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宗沛
所謂“香港腳”,其實是指患了癬的腳。因為在香港地區(qū),氣候溫暖而又潮濕,很適合癬生長的條件;加之那里的人們,長期將雙腳包裹在緊貼、難以透氣的鞋襪內,所以就特愛長足癬,故人們就把患有癬的腳稱為“香港腳”。
其實足癬并不只是好發(fā)于香港地區(qū),凡是符合暖、濕環(huán)境條件的地區(qū),如我國東部、南部、沿海、西南地區(qū)、四川盆地等,其發(fā)生率均很高。
“癬”在醫(yī)學上是指因真菌侵犯人體表皮角質層、毛發(fā)和甲板而發(fā)生的淺部真菌病。根據(jù)發(fā)病部位,可分為手癬、足癬、頭癬、體癬、股癬、甲癬及花斑癬等。
足癬主要發(fā)生在足底和足趾之間,也可蔓延到足背和足后跟上。根據(jù)足癬的不同,臨床表現(xiàn)可分為三種類型:
◆浸漬型(間擦型)
主要發(fā)生在足趾之間的下方,多從第4和第5趾間起始。趾間細嫩的表皮因久濕浸漬而發(fā)白,有一股臭味,撕下這層浸軟的表皮,就露出了鮮紅的糜爛面。這種足癬在炎熱、潮濕的晚春和夏季會明顯加劇,癢感明顯,抓破后易繼發(fā)細菌感染。 該型的處理以收斂、干燥為主。外涂復方雷瑣辛搽劑。若滲液較多,先用3%的硼酸溶液濕敷。待創(chuàng)面干后,外用荷洛松(復方克霉唑乳膏),每日2次,連用4周。也可在荷洛松涂抹后,其上再撲些粉劑,以加強收斂作用。
◆水皰型
多發(fā)生在足底、足側緣,以多個密集或散在的米粒至綠豆大小的水皰為主,皰壁厚不易破裂,皰液透明。瘙癢難忍,小也可融合為大。
該型的處理,可用足光粉或足癬凈粉溶解在水中,浸泡患處數(shù)日,使之吸收、干涸。如有大皰,應予挑破。
◆鱗屑角化型
此型最為多見,屬干性足癬。發(fā)生在兩側足底及側面,可延及足背,癢不太明顯。本型以界限清楚的紅斑、鱗屑為主。發(fā)病處皮膚干燥,不斷脫屑。在整個足底尤其是足跟部,附著一層堅硬、粘著的厚厚鱗屑,到了秋冬干燥季節(jié)會發(fā)生條形淺裂紋,伴有疼痛,影響行走。
該型不宜浸泡收斂性藥物,也不宜外涂癬藥水( 劑),宜溫水浸泡后外涂復方苯甲酸軟膏或華陀膏,在皮膚裂縫隙中可嵌涂入上列藥物或尿素脂。連續(xù)用藥堅持4周。
患了足癬后,一定要積極治療,不能聽之任之。因為癬容易傳染,往往由足部傳染到手、身體、股、趾甲等處,還可引發(fā)癬菌疹或繼發(fā)細菌感染。
在治療中,有人主張用口服藥物治療足癬,筆者認為不可取。因為通過正確的局部治療即可痊愈的足癬,又何需口服藥物進行全身治療呢?畢竟“是藥三分毒”,那只會加重胃、腸、肝、腎的負擔。
由于癬病的傳染性強,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必須重視足癬的預防。首先是注意個人的皮膚衛(wèi)生,經常保持足部的清潔、干燥。家中不要共用毛巾、浴巾和拖鞋,洗腳盆要常用殺菌劑洗滌。足部多汗者應穿通氣較好的鞋,襪子要經常更換,必要時應煮沸消毒。足趾間是致病真菌容易滋生處,要經常撲上些收斂性良好的足粉,以保持趾間皮膚的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