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爭年代的軍銜制度
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宣告中國人民軍隊誕生以來,中共中央總是依據(jù)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形勢,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動軍隊的正規(guī)化建設。其中包括屢次決定實行的軍銜度。
國民政府授予的軍銜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國民黨實現(xiàn)第二次合作。人民軍隊列入國民革命軍(即國民黨軍隊)的序列。1937年8月,在陜北的中國工農(nóng)紅軍主力4.5萬余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即八路軍。同年10月,紅軍長征時留在華南華中8省的游擊隊約1萬多人,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即新四軍。
國民革命軍序列中的所有部隊,均實行軍銜制度,所以,人民軍隊也第一次有了軍銜。可是,由于部隊剛剛改編,才脫下紅軍軍裝,就換上和自己打了整整十年仗的國民革命軍的軍裝,不少人思想上轉(zhuǎn)不過彎來。特別是顧忌部隊中不少人的想法,佩帶軍銜以后,會產(chǎn)生上下級隔閡,滋生軍閥主義,破壞人民軍隊官兵一致、全軍一致的原則。所以,全軍上下都不佩帶軍銜、領章和胸章,只有極少數(shù)領導干部,因為政治需要和工作需要,佩帶了軍銜符號。
1939年開始的未能正式實施的軍銜制度
隨著抗日戰(zhàn)爭的不斷推進,人民軍隊各部隊有了比較大的發(fā)展,正規(guī)化建設也取得了相當成效。中共中央認識到\"建立部隊等級制度,是部隊正規(guī)化的必要辦法\"。于是在1939年5月30日,八路軍總司令部發(fā)出了《建立等級制度的訓令》,并且部署了評定軍銜等級的工作。
當時擬定的軍銜等級,是按國民革命軍的等級設置了6等16級。但是,自1939年12月至1941年3月,國民黨連續(xù)發(fā)動了兩次反共高潮,與日軍相互配合大舉進攻抗日根據(jù)地,致使根據(jù)地人口從1億縮減到不足 5000萬,八路軍等抗日部隊由近50萬縮減到30多萬,干部也損失很多,財政經(jīng)濟極其困難,人民軍隊實行軍銜制度的條件已經(jīng)被破壞。因此,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于1942年4月24日,作出了\"軍隊中暫不規(guī)定等級軍銜\"的決定。
1946年開始的未能正式實施的軍銜制度
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國共兩黨于10月10日簽訂了\"雙十協(xié)定\",1946 年1月10日簽訂了\"停戰(zhàn)協(xié)定\",1946年1月31日政治協(xié)商會議通過了\"政協(xié)決議\",決定整編國民黨軍隊和解放區(qū)軍隊。為了適應這一形勢,中共中央于1946年2月24日在《關于軍隊整編的若干問題的指示》中指出:中央決定\"我軍各級干部即須執(zhí)行將校尉的正規(guī)制度\"。
這次決定擬就的軍銜等級,也是按當時國民革命軍的等級,設置了6等16級。同時,又對職務軍銜作了規(guī)定。但是,就在這個決定作出后不久,國民黨便撕毀了\"停戰(zhàn)協(xié)定\"和\"政協(xié)決議\",發(fā)動了對解放區(qū)的全面進攻,人民軍隊被迫反擊,第三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由此爆發(fā)。實行軍銜之事只能停止。
●建國以后的軍銜制度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人民解放軍曾經(jīng)兩次實行軍銜制度。這兩次軍銜制度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
1955年正式實行的軍銜制度
