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舉世矚目的三峽工程正式下閘蓄水。
“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在這個跨世紀的浩大工程中,不知凝聚了多少人的心血和汗水,甚至是寶貴的生命!三峽工程難,難就難在移民。誰愿意離開祖祖輩輩休養(yǎng)生息的故鄉(xiāng)?誰愿意在陌生的環(huán)境中重新打拼立業(yè)?但為了國家建設,為了能讓移民長治久安,遷得出、安得穩(wěn)、逐步能致富,黨中央、國務院在1998年底對移民安置政策正確而果敢地進行了“兩個調(diào)整”,一場牽動全國上下的移民外遷工作在庫區(qū)轟轟烈烈地拉開了帷幕。
一
我曾是一名基層的移民工作者,非常有幸的是親身經(jīng)歷并參與了從自主外遷、試點外遷到政府組織外遷的全過程。五年的外遷工作實踐,有許多值得我回憶、感動、落淚的往事,但最讓我銘刻于心、不能忘懷的是塘土壩的移民外遷工作……
塘土壩,是位于縣城上游約15公里處的一座江中小島,隸屬于烏楊鎮(zhèn)管轄,是三峽庫區(qū)僅有的全淹全遷村之一。島上居住著村民約1500多人,世代靠打魚、水上運輸和種植蔬菜為業(yè)。積年累月的河沙沖擊土使塘土壩土質(zhì)肥沃,莊稼肥美。最讓塘土人引以為自豪的是島上生產(chǎn)的蘿卜:個大、味甜、香脆,直到今天還有塘土壩的老人津津樂道:“解放前,我們種的一個蘿卜可以管一個團的人吃”、“把蘿卜中間挖空后可以讓小孩當船用呢”,象塘土壩的“蘿卜奇聞”一樣,關于塘土壩,同樣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據(jù)傳女媧補天時,不慎掉下三塊泥石,于是變成了今天的石寶寨、皇華城和塘土壩。島上雖然不通電,交通也極為不便,但人們通過勤勞的雙手,過著無憂無慮、豐衣足食的生活,在村民們心中,塘土壩是能帶給他們豐收和希望的一塊圣地,是他們魂牽夢縈、深愛著的故鄉(xiāng)。
第一次上島,是我2000年初剛調(diào)到烏楊鎮(zhèn)任移民辦副主任不久,隨同當時分管移民工作的副鎮(zhèn)長申繼旭一道去宣傳自主外遷工作。跳下船板,我的心情好極了!塘土壩就象是一位靜臥水中的美麗少女,豐滿而平實,一株高大的黃桷樹矗立在壩的中央,周圍是一片綠油油的蔬菜和白色大棚,青的辣椒、紅的西紅柿、墨綠的茄子應有盡有;壩的高處是村民們的房屋,炊煙繚繞、錯落有致,人們忙著在地里勞作、江中撒網(wǎng),我心里暗自驚嘆:真是一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世外桃園”!
