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
你心目中的大學是怎樣的?
近期話題:
①我們現(xiàn)實中的大學是什么樣的?
②你心目中的大學是怎樣的?
江蘇黃潔
我心目中的大學首先要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這是一所大學區(qū)別于其他大學的顯著特點。像清華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人大的“實事求是”、西安交大的“飲水思源”等等。這些都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一個學校的風格,她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身處其中的學子治學做人。
我心目中的大學還要有屬于自己的在國內領先國際知名的優(yōu)勢學科和這方面堪稱大師級的老師。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先生說得好:大學者,非謂之有大樓,乃謂之有大師也。我覺得他們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所在。能夠得到名師指點一二, 我想任何人都會覺得獲益終生。
學生是構成學校的主體,大學生是一個充滿青春激情的群體,各種學生社團和豐富的校園文化生活是一所大學生機活力的展現(xiàn)。畢業(yè)之后對大學許多美好的回憶都源于此。記憶猶新的“黃山杯”“迎新杯”足球聯(lián)賽、“行知杯”籃球賽、“青年杯”排球賽、“愛我校園”環(huán)校接力跑、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化學系體育節(jié)、物理系女生節(jié)、由物理系學生會發(fā)起的家電義務維修小組、由學校外教發(fā)起倡導的關注環(huán)保的“根與芽”組織等。這些展示了當代大學生多才多藝的一面,也培養(yǎng)了大學生團結友善、助人為樂、關注社會的良好風氣。我希望我心目中的大學不是一個簡單的傳授知識的場所,而應該是讓我們在收獲知識的同時也完善了自己的圣地。
吉林左劍
我心目中真正的大學必須有大師的存在,缺少了大師的學校如同缺少了靈魂的身體。這些大師給我們指明了未來的人生之路,使我們知道了如何做學問,更讓我們懂得做人的道理。上大學干什么?真的是為了那一個個等級證書、獎學金、好成績嗎?錯了?。?!大學更多的是教給我們如何思考,如何選擇,如何言行。這些才是最最主要的東西。而這些大師恰恰能夠給我們年輕人提供這些經(jīng)驗知識,它對于我們個人今后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業(yè)是大有裨益的。
因為思想是我們自己的,是我們做事的唯一源泉。
內蒙古鄭渝川
我心目中的大學應能夠充分展現(xiàn)20世紀初期北大“兼容并包”的精神。大學應培養(yǎng)學生追求真理的品格,但是,絕不能簡單劃一地確定某一種“絕對真理”的標準,剝奪學生自由思考的權利,而是應該在原則問題上,鼓勵學生自由思考、相互辯論(包括學生之間、師生之間)、表達自己的觀點。特別要警惕在一些高校中,某些有知名度的專家型教授制造“話語霸權”,在學科領域內打壓與自己觀點不同的年輕老師和學生。
我心目中的大學能夠做到立足自身、遵照通用標準?,F(xiàn)在很多大學提出的改革,往往會陷入“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的誤區(qū),甚至一刀切地要把對本校科研成果和教職人員職稱的評定都由國外專家確定。當然,國內外大學通用的科研評定標準、人才考核標準還是應該遵照。
kang
我心中的大學,最起碼應該不是目前這樣的——大學就像技?!囵B(yǎng)過四、六級英語,計算機,考研這樣的“技術工人”的地方。
我心目中的大學應該沒有教條,沒有嘈雜,沒有課本,甚至沒有考試,沒有文憑,它只是一個學習的地方,一個不分貧富、不分老少、不分文理都可以來學的地方,一個大家學習的地方。
大學應該是一種文化,它能陶冶你的情操,增進你的智慧,激活你的創(chuàng)造力。
大學應該是一塊圣地,它能重塑你的靈魂,加固你的理念,滿足你的心愿。
大學應該是精神的家園,它能凈化你的心靈,閃耀你的美麗,清除你的陰暗。
大學應該是我們全體公民的共同家園!