建國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關于中央局、分局、軍區(qū)、軍分會及前委會向中央請示報告制度的決議》中,決定建立\"軍隊的等級制度\"。 1955年1月23日,中央軍委發(fā)布\"關于評定軍銜工作的指示\"。2月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簽署命令,發(fā)布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6次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服役條例》。8月11日,國防部長彭德懷、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簽發(fā)\"關于軍官和士兵評定軍銜的指示\"。
1955年9月27日,全國人民代 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2次會議,通過 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決議。毛澤東主席發(fā)布授予朱德等10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的命令。下午5時,中南海懷仁堂隆重舉行元帥軍銜的授銜典禮,毛澤東親自對朱德等元帥授銜授勛。同時,國務院隆重舉行將官的授銜典禮,周恩來總理對粟裕等在京將官,分別授予大將、上將、中將、少將軍銜。9月28日,國防部隆重舉行授銜典禮,彭德懷部長對部分在京的校官授予軍銜。1955年11月至1956年初,各軍兵種、各軍區(qū)相繼舉行授銜典禮。
這次軍銜制度的實施,是人民軍隊歷史上準備時間最長、工作最細致的一次。具有以下4個鮮明的特點:
(1)軍銜等級的設置、配套服飾的確定全盤蘇式化
這次授銜,軍銜等級的設置,是向蘇聯(lián)、朝鮮、東歐國家的\"東方型\" 軍銜制度靠攏。與之相配套的服飾,也是全盤蘇式化。軍官大沿帽、女兵無沿帽、水兵大頂帽、士兵船形帽;軍官武裝帶;校以上軍官西式大禮服,女軍人裙服等等。
(2)等級多、識別符號繁雜
1955年授銜時,人民解放軍進行了整編。全軍共設置7個軍種8個兵種。具體是陸軍、海軍、空軍、防空軍(1957年與空軍合并)、公安軍(1957年3月撤消)、邊防軍(沒有建立獨立的軍種領導機構)、志愿軍(1958年最后一批部隊從朝鮮撤回,除在朝鮮停戰(zhàn)委員會駐有代表外,番號、編制全部撤消)、步兵、裝甲兵、炮兵、鐵道兵、工程兵、化學兵、通信兵、海軍陸戰(zhàn)隊(1957年6月撤消,70年代重建)。因此,軍銜等級從列兵至大元帥,共設6等20級。所以,等級特別多,識別符號十分繁雜。
帽徽
陸軍佩帶八一五星,外圍齒輪麥穗的圓形帽徽;
海軍與陸軍帽徽相比,在八一五星后面加壓鐵錨圖案;
空軍與陸軍帽徽相比,在八一五星后面加壓飛鷹兩翼圖案;
邊防軍與陸軍帽徽相比,在八一
五星后面加壓盾牌圖案;
公安軍佩帶四面放射光芒的國旗形帽徽。
領章、肩章顏色
55式軍銜,指揮軍官、政治軍官和海軍艦艇技術軍官肩章底色為金色,其余校級以下軍官肩章底色為銀色。1958年一律改為金色。軍官肩章邊線,縱線和領章的底色,軍士、兵的領章、肩章的底色,比較復雜,有深紅、正紅、深藍、天藍、草綠、粉綠、紫、黑等10余種顏色。但是,這些顏色的領章、肩章,僅僅在1955國慶節(jié)閱兵部隊中使用過。在部隊正式佩用時,作了較大改動,統(tǒng)一固定為陸軍紅色、海軍黑色、空軍天藍色3種顏色。
軍兵種及專業(yè)勤務符號
海軍鐵錨
空軍八一軍徽和飛鷹兩翼
炮兵 交叉的推彈握把
公安軍盾牌
裝甲兵坦克
汽車兵汽車頭
工程兵交叉的鐵鍬和鐵鎬
通信兵電話、電波和鐵塔
鐵道兵五星、飛翼、鉗子、鐵
錘和錨
騎兵交叉的馬刀、騎槍和馬
蹄鐵
化學兵氧氣筒
探照燈部隊 探照燈和電光
軍醫(yī)金色襯底的紅十字
獸醫(yī)銀色襯底的紅十字
軍法盾牌和兩把交叉的寶劍
軍需紅五星外圍麥穗和齒輪
技術交叉的鉗子和扳子
文工團古笙外圍松枝
軍樂銀色的軍鼓和兩把交叉
的銀色小號
體工隊 交叉的劍戟外圍松枝
(3)軍銜標志式樣變化大