但很快到了晚上,我的好心情便被擊得粉碎!由于人們白天忙于勞作,只有晚上才有時間組織開會,我們通知了村干部和社員代表在支部書記羅輝欽家中開會。通過發(fā)電機,申繼旭在廣播上宣傳有關外遷的補償政策,僅開始了十分鐘左右,一位喝得醉熏熏的老漢突然出現(xiàn)在門口,指著申繼旭大聲吼道:“是誰叫你們來開會的,你們這些政府的人販子。給我滾出去”。
“你憑什么說我們是人販子,我們是來宣傳移民政策的”,申繼旭答道。
“哼,別以為我們不知道,黨中央、國務院給我們移民的錢是不是讓你們吃光了、喝光了?現(xiàn)在只給這點錢,就想把我們打發(fā)走,門兒都沒有”,村民們七嘴八舌地說道。
“我們是嚴格按照國務院三建委的文件進行宣傳的,你們不信可以看文件嘛”,申繼旭說?!澳銈兊奈募羌俚模覀儾恍?,有本事把中央的紅頭文件給我們看,重慶市以下的文件我們都不信”……
僅僅幾分鐘時間,突然從房前屋后冒出了數(shù)十名村民,一下子涌進屋來,把我們團團圍住?;璋档臒艄庀?,人們像失去了理智一般的對我們進行指責,甚至謾罵?!澳銈兡懿荒芟壤潇o下來,聽我說一下,”我提高了聲音喊道,大家見我是一張新面孔,便問“你是誰,你代表誰和我們說話?”,待我剛介紹完身份,一個聲音便吼了過來:“你最好不要開腔,不然你和他們都一樣是人販子”……
此時此刻,任何解釋和說明都顯得蒼白無力,只有保持冷靜,保持沉默。會是開不下去了,人們只好無功而返,但船老板卻有意給我們出難題:“這么晚過河。必須給200元錢,否則我不送”,好說歹說才把我們送回了南岸,同行的副鎮(zhèn)長茍國順感嘆到:“為了不想外遷,他們好象變得連一點人情味也沒有了”。
調(diào)來烏楊鎮(zhèn)之前,我在甘井鎮(zhèn)移民辦也送過外遷移民,也經(jīng)歷過艱難的移民思想工作,但象塘土壩這種從上至下鐵板似的思想抵觸還是第一次遇到!在此之前,重慶市移民局和縣里的領導曾多次到過塘土壩,但由于島上的人們久居江中,交通、通訊都不方便,人們對移民政策的了解僅限于飯后閑談和從報紙上看到的只言片語,島上幾位有威望的人對移民政策的“解釋”有時勝過了一紙文件的可信程度,加之故土難離、收入豐厚的原因,人們對補償標準期望值過高,堅定的認為應該根據(jù)塘土壩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單獨制定補償政策。因此。村民們的思想單純而又固執(zhí),多次集資上訪,被人們稱為外遷工作中針插不進、水潑不進的“鐵板一塊、冰山一座”。我深深的感到了工作的艱巨性和復雜性!
2000年3月8日,我同申繼旭副鎮(zhèn)長一道,將烏楊鎮(zhèn)首批自主外遷移民送到了湖北省石首市小河口鎮(zhèn),僅僅7戶23人,這個數(shù)字同其他移民鄉(xiāng)鎮(zhèn)比起來已遠遠落后。時任黨委書記錢淑蓉和鎮(zhèn)長譚永祥都很著急,多次開會研究布置外遷工作,根據(jù)烏楊鎮(zhèn)的實際情況,黨委、政府決定重新選擇安置點并請移民代表考察后現(xiàn)身說法的工作方法。在做好其他移民村工作的同時,我隨同書記錢淑蓉和副鎮(zhèn)長申繼旭等同志一道第二次踏上了塘土壩。
這次上島,我們做到有備而來,頭一天先把塘土村的干部和行代表性的幾位移民請到政府開會,要求他們帶頭做好工作,保證開好動員大會。翌日一大清早,我們就和廣播站的同志—道自己抬著發(fā)電機和廣播等設施,乘船來到了島上,時近中午,總算有二三十個人稀稀落落地坐在廠學校壩子周圍。
哪怕只有—點希望,我們也不放棄!在會上,我受書記的委托、先就安置地條件和補償標準進行了宣傳,接著請一同考察的移民代表現(xiàn)身說法淡體會和感受,各位領導更是苦口婆心、語重心長地把外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講了個夠。
艱苦的付出,總算有了回報。第二天,塘上村長期在外經(jīng)商做牛意的移民夏介成和從事水上運輸?shù)膭⑸偃A來到了移民辦,要求報名外遷,并說道:“我們是頂著罵名來的,但三峽工程是國家的大事,塘土壩是遲早要淹的,我們也遲早要外遷,晚遷不如早遷,大家都是移民,國家不可能對塘土壩單獨出臺一個政策,更不可能因為塘土壩就不修三峽工程了”。