湖南王芳
作為一個已經(jīng)在一所大學生活學習了三年的大學生,對于大學,有著太多的想法,太深的感慨。近代大學創(chuàng)建時,堅持培養(yǎng)自由、有理想的公民的基本理念,那么說,在大學里,每個人應竭力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開發(fā)、培養(yǎng),鍛煉生存的能力,培養(yǎng)獨立的人格和超拔卓越的見識和洞察力,總之,人應該是自由、自主的人。大學在我看來,是文化知識自由傳播、交流、溝通的圣地,是能給予大學生自尊、自信、自足的加油站,人人平等,允許有爭論、有意見的分歧,沒有高上低下的等級差別,每個人注重個人靈魂的塑造而不是看重掌握了多少能力,有多少資本到社會中打拼。
我心目中的大學是能夠培養(yǎng)人的素質,尤其是作為社會公民的美好素質,作為人的最基本的道德感、正義感、責任感和美好的人性力量的地方。個人的思想得到重視,個性觀點能自由發(fā)揮,游弋在知識大洋中的我們,是不受約束的,不用考慮到以后社會上需要什么,我能否滿打滿包地把自己推銷出去。我很反感時下的各取所需的十分功利、目的明確的大學運行規(guī)律。這很傷害我們每個人的大學夢,盡管我們在大學里也自覺地努力實現(xiàn)自己的“目的”,但心中一直念叨著:我的大學,是……
希望大學還是當初的大學,希望大學里走出來的,是完整的自由公民,具備了大學的一切美好的素養(yǎng),在社會中,能夠更好地體現(xiàn)其大學精神,昭示一個大學的光輝理念。
安徽鐘能文
大學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象征。很難想像美國沒有哈佛,英國沒有劍橋和牛津,德國沒有哥丁根,中國沒有北大和清華,那會是一幅怎樣的糟糕圖景。
大學應成為時代的脈博,中有浩氣噴薄。它應該成就這樣的英雄氣概:人不敢言,我則言之;人不肯為,我則為之。這種敢為天下先的浩然之氣不光呈現(xiàn)在學術領域,更呈現(xiàn)在社會正義、良知和道德領域。它理應成為時代的引領和首倡。
大學應成為塑造民族精神的核心。它不僅是屬于它所在的那座城市,更應該有一種恢宏的氣度和開闊的視界,成為一個國家、民族的大腦菁華,催生無限創(chuàng)造偉力,使探索未知世界具備無限可能。
大學應成為造就大師的搖籃。他們志存高遠,氣呈雄渾。牛頓從劍橋大學走出,康德從哥尼斯堡大學走出。正是這些大師塑造了大學的靈魂,使大學精神推陳出新發(fā)揚光大。很難想像上個世紀初北大沒有陳獨秀、蔡元培等一代思想巨擘的引領與開創(chuàng)會是一副怎樣面目。
所以大學的全部意義在于“反叛”,它決不是簡單的“革命”或“顛覆”,決不是對傳統(tǒng)的平面化切割或消滅,而是建構理性的批判,接近或直達人類的本心和萬物的本原,從而鑄造民族或時代的膽識、志向和勇氣,創(chuàng)前古所未有,并且澤被后世。
吉林葛永薈
如果可以把大學比喻成神圣的殿堂,那么進入新的世紀,我心目中的殿堂應該是這樣的:她不應僅僅是傳播知識、傳授技藝的場所,更不應是就業(yè)前技能的培訓基地,而應該是優(yōu)秀文化傳薪接火的驛站、未來思想家的搖籃、莘莘學子們向往的圣殿。
我心目中的大學應是既古老又現(xiàn)代,既有傳統(tǒng)的文化底蘊,又有現(xiàn)代的朝氣與活力,既能容納百川,又能除舊布新,既是學富五車的飽學之士施展才華的舞臺,又是平民寒士求知問學的天堂。她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既不是食古不化,也不是食今不化,做學問更是善于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并不是人家開設了工商管理,增設了藝術設計、電腦美術,你也跟著不顧自身條件,一擁而上;為了眼前的經(jīng)濟利益,將錄取的分數(shù)線一降再降,招生的名額一擴再擴。弄得大學不像個學府,倒像是個十足的大雜院。如果招來的學生只把接受高等教育當成進入社會的階梯和跳板、求職前必須的培訓,那么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怎么能提高?!
大學不應只教授求生的技能,更應教會學生思想。沒有獨立的高品位的人格,不具備辨別是非曲直、美丑善惡的能力,只能隨波逐流,甚至與罪惡同流合污。那將是教育的失敗,是對神圣殿堂的玷污。
我心中的大學不應只做學問,更應有學術,應是智慧的開啟者;不應只強調自我,更應提倡仁愛、愛人……
編者按:
之所以有這個論題,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把大學作為一個“租借”的場地學習、生活、結束,隨之打掃現(xiàn)場,一切歸于空白。大學越來越偏離它最初的角色設定。有沒有人問過:我們現(xiàn)實中的大學是什么樣的?我們心目中的大學又是怎樣的?也許只有在不斷遞進的叩問和反思中,我們才會澄清、確認自己的真正需要。
你可就上面兩個相關論題酣暢討論,因為有表達就有自由,會表達就是權力。一個有聲音的地方,必有生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