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杰
中暑是指高溫影響下的體溫調節(jié)功能紊亂,為夏季多發(fā)病。一般在高熱環(huán)境中或在烈日暴曬下時會發(fā)生,尤其在濕度高、通風不良以及劇烈活動時更易發(fā)生中暑現象。
常見的中暑原因
正常人體溫能恒定在37℃左右,是通過下丘腦體溫調節(jié)中樞的作用,使人體產熱與散熱相對平衡的結果。當周圍環(huán)境溫度超過皮膚溫度時,散熱主要依靠體表毛孔出汗以及皮膚和肺泡表面的蒸發(fā)。人體的散熱還可通過血液循環(huán)流動,將體內深部組織的熱量傳輸到皮下組織,通過擴張的皮膚血管散熱,因此經過皮膚血管的血流越多,散熱就越多。如果產熱大于散熱或散熱受阻,體內有過量熱蓄積,便會產生高熱中暑。
中暑的臨床表現及診斷
中暑病人一般均有高溫接觸史,氣溫在31℃以上即有發(fā)生本病的可能。
中暑按病情輕重可分為:
1.先兆中暑在高溫環(huán)境下中,中暑者出現頭暈、眼花、耳鳴、惡心、胸悶、心悸、無力、口渴、大汗、注意力不集中、四肢發(fā)麻等癥狀。這時患者的體溫正?;蛏愿?,一般不超過37.5℃。此為中暑的先兆表現,若能及時地采取措施,如中暑者迅速離開高溫現場、補充冷飲料等,常常能阻止中暑的發(fā)生。
2.輕度中暑輕度中暑者除有先兆中暑的一系列表現外,還有面色潮紅或蒼白、惡心、嘔吐、氣短、皮膚熱或濕冷、脈搏細弱、心率增快、血壓下降等呼吸、循環(huán)衰竭的早期表現,體溫一般超過38℃。
3.重度中暑除先兆中暑、輕度中暑的表現外,并伴有昏厥、昏迷、痙攣或高熱。
重度中暑還可繼續(xù)分為:
中暑高熱即體內大量熱蓄積。中暑者可出現嗜睡、昏迷、面色潮紅、皮膚干熱、無汗、呼吸急促、心率增快、血壓下降、高熱,體溫可超過40℃。
中暑衰竭即體內沒有大量積熱。中暑者可出現面色蒼白、皮膚濕冷、脈搏細弱、呼吸淺而快、暈厥、昏迷、血壓下降等。
中暑痙攣即與高溫無直接關系,而發(fā)生在劇烈勞動與運動后,由于大量出汗后只飲水而未補充鹽分,導致血清鈉、血清氯化物降低,血清鉀亦可降低,而引起陣發(fā)性疼痛性肌肉痙攣(俗稱抽筋),口渴,尿少,但體溫正常。
日射病即強烈的陽光照射頭部,造成顱內溫度增高。中暑者出現劇烈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耳鳴、眼花、煩躁不安、神志障礙,重者發(fā)生昏迷,體溫可輕度增高。
中暑的急救
一、應立即將發(fā)現有中暑癥狀的病人移置到通風好比較陰涼的地方,使其平躺,解開衣服。適當的給予清涼飲料,或淡鹽水,或濃茶。經過安靜休息,一般中暑癥狀較輕的患者常可自然恢復。
二、對于伴有意識不清癥狀的中暑者,可以按壓或針刺人中、水溝、十宣等穴;中暑者如果感到頭暈、惡心、嘔吐或腹瀉時,可給予十滴水、霍香正氣水(液)等。
三、對中暑并伴有高熱的病人,應盡快做物理降溫。其方法有:
1.用40%酒精擦洗患者身體。
2.將病人用床單裹身后,用冰水或涼水噴淋,可同時以風扇吹風。
3.可就地取材,把冰裝入膠袋或塑料袋,將袋口扎緊后放于患者枕后、兩側頸部、腋下、腹股溝等大血管處。
須注意的是,在物理降溫初期,由于體表受較低溫度刺激,會引起患者皮膚血管收縮和肌肉震顫,從而影響身體散熱,因此會產生暫時性的溫度升高的現象。此時不能立即停止降溫。
四、在給中暑病人做物理降溫的同時,應按摩其四肢、軀干以促進血流,防止血管收縮。
五、對頑固性高熱、痙攣、抽搐、意識障礙、血壓下降,經上述處理后無明顯好轉者,應立即送醫(yī)院救治。
中暑的預防
一、高溫作業(yè)車間應有良好的降溫、通風、濕度調節(jié)和隔除熱源等設備。
二、田間及野外作業(yè),應根據暑天特點,合理安排好作息時間,適當延長午休時間。烈日下工作最好戴草帽、打陽傘。
三、供應合理飲料,如含鹽清涼飲料,含鹽0.2%~0.3%,10℃左右。可以添加必要的有機酸、香料、復方維生素B、白糖等。
四、老年人、身體虛弱者、有發(fā)熱及精神系統(tǒng)疾病史者都是容易發(fā)生中暑的人群。在氣溫31℃以上時,這些高危人群應加以預防。
五、對中暑病人要嚴密觀察其病情變化。他們對高溫的敏感可能維持較長的時間,應避免短期內再接觸高溫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