冰山總算有了點滴的融化2000年3月20日,夏介成、劉少華等5戶14移民外遷到湖北省江陵縣資市鎮(zhèn)落戶了,在他們的帶動下,2000年9月2日,鎮(zhèn)長譚永祥和移民辦的同志將塘土壩另外10戶41名自主外遷移民護送到湖北省江陵縣資市鎮(zhèn)。與此同時.塘土壩上瑤言四起:“這些人都是好吃懶做。想騙國家的錢才走的”。一場更艱巨、更復雜的工作還在后面。
二
2000年5月,按照國務院三建委的統(tǒng)一部轉署,決定在忠縣、云陽、巫山、開縣、奉節(jié)等縣進行農(nóng)村移民試點外遷。我鎮(zhèn)的任務是外遷湖北省國營太湖港農(nóng)場150人,同其他鄉(xiāng)鎮(zhèn)一樣,在縣委、縣府的堅強領導下.通過艱苦和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克服了移民故土難離和因自主外遷帶來的部分負面影響。圓滿地完成了試點外遷仟務。在此期間,縣委書記廖覺超親自趕往我鎮(zhèn)對塘土壩的移民外遷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要求通過試。點外遷帶動塘土村移民,積累經(jīng)驗,養(yǎng)精蓄銳。集中精力在2001年政府組織的外遷中,打好塘土村的移民外遷攻堅仗。
2001年3月。新任的鎮(zhèn)黨委書記謝萬常,鎮(zhèn)長劉宏彥踏上了塘土壩,面對的依然是“冰山一座、鐵板—塊”!移民們提出的種種過高要求和不切實際的想法不斷堆積到黨委、政府面前:
“我們塘土壩就象是雞蛋浮在水面上一樣,和其他地方就是不同,應該單獨制定補償政策”。 “國家搞三峽工程,我們不反對,但必須按照我們的要求,每人給足5萬元后才肯走人”。
“湖北這個地方去不得,每年洪水淹過房頂,顆粒不收,還有血吸蟲病,一年要死好幾萬人”……。
就在外遷工作舉步維艱的時候,國務院新的《三峽工程建設移民條例》出臺了?!稐l例》明確指出:“三峽庫區(qū)移民屬非自愿性移民”、“移民不是特殊公民”、“移民不得拒絕或拖延搬遷”,這無疑是給庫區(qū)各級黨委政府的—把“尚方寶劍”,借此東風,鎮(zhèn)黨委、政府決心再上塘土,攻堅破難。
隨著宣傳工作的不斷深入,塘土村移民反映,原來自主外遷的個別移民又返回了塘土居住、種植蔬菜,并說:“既然你們政府把湖北說得那么好,他們怎么會回來呢”?為了消除宣傳工作中的障礙,表明政府外遷工作的決心,鎮(zhèn)黨委、政府決定依法拆除已經(jīng)外遷銷號的移民房屋。2001年4月25日,書記謝萬常和鎮(zhèn)長劉宏彥帶領機關干部和縣有關部們的同志來到了塘土壩,在房屋拆除過程中,雖然費盡了不少口舌和難以想象的阻力,但總算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就在大家慶幸之余。準備同個別上訪戶和村社干部一同回鎮(zhèn)開會研究卜一步工作的時候,一個別有用心的謠言劃破了塘土壩的上空:“不好了,政府要把他們帶到鎮(zhèn)里審訊了,不能讓他們帶走”,霎時,全村的人從四面八方涌向我們并團團圍住,一時間,吵鬧聲、哭喊
聲、咨詢政策的聲音此起彼伏,亂成一團……。
回到鎮(zhèn)里已是晚上,書記辦公室里氣氛肅穆。謝萬常一根接著一根地抽著煙,臉色凝重而冷峻:“今天晚上的飯,我吃起來是苫的,工作了幾十年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這是我的恥辱!”怎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塘土村的移民外遷問題?會上出現(xiàn)了兩種不同的觀點:有人認為外遷條件目前還不成熟,建議暫時放棄塘土,以待時機;有人認為“暴風雨”遲早要來,就讓它來得更猛烈些,迎頭硬上,一時間,各持己見,相持不下?!