑榮
無論是大城市還是小城鎮(zhèn),甚至于農(nóng)村的小學校門前,一到上下學的高峰期,不難看到許許多多的家長接送孩子。的確,現(xiàn)在的車輛多、交通復雜,為了孩子的安全著想,小學低年級的孩子有必要接送。但是,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性,而不能總把他們看成是小孩子。給他們自由的活動空間,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兒子上小學一年級第一個月的時候,突然向我提出一個建議:媽媽,我已經(jīng)是小學生了,你不用送我上下學了。你相信我,我會注意的。聽完兒子說的話,我心里特別高興,便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他。但作為母親,還是免不了一番囑咐。第二天,兒子樂呵呵地上學去了,我與他保持一定的距離看著:只見他比和我一起走的時候還小心,過馬路時,前后左右都仔細觀察一遍,然后才過馬路。這時我放心了,該給孩子自由了。孩子能提出自己上學,并非是一時沖動,這與我平時的獨立性教育是分不開的。談談我的具體做法:
第一,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己做主人。
現(xiàn)實生活中常??吹竭@樣的現(xiàn)象:孩子不小心摔倒了,父母立刻過去把他扶起來;孩子上學家長背書包;事事替孩子做,事事順著孩子,甚至替孩子承擔過失。這樣下去,只能培養(yǎng)出依賴父母、沒有責任感的孩子,或視父母為對立面,經(jīng)常進行反抗、嬌生慣養(yǎng)的孩子。
著名的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早在1927年就提出:“凡兒童自己能夠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做。凡自己能夠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只要孩子自己能做的事,都應該讓孩子自己去做。讓孩子學會依靠自己,這是我們做父母的責任。
第二,盡早與孩子分床,讓孩子養(yǎng)成單獨睡覺的習慣。
兒子兩歲時,我就讓他自己睡另一張床,但還是在同一個房間。兒子三歲時,已經(jīng)能夠單獨在一個房間自己睡了。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孩子和父母同睡一個房間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但在歐美,他們更重視人格的獨立,讓孩子很小就和父母分居。這樣,讓孩子在心理上有一個“我已長大”的自我意識,逐步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自己整理床鋪、布置房間等。當孩子單獨在自己房間處理事情時,父母應逐漸拉大與孩子的空間距離和時間距離,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也有助于激發(fā)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第三,及時表揚,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一種意念,是一種意志。對于過度依戀父母的孩子,每當孩子做對一件事,完成某個任務時,家長一定要給予表揚鼓勵。常用這樣的語言:“你干得真棒”!“真的長大了”!“這次干得好,下次會更好”!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可以批評,但要以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為基礎。誠如清代教育家顏元所言:“數(shù)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p>
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名譽理事長陳學詩教授在談到子女教育問題時指出:獨生子女養(yǎng)育是件十分重要的任務。因為只有一個孩子,家長視他為珍寶,全家的注意力都放在他一個人身上,以他為中心,一切事情都替他辦。這樣被溺愛的兒童長大后,人格往往有偏向。表現(xiàn)為獨立性差,依賴性強,自我中心,不考慮別人,情緒不穩(wěn),適應性差,感情用事,不易與人相處,沒有正確的人生觀。為了我們的下一代,家長、教師們應該共同努力,在日常生活中,從小事一點一滴做起,不斷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意識、獨立行為、獨立習慣。我相信: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成為國家棟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