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寧遜
王師傅是一位老汽車修理師,出毛病的汽車只要一聽就知道毛病在哪兒,一動手準將毛病找出修理好,但這次自己身體有病,檢查卻未選準“點子”!
近半月來,王師傅一直感到右肋下隱隱脹痛不適,不發(fā)燒,但食欲下降、惡心,尤其厭油膩食物,全身困乏無力,家人和同事勸他去醫(yī)院檢查,他一直拖著不愿去:一是怕麻煩,二是怕抽血化驗。王師傅聽人說,十滴血一個雞蛋也補不上,那一管子血得補多少雞蛋呀!他自己決定做CT檢查,他知道CT是高科技,人又不痛苦,據說,什么病都能診斷出來。
我給王師傅檢查了身體,發(fā)現他的眼珠有些發(fā)黃,肝腫大,柔軟,但有觸痛,要他先查肝功能。王師傅有些不樂意,我猜透了他的心事,告訴他:‘‘選什么檢查,先檢查什么,后檢查什么,這是醫(yī)學中的大學問,叫診斷學。選得準,先后安排得好,不但省錢,更重要的是可以較快查出病因,節(jié)省時間,少走彎路,說實話,這也是醫(yī)生診療水平的反映。
“以肝病為例,有三大類檢查方法:
“第一類肝功能,準確地說叫作肝臟生化功能檢查,肝臟是體內功能最多、最復雜的器官之一,檢查項目多達百余項,常用的也有數十項,一個項目也只反映一方面的情況。一般地說,彌漫性肝病,如肝炎、肝壞死、肝硬化……大都有肝功能不正常,而孤立性肝病(如肝血管瘤、與瘤……),肝功能常常無改變。我懷疑你?肝炎,所以要你先查肝功能。查肝功能必因為血液成分的變化反映肝功能,而抽幾毫升血是絕不會影響身體健康的。”一席話說得王師傅直點頭。
“第二類為形態(tài)學檢查。包括CT、B超、磁共振……通俗地講就是看肝臟里里外外的樣子是否正常?是否長了東西?……統(tǒng)稱為影像學檢查,顧名思義,就是靠看影子、看圖像來辨病,不需抽血,檢查無痛苦,但不能說明肝臟功能的好壞,某些疾病(如肝炎、肝硬化),這類檢查也查不出來,當然,如果臨床上懷疑肝腫瘤、肝膿腫……CT等檢查必不可少,且需首選?!?/p>
王師傅說:“我懂了,沒叫我先查CT是不懷疑我肝癌啊,那是好事!”
“第三大類檢查是肝炎性質檢查。我國是肝炎多發(fā)國家,在肝病中肝炎比例最大,占80%— 90%。目前已知有甲、乙、丙、丁、戊、庚等多種肝炎,其中又以乙肝流行面最廣、危害最大。根據病毒侵入后人體免疫反應而設計出多種檢測項目,最為大家熟知的就是“乙肝兩對半”。這一類檢查可以知道:有無肝炎病毒感染?是過去感染的還是現在還活動?病毒有無復制(增殖)?有無傳染性?機體抵抗力如何?……一系列重要問題,作為治療的依據。但是肝臟功能好不好?形態(tài)上有無改變?這一類檢查就無能為力了。總之,沒有單獨的一種方法能說明一切、概括一切的。”
王師傅口服心服,抽了血查肝功能及肝炎系列。第二天下午,檢驗報告出來了,王師傅被診斷為甲肝,急性活動期,肝菌有損害。經過1個月的積極治療,王師傅恢復了健康。(編輯李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