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賢
笑者近年來多次遇到一些以胸悶、心前區(qū)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門診擬診為“冠心病、心絞痛”收住人院,經檢查后,卻診斷為膽道疾病、胃病和頸椎病的病例。那么,這些病與冠心病的相似之處及不同之處在哪里呢?
膽心綜合征
膽心綜合征的主要特點是伴隨膽道疾病(急、慢性膽囊炎,肝內膽管、膽道或膽囊結石等)產生酷似器質性心臟病的征象,其嚴重程度與膽道病變呈正相關。膽心綜合征的病人心臟無器質性病變,膽道疾病治愈后可完全恢復正常。
膽心綜合征發(fā)病機制,目前認為是:由于支配心臟、膽囊的神經纖維在脊髓同一節(jié)段重疊通過,當膽管內壓力增高,膽管痙攣,或膽酸鹽刺激產生的沖動,通過脊髓同節(jié)神經反射,由迷走神經引起冠狀動脈間接的收縮,冠狀動脈血流量減少,心肌收縮受到抑制,心輸出量減少,血壓下降,可使冠狀動脈血流量進一步減少,最終導致心肌缺血,誘發(fā)心絞痛、心律失常,臨床上易被誤診為冠心病。
膽心綜合征的臨床特點:①其性質可類似冠心病,但常在餐后發(fā)病,持續(xù)時間久,口含硝酸甘油片無效,解痙藥如阿托品、杜冷丁有效。②心電圖變化,有心律失常如心房顫動、陣發(fā)性心動過速,當膽道疾病治愈后可自然消失,約有三分之一病人心電圖出現(xiàn)ST段壓低和T波低平或倒置。此時,應注意膽心綜合征與冠心病的鑒別,以免誤診。
胃心綜合征
胃心綜合征是指由胃部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慢性胃炎、胃擴張、反流性食管炎、胃腸潰瘍穿孔等引發(fā)心血管系統(tǒng)功能紊亂的臨床癥候群。
目前認為,其發(fā)病機理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有關:①胃內容物反流,胃酸刺激食管粘膜的化學感受器,導致食管環(huán)形肌和縱形肌運動失調,進食時發(fā)生胸痛和心律失常。②胃部疾病疼痛引起機體應激性反應,心率加快,心臟負荷增加,心肌耗氧增多,乳酸堆積,冠狀動脈痙攣,心前區(qū)不適或心絞痛。③心肌缺血,引起呼吸功能障礙,氧自由基產生增多,增加心肌缺血,加重心絞痛。
胃心綜合征臨床特點是多樣化,但胃心綜合征與心絞痛仍有很大區(qū)別,胃心綜合征的臨床特點是:①發(fā)病年齡相對年輕化,在原胃腸病變基礎上發(fā)生心絞痛。②疼痛時間長,痛點為胸骨下部、劍實處,上腹部及心前區(qū)。③疼痛發(fā)作時,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緩解,阿托品解痙等可以緩解。④心電圖出現(xiàn)ST段下移,T波低平和倒置,心律失常等改變,當胃疾緩解后消失。
頸心綜合征
頸心綜合征主要由于頸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椎間盤突向椎管;同時,椎體后方的骨刺、小關節(jié)增生、韌帶肥厚或鈣化,甚至椎板增厚,均可致椎管狹窄,使椎動脈受壓,導致腦供血不足,影響血管收縮中樞,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出現(xiàn)類似冠心病心絞痛樣表現(xiàn)。另外,在頸交感神經中,頸上、頸中、頸下三個神經節(jié)分別發(fā)出心上、心中、心下三個神經節(jié)纖維,對心臟活動及血管舒縮起支配作用。當椎管狹窄使頸部三個交感神經或神經纖維受壓時,即可引起心律失常、冠狀動脈痙攣,導致心肌缺血,臨床上出現(xiàn)胸悶、心前區(qū)疼痛、心率加快、心律紊亂等癥狀。
頸心綜合征的主要特點:①發(fā)病前常有頭暈、頭痛,視力模糊等表現(xiàn)。②發(fā)作時與勞累、情緒變化無關,而與頸部位置及活動度較大有直接關系。③疼痛持續(xù)時間較長,同時伴有上肢麻木、疼痛或肌肉萎縮。④體檢時心電圖無缺血改變,頸椎X線片可見典型頸椎退變。⑤頸心綜合征引起的心絞痛用硝酸甘油制劑治療無效,而頸椎病經綜合治療好轉、緩解后,心前區(qū)癥狀會自然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