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清 全莉娟
按:2002年8月25日《中國教育報》在題為《98%的母親愛嘮叨,“好心”未必有好報》一文中報道:“日前,天津市希望之星兒童心理研究中心在四次心理學講座和咨詢中,從千余名學生問卷調查統(tǒng)計得出結論:98%的母親被孩子指責為愛嘮叨?!?/p>
怎么會有如此之多的孩子認為自己的父母愛嘮叨呢?
先關注一下父母嘮叨的內容。幾乎都集中于孩子的生活、學習與考試:“多穿點衣服,別凍著”,“要好好學習,認真聽課”,“這次考試成績怎么樣,在班級排第幾名”……試想,每天聽著這些大致相同的話語,孩子會有如何反應呢?恐怕再善解人意的孩子也難以接受這份日復一日的“苦口婆心”。其次,嘮叨的時間長、頻率高。從早上醒來到吃飯,再從放學回家到晚上睡覺,父母在家總是嘮叨個不停。而且,嘮叨常常又以命令式的語氣出現(xiàn),多類似于“孩子,你要……”,“你應該……”等。一個學生曾在日記里寫到:“我簡直受不了媽媽,從早到晚,講個不停,這樣下去我會被媽媽的嘮叨折磨死的?!?/p>
另一方面,青少年步入小學高年級,特別是升入中學以后,心理上出現(xiàn)“第二次斷乳期”,獨立性逐漸增強,心智不斷成熟。青少年對成人的權威依賴不斷降低,處處都想以獨立言行表明自己的“成人”形象。這一時期,他們往往從心理上采用執(zhí)拗的態(tài)度來回應父母的干預,以顯示自己的獨立,因而對于父母的嘮叨很反感,有時甚至采取極端方式,如離家出走、自殘等。再者,沉重的學習任務與學習競爭的壓力,使得青少年學生很希望有一種輕松的家庭氛圍,而父母苦口婆心的嘮叨恰恰又使他們陷入了另一種煩惱,這樣難免就使孩子感到失落甚至反感。
因此,父母在關愛子女的同時,不妨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改變一下自己“愛嘮叨”的形象,以改善親子關系。
1. 營造輕松的家庭氛圍首先,父母要學會尊重孩子,相信他們在一定程度上已經可以獨立,想想“過猶不及”的道理,該放手時就放手。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則,多垂范,少說教。準備嘮叨孩子的時候,先想想自己做得怎么樣,更不要拿孩子當出氣筒,與孩子在一起的時候要盡量營造輕松愉快的氛圍。另外,“牽牛要牽牛鼻子”,當需要說教的時候,也不要把說教變?yōu)閱艋蚺u指責的話語的堆積,而是要就事論事,有重點地講明道理就夠了。
2. 改命令式的教育為民主型的商量愛的教育應該把重點放在教養(yǎng)方式的改變上,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心理特征,建立民主的親子關系。但這并不是說讓父母一味地遷就孩子,甚至放棄應有的教育,而是要父母洞察孩子的心態(tài),準確把握好教育的時機,因勢利導,講究親子交往的藝術性、及時性及適度性。
3. 學會傾聽,加強與子女的心靈溝通經常與孩子談談心,及時了解他們的生活與學習的狀況,聆聽他們內心的想法和需要。多溝通,少疏離,這是良好親子關系形成的重要基礎。其實,父母經常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用心傾聽他們內心的所思所想,不僅可以使孩子們的情感得到父母的撫慰,對父母來說,這何嘗不是在享受人生最可珍貴的天倫之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