拔沂菍W中醫(yī)專業(yè)的,重癥需用猛藥”,鎮(zhèn)長劉宏彥首先打破了會場的沉默,神色堅定地說:“塘土壩的外遷工作確實很艱巨。就好像一鍋夾生飯,要么不吃它,要吃就必須下大決心,花大力氣才行!”謝萬常聽后重新點燃一支煙并深深地吸了一口:“塘土壩的外遷工作應作為我鎮(zhèn)目前的首要工作來抓,我們應該堅定信心,克服各種困難.下決心攻克這座堡壘,請每一位同志都談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輪到我發(fā)言時,我毫不猶豫地站在了兩位領導和多數(shù)同志的意見一邊,情緒激動地說:“我是個主戰(zhàn)派!時值二期移民攻堅,完不成塘土村的外遷任務,是無法向縣委縣府交差的,但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完成任務,不能單靠簡單的思想工作或工作措施,‘重癥需用猛藥,我們應該依靠新的《條例》擴大工作面和工作范圍,借助社會各界的力量,共同做好塘土村的外遷工作”。謝萬常在認真聽取了每一位同志的意見后,滅掉手中的煙蒂.果斷決定:“我明天就和劉鎮(zhèn)長一起去找廖書記,向縣委、縣府求援,我就不信啃不下這塊硬骨頭!”。
三
我鎮(zhèn)的外遷工作同其他移民鄉(xiāng)鎮(zhèn)一樣,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和困難,只要有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都能夠攻堅破難,出色地完成任務。
縣委書記廖覺超在聽取了謝萬常和劉宏彥的匯報后,當即指示:“組織全縣各部門的精干力量,拿出當年搞土改時的工作作風和精神,配合烏楊鎮(zhèn)完成塘土壩的外遷工作!”
2001年5月8日??h政府分管移民的副縣長周世忠和縣政協(xié)副主席鄧明清在縣政府會議室主持召開了塘土壩的移民外遷工作會議,決定成立塘土村移民外遷動員領導小組,由縣委副書汜謝正華、縣政府副縣長周世忠任組長,縣政協(xié)副主席鄧明清任常務組長;謝萬常、劉宏彥、許天明、周興龍任副組長。在會上,大家就如何實質(zhì)性地開展塘土壩外遷工作暢所欲言,獻計獻策。根據(jù)研究的意見,我受領導小組的委托起草了《塘土村移民外遷動員工作方案》,縣委書記廖覺超、縣長陳明忠、縣委副書記謝正華和副縣長周世忠都在《方案》上簽了寧。并作出了具體的要求和指示。
《方案》共擬定了十條工作措施,其中三條措施在后來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是加強支部戰(zhàn)斗堡壘作用,委派鎮(zhèn)武裝部長皮順平、移民辦副主任黃松山任塘土村支部副書記;二是通知塘土村移民所涉及的在縣、鎮(zhèn)工作的親屬配合做好動員工作;三是針對每戶移民做好思想工作,直至入腦人心,主動報名外遷為止。根據(jù)工:作的需要,領導小組下設了三個宣傳工作組。分別由鎮(zhèn)武裝部長皮順平、鎮(zhèn)黨委副書記馬洪鶴和我擔任組長,另外還設立了帳務清理和后勤保障等小組配合開展工作。
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領導小組決定在2001年5月11日正式上島開展工作。頭一天,從縣、鎮(zhèn)機關抽調(diào)的七十余名工作隊員在鎮(zhèn)機關會議室召開了出發(fā)前的誓師大會,縣委書記廖覺超等領導親自到會并作了重要講話。廖書記說:“塘土村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移民們對政策不是很了解,但反過來講說明我們平時的宣傳力度還不夠,是脫離群眾的表現(xiàn),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每個工作隊員要克服速戰(zhàn)速決的想法,拿出當年搞土改時的工作作風和精神,進村入戶,耐心細致的做好移民的思想工作,消除移民的思想顧慮,直到入腦入心,主動報名外遷為止”……