55式軍銜標志佩帶以后,因為不適合中國國情,特別是佩帶蘇式的質(zhì)肩章,對訓練和勞動多有不便,因此,部隊意見很大。國務院第88次會議通過,國防部于1958年1月28日發(fā)布命令,規(guī)定軍官原佩帶的55式軍銜標志和大沿帽、武裝帶,一律改為重大節(jié)日、集會、出國和外事活動時佩用,平時改佩58式軍銜標志。
58式軍銜標志為綴有軍銜符號的領章,其底色仍分為陸軍紅色、海軍黑色、空軍天藍色。軍官領章邊沿加縫前敞口的黃色邊線。領章面上,元帥和將官不加縱線,校官加縫兩條絲質(zhì)黃色縱線,尉官加縫一條。不綴軍兵種和專業(yè)勤務符號,只綴表示級別的小五星,數(shù)量與肩章相同。士兵的軍銜領章基本不變。取消海軍岸上部隊士兵冬服的硬質(zhì)肩章,改佩與陸軍、空軍士兵式樣相同的軍銜領章。
與之相適應,取消士兵船形帽,軍官士兵改戴解放帽。軍官日常配用綴有八一五星金屬搭扣的紅棕色人造革腰帶。
(4)不同類別的軍官設不同等級的軍銜
指揮軍官、政治軍官的軍銜設少尉至大將12級;技術軍官、軍需軍官、軍醫(yī)軍官、獸醫(yī)軍官和軍法軍官的軍銜設少尉至上將11級;行政軍官的軍銜設少尉至大校8級。
1988年正式實行的軍銜制度
1988年正式實行的軍銜制度,是在我國實行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時期中實施的。這次實行的軍銜制度,在向\"西方型\"軍銜制度靠攏的同時,又兼有中國特色:
(1)等級少、識別符號簡單
這次設置的軍銜等級共6等18級,較之55式軍銜少了2級。軍兵種專業(yè)勤務符號也只有4種。陸軍,佩帶由天安門城樓、松枝托著麥穗、齒輪圍著的八一五星軍徽組成的帽徽;不佩帶領章,改佩帶襯著劍狀光芒的八一軍徽的領花。海軍,佩帶八一五星后面加壓鐵錨圖案的帽徽;鐵錨襯著八一軍徽的領花??哲?,佩帶在八一五星后面加壓飛鷹兩翼圖案的帽徽;飛鷹兩翼襯著八一軍徽的領花。全軍的技術干部,佩帶兩道交叉的衛(wèi)星軌跡襯著八一軍徽的領花。
(2)設大校不設準將
在88式軍銜等級的設置過程中,有一個問題突顯了出來,那就是一大批師級干部沒有相應的軍銜銜級可以對應。國外解決類似問題,是設置準將級軍銜。但是,國家考慮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將軍太多,所以決定設置大校而不設準將。
(3)士兵軍銜等級的設置變化大
88式軍銜在設置士兵軍銜等級時,考慮到人民解放軍士兵是以義務兵為主體,兼有少量志愿兵,故士兵軍銜等級設置了3等7級。其中,志愿軍設1等2級,即軍士、軍士長;義務兵設2等5級;1等士設上士、中士、下士3級;1等兵設上等兵、列兵2級。1994年5月,第八屆人大常委會對軍銜條例做了修改,著眼于志愿兵中有相當一部分人服役時間長、年齡大的現(xiàn)實情況,將軍士和軍士長分別修改設置為1至4級。1996年6月,國家根據(jù)人民解放軍現(xiàn)役士兵中,志愿兵已占據(jù)大部分,而義務兵的服役期限又各縮短一年的現(xiàn)實情況,再次修改了軍銜條例,遂形成了現(xiàn)行的2等8級的士兵軍銜等級。
(4)設置了不入等級的學員軍銜
55式軍銜中規(guī)定,軍校學員和副排級干部對應的軍銜是準尉。88式軍銜不設準尉級銜級,而設置不入等級的學員軍銜。規(guī)定軍校學員按陸、海、空軍的不同軍種,分別佩帶鑲有黃色邊線的紅、黑或者天藍色底板不綴任何飾物的肩章。有些部隊如醫(yī)院,駐香港、澳門的部隊等,也有為數(shù)不少的軍人,都佩帶這類軍銜肩章。所以,學員軍銜實質(zhì)上起到了準尉軍銜的作
用。
(5)設置了文職干部
為了適應裁軍和精簡整編的形勢,部隊中一大批技術干部、文化干部、行政干部退出了現(xiàn)役,改為文職干部。剛開始,文職干部不發(fā)軍裝,只發(fā)金屬制造的佩帶在胸前的徽章。但由于部隊列隊時軍人中摻雜了大量穿著各式老百姓服裝的文職干部,嚴重地影響了軍容軍貌,最后決定,文職干部和現(xiàn)役軍人同樣發(fā)軍裝,改帶專門設計的文職干部肩章、領花。
總之,在人民軍隊建軍近八十年歷史中,部隊軍銜制度的建設,始終是黨和國家議事日程上的重大議題。并且,隨著形勢的變化發(fā)展,軍銜制度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
(編輯/鄭雙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