2001年;月11日清晨,一艘白色快艇劃破了江面上的濃霧,緩緩地駛向了塘土壩,鄧明清副主席立在船頭神情肅穆。這是一位有著二十六年區(qū)、鄉(xiāng)黨委書記經(jīng)歷的老同志,深諳農(nóng)村基層工作,為了移民外遷,這位臨近退休之年的老帥又 —次臨危受命,披掛上陣,在接下來的幾個月里,他將和周世忠副縣長等領導小組的戰(zhàn)友們一起運籌帷握,決勝塘土!一陣急浪涌向船頭,打斷了鄧明清的沉思,望著漸漸靠近的塘土壩,風趣地說:“過去搞土改是打土豪、分田地,我們現(xiàn)在是保移民,促外遷”,隊員們的心情似乎一下子輕松了許多,但每個人的心里都知道,即將面臨的將是一場考驗工作能力和意志的異常艱苦的工作。
島上的艱苦條件是常人難以想象的,由于剛開始村民們抵觸情緒很大,入戶居住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大家只有并排睡在樓板上。低矮潮濕的空間和悶熱的溫度,加上蚊蟲叮咬,是每一個工作隊員的必修課,從領導到隊員無一幸免;島上只有一口井,供水有限。隊員們白天頭頂烈日,穿梭于各戶和蘆葦林之間,晚上則帶著一身汗水回到駐地,如果能夠排隊在茅房里洗個澡、擦個身是當時最幸福的事情,而許多隊員回到駐地后,由于過度疲勞,往往顧不得渾身臭汗和蚊蟲的“寵幸”,倒頭便昏睡了過去。
與艱苦的環(huán)境比起來,移民們的思想工作更為復雜和艱巨。上島的第一天晚上,領導小組正在開會布置工作,幾十名移民在個別人的鼓動下涌向了駐地,個別組織者喊道:“讓老的和女的走在前面,看他們能把我們怎么樣”,許多人還情緒激動的拿著木棍和石塊,形勢一下子變得嚴峻起來!是退縮放棄還是硬碰硬?為了既不傷害每一個移民,又必須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工作環(huán)境,副縣長周世忠拍案而起:“大多數(shù)移民是不明真相的,對個別鼓動者必須嚴厲批評和教育,堅決剎住這股歪風邪氣!”副組長周興龍勇敢地站在了最前列,用高大的身軀擋住了情緒激動的移民,工作隊員們也都走上前去,進行耐心細致的說服和解釋工作,局面很快得到了控制。
接下來的幾天,工作仍然毫無進展,島上的移民像有組織似的一下子蒸發(fā)了,紛紛關門閉鎖,不知去向。隊員們不是找不到工作對象就是吃一頓不軟不硬的閉門羹,工作一時陷入了僵局。離工作組駐地不遠的地方,住著一位叫張一樣的移民,面對工作組不躲不閃。悠閑地在門口織著魚網(wǎng),似乎在給我們傳遞著一種信號,我和副組長李永華和楊成明同志商量后,決定首先做他的工作,通過幾天的政策宣傳,張一祥心有所動,表示愿意外遷。但在猶豫著簽字的時候,其家屬卻哭大喊地,尋死覓活的不準簽字。關鍵時刻,周世忠副縣長和鄧明清副主席帶著工作隊員趕來了,許多女同志扶住其家屬.耐心地說服和勸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張一祥終于簽字了。
首戰(zhàn)告捷!隊員們的情緒一下子高漲起來。為了有效地開展工作,移民在家的時間就成了隊員們上班的時間。不管是白天還是深夜,只要有移民回家,工作隊員就出現(xiàn)在移民的家中。張一祥的兄弟張—友住在上壩,靠打魚為生,住著島上為數(shù)不多的三層磚瓦樓。由于家屬患有重病,女兒殘疾,對于外遷他有一百個不愿意,一肚子的怨氣撒在了工作隊長的身上,幾天的工作下來,始終對我們不理不睬,無動于衷。又—天上午,我和隊員們上門做工作,張一友訕訕地望著我說:“聽說你姓黃,我家屬也姓黃。那你應該是我的舅子喲”,重慶人說舅子本是—句罵人的話,但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突破口,“真的說不假,我確實姓黃?!俏覀兙褪怯H戚了,你總應該讓親戚進屋喝—口水嘛”,張一友終于讓我們在家中坐了下來,我環(huán)顧
了一下四周和躺在病床上的張一友家屬,決定以情動人,以理服人:“三峽工程是國家的大事,庫區(qū)的每一位移民都應該支持,二期蓄水的時間很快就要到了,水是不等人的,再說通過外遷可以從根本上解決你的燃眉之急。你家十一門人外遷后,除去建房費還可以凈剩十幾萬元的補償款,用這些錢可以給你家屬治病,也可以在魚米之鄉(xiāng)的湖北重新發(fā)展你的老本行嗎”。其他隊員也跟著做起了工作。心有所動的張一友沉默了半晌才撂下—句話“讓我好好想一想。中午再給你們答復”。
吃過午飯,我和村支部書記羅輝欽趕到他家,但張一友卻故意和我們捉迷藏,關門出去了,我和羅輝欽又急忙趕到河邊。遠遠地望見張一友正在魚船上放鉤撒網(wǎng)呢!此時,張一友也看見了我們,高喊著“我正忙著呢,要么你們自己過來”,我和羅輝欽脫下鞋襪,把褲管卷了到大腿上,相互攙扶著向小船走去,由于小河里剛退水,厚厚的淤泥在太陽的照射下散發(fā)出一股難聞的氣味,淤泥下全是鵝卵石,稍不留神就有跌倒的危險,二百多米的河床,我們足足走了十幾分鐘。上船后。張—友終于被感動了,吐出了自己的心里話:“外遷是國家的大政策,我不反對,但我女兒剛懷孕三個月,如果八月份就外遷。不是少了—個人的移民補償款嗎?”我聽后解釋道:“移民資金是高壓線。政策性很強,如果在啟運前能生—下來,是可以烹受補
償資金的,但如果在遷入地落戶后再生,就不可能享受了”, “我憑什么相信你的話呢?”張—友問道,我認真地對他說:“我是你們村的副書記,移民辦副主任,我可以向你保證,只要在啟運之前出生,就—定能享受到補償資金,空口無憑,我給你出一個書面字據(jù)吧”,張一友終于解開了思想疙瘩,喜笑顏開地簽了字,并重重地摁上了手印。
移民郭乇光是宣傳一組的工作對象,組長皮順平帶著隊員們連續(xù)十幾次上門做工作,但他不是不理不睬便是惡語相向,有—次竟順f拿起案板上的菜刀吼道:“你們再要來,我就不客氣了”,皮順平和隊員們面對移民一時的過激行為,始終做到罵不還口,輕言相告,耐心細致地進行政策宣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郭玉光終于被隊員們的高風亮節(jié)和寵辱不驚的工作作風所打動,不僅高興的報名外遷,還和皮順平結成了朋
友,起運之前,硬是拉著他和隊員們在家里喝酒敘情。
三個工作組在領導小組的統(tǒng)一指揮下,想盡千方百計,說盡萬語千言,逐漸打開了工作局面。根據(jù)村民們反映,村里原來成立了由五人組成的所渭“移民政策咨詢小組”,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移民們的思想,如果能做好他們的工作,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周世忠副縣長找到了剛從北京上防回來的趙澤華交朋友,并抱著軍大衣住進他家,徹夜長談;譚宜榮,塘土村村長,八十年代從外地引進大棚種植技術上島,帶領村民們發(fā)家致富.在島上享有很高的威望,鄧明清副主席找到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終于使這位在長江邊長大的倔強漢子又——次成為了外遷工作中的領頭雁……
摯熱的情感漸漸融化了嚴寒的冰山,移民們從剛開始的抵觸和彷惶猶豫到最后紛紛報名主動要求外遷。大部份工作隊員像走親戚家一樣住進了移民的家中,成了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一位移民婦女動情地說:“鄧主席每天在廣播里向我們宣傳移民政策,渴不渴喲,一定要勸他多喝點水喲”!移民張—明的家屬為了躲避宣傳隊躲在蘆葦林吃住了七大七夜之后,終于主動來到工作組,要求報名外遷……
根據(jù)工作進展情況,領導小組決定成熟—批對接一批。 2001年5月25日,44位移民戶主率先與湖北省太湖港農(nóng)場成功地進行了對接。對接成功后,我和鎮(zhèn)長劉宏彥、移民局領導程善祿留在農(nóng)場,繼續(xù)洽談建房的有關事宜。當返程經(jīng)過云陽縣時,謝萬常一個急促的電話通知我們火速返回塘土壩。原來,對接移民以返程時在忠縣的住宿不滿意為由,再—次沖擊了工作組,雖然事態(tài)很快得以平息,但我深為移民們這種故土難離的情緒所震撼!幾年的外遷工作使我深知,這與其說是對住宿的不滿意,還不如說是移民們對離開故土的難以割舍和情感宣泄。記得外遷起運時,一位社長整理好行李后,競坐在自家的屋頂上久久不愿下來……
辛勤的耕耘終于換宋了豐碩的果實:
2001年6月20日,66戶移民戶主與合川市官渡鎮(zhèn)成功對接。
2001年9月15日,66戶279名移民懷著對故鄉(xiāng)的深深眷戀,踏上了前往合川市官渡鎮(zhèn)的外遷之路;
2001年10月16日,57戶274名移民順利遷往湖北省太湖港農(nóng)場安居落戶。
2002年12月底,塘土村915名移民投親靠友、白謀職業(yè)安置銷號工作結束,順利地通過了國家二期終驗。
四
時間進入到2002年的一天,我在由忠縣開往馬揚的長通2號快艇上碰到了剛退休不久的楊忠明,當船舷劃過塘土壩時,一路上談笑風聲,直言快語的楊忠明頓時變得沉默起來,許久才動情地對我說:“我這輩子工作了四十幾年,換了不少地方,只有在塘土壩的三個月讓我感到最艱苦也最不能忘記……”說話時,眼角里分明閃爍著晶瑩的淚花。
我無言地轉過頭去,望著從身邊急馳而過的塘上觀”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是啊!那是怎樣的三個月啊,在島上,大家不論官職大小,不分男女老少,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同甘同苦,并肩戰(zhàn)斗,把困難當成一種磨煉,把艱苦化作甘甜。三個月的朝夕相處,不僅升華了同志之間最真摯的友誼,也為三峽移民外遷書寫了濃重的一筆!
在島上,又有多少感人肺腑的故事值得書寫:縣統(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許天期、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譚其和、秘書科長彭飆每天都要走到移民家中,和他們交朋友,拉家常,噓寒問暖,成了移民心中可以托付真心的紐帶;
鎮(zhèn)黨委副書記馬洪鶴善于從思想工作人手,面對移民苦門婆心、不厭其煩的宣講移民政策,被人們形象的稱為外遷工作中的“指導員”;工作隊員張文杰深夜人戶做工作,竟被一名婦女用鋤頭橫捫過來,小腿上頓時鮮血直流,一米八的漢子強忍著飛來的橫禍,哽咽著說:“為了黨的工作,這一點傷痛算不了什么”;
鎮(zhèn)長劉宏彥是出名的孝子,外遷動員期間,父母雙雙病重住進重慶西南醫(yī)院,但他硬是鐵著心腸沒去看過一次,后來到合川處理移民問題時,才匆忙趕往醫(yī)院,七尺男兒,竟然跪在父母的病床前,泣不成聲……;
更多的工作隊員從上島的第一天起,便很少見到妻子兒女,即使患病也不愿意離開工作崗位,直到送走最后一個外遷移民……。夕陽輝映下的塘上壩依然是那樣的美麗和安詳,移民們的房屋早已拆除銷號,少了往時的喧嘩和生氣,壩上那株高大的黃桶樹也已經(jīng)‘外遷到重慶市三峽廣場安家落戶了,只有工作組上島時建的那座磚墻標語還靜靜的橫臥在壩的高處,它默默地注視著過往的船只、見證著江水的漲落,又似乎在向人們訴說著什么……
“舍小家,顧大家,支援三峽為國家”。塘土壩的親人朋友們,你們遠在他鄉(xiāng)生活得還好嗎?為了三峽工程建設;你們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庫區(qū)人民永遠都會記住你們的。
“曾經(jīng)蒼海難為水”。每一個在塘土壩為外遷工作付出了心血和汗水的戰(zhàn)友們,人生中擁有這段刻骨銘心的經(jīng)歷后,面對工作中的一切困難都會顯得那樣的渺小,一切委屈和誤解都顯得那樣的可笑和無所謂……
永遠的三峽,永遠的塘土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