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正強
在新聞學觀念體系中,真實性居于最核心的地位,是所有其他新聞學觀念的基石。新聞真實性的下位觀念是新聞傳播的客觀、公正、全面、平衡等。這些觀念既保證上位的真實性觀念的實現,又體現上位的真實性觀念的某些內容,即服務于新聞的真實性觀念。美國著名記者、普利策獎獲得者杰克·富勒明確指出:"客觀這個概念就像其他概念一樣,可以用做研究被記者用來描述真實性原則的含義和局限性的一個極好的起點。"①在我國新聞界,雖然人們也都堅持真實性原則,但很多人并不認同真實性原則的下位觀念。由于理念的缺失,新聞失實在所難免。
客觀性新聞觀念??陀^報道的基本含義是指:記者在事實選擇中盡量不帶偏見,公平均衡地展現事實,不對事實發(fā)表評論。在中國新聞界,客觀報道長期被視為另類。特別是20世紀初葉,西方的客觀性報道在中國開始出現錯位:西方客觀報道所指的新聞內容,在中國成了報道方式--以客觀的外衣來掩蓋主觀的內容,以客觀的手法達到宣傳的目的。20世紀90年代前后,我國新聞理論界對客觀報道出現了較為積極的態(tài)度,一些學者發(fā)表文章對西方客觀性報道的本質進行闡釋,將客觀報道看做是新聞的一種職業(yè)準則,但這種聲音在新聞界并沒有成為主旋律。在中國的新聞報道中,公平均衡地展現事實的新聞是很罕見的,很多敏感問題、與政府期望相左的信息一般不會出現在傳媒中,除非是作為批判使用。1994年12月8日,新疆克拉瑪依市發(fā)生特大火災,300多名中小學生被燒死。災難發(fā)生后,許多群眾抗議者在市內自發(fā)地組織起來,受害者親屬認為官僚們應對此事負責,但這些負面信息沒有出現在任何中國大陸的媒體上。這種報道你不能說它是真實的,因為它并沒有讓受眾看到真實的事實。人們已經注意到在眾多的失實新聞中,有一類失實新聞并非事實細節(jié)不準確,而是沒有均衡地展現事實造成了結構性新聞失實。在西方新聞界,客觀作為一種報道原則,總是與真實性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他們認為沒有客觀性,就不可能實現新聞的真實性??陀^是對新聞記者主觀的一種限制,這種限制對實現新聞真實性有巨大幫助意義。準確地認識事實是真實性報道的前提??梢姡陀^性還具有實現真實性報道的方法論意義。由于缺少客觀性新聞理念,我國很多記者無法由此邁向真實性傳播的目標。
公正性新聞觀念。公正性是西方新聞界另一基本報道原則。它是指新聞媒介為爭議雙方提供平等利用媒介的機會,或傳播者不以一己之立場,片面地報道事實與提供只是自己贊成的一方面意見,壓制、不報道或歪曲報道另一方面的事實或自己反對的一方的意見。在經過對客觀性報道原則頂禮膜拜的狂熱之后,西方新聞界的人們很快發(fā)現客觀性報道并不是萬能的,任何報道內容都會帶有記者主觀的烙印,如果不對細節(jié)添油加醋,至少傾向會影響記者對細節(jié)的取舍。于是,人們逐漸試圖用公正性來彌補客觀性的不足。美國著名雜志《時代》發(fā)行人盧斯宣稱:"不偏不倚與公正的差別是什么?一個有責任感的新聞工作者對在他看來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事實進行分析的時候,是'有偏見的'。他只要不是為了說明自己的觀點而歪曲事實,只要不隱瞞能說明一個不同觀點的事實真相,他就是公正的。"②公正性作為報道原則受到人們的尊重,是因為原則的內涵為記者逼近新聞真實提供了一種可能。新聞媒介的主要職能是向人們提供客觀世界存在的事實,以及時人對它的種種評價的客觀情況。人們透過媒介想了解的,主要是外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以及相關的人們對這種變化持怎樣的立場和看法,而不是媒介持反對或贊許的態(tài)度。媒介如果只是根據自己的立場對事實進行篩選,戴著有色眼鏡觀察事實,那么它對事實的認識和反映必然是扭曲和變形的。我國新聞界由于一直強調新聞傳播要旗幟鮮明,因此,很多媒體和從業(yè)人員在內心里對公正性原則并不真正信服,他們認為真正的公正并不存在,所謂的公正會影響傾向性的表達。其實,公正性是傾向性借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傾向性得以發(fā)揮效應的前提。一個企圖說服受眾、企圖影響社會的傳播工作者,如果不以公正性為前提,那么傾向性注定無法充分實現,它只能產生不真實的報道。
全面性新聞觀念。在西方新聞報道中,人們非常注重新聞報道事實要充分、完整和全面,將全面性列為新聞傳播的又一條基本原則。全面性的內容是指新聞傳播中提供各方面的事實、情況、意見,不片面報道和隱匿事實。它有三個方面的要求:第一是要求對一件事實的報道過程要完整,情節(jié)要詳盡,尤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過程與情節(jié),必須作出具體細致的報道,實在無法提供有關情況者,要作出交代。第二是要求對一種社會現象的報道,提供縱向與橫向的全方位材料,以及對這些材料的分析,既不隱惡揚善,又不隱善顯惡,使公眾能夠毫無障礙地獲得關于這些社會現象的總體資訊和全部看法。第三是要求對于有爭議的事件,充分顧及和全面報道各種情況、意見和看法,即便是少數人的意見與看法,或者在傳播者看來是錯誤的意見與看法,也應毫無保留地向公眾公開報道。聯合國新聞自由小組委員會制定的《國際新聞道德信條》第一條就是:"報業(yè)及所有其他新聞媒介的工作人員,應盡一切努力,確保公眾接受的消息絕對正確。他們應當盡可能查證所有的消息內容,不應任意曲解事實,也不故意刪除任何重要的事實。"③美國全國廣播公司前著名記者馬文·卡爾布曾主張:記者的責任是盡可能報道完整的事實,有時候記者的報道只有80%完整性的新聞,然后在接下來的幾天里要不斷增加信息,直到報道完成。"卡爾布指出了只有80%完整性的新聞和只有80%準確性的新聞之間的差異。只有80%完整性的新聞可能缺少一些細節(jié)和補充的資料,而只有80%準確性的新聞缺少的是基本的信息和確定性。對他來說,這就是可以立即播發(fā)的新聞和須拖延幾天以靜觀其變的新聞之間的差異。"④全面性成為新聞傳播基本原則之一的原因非常淺顯:因為只有向受眾全面地提供事實與情況,尤其是意見與看法對立的事實和情況,才能保證新聞傳播的宏觀真實。一些人已經認識到堅守全面性是實現真實性的關鍵和路徑。劉少奇指出:"要做到真實,就要全面,缺一面就不是真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第四條也專門對全面性的原則加以確定,但盡管如此,全面性原則并沒有得到中國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普遍認同,調查顯示,有17.1%的中國新聞工作者認為全面性報道不重要或不太重要。⑤有這么多的新聞工作者對全面性報道原則不以為然,片面報道--不真實報道的出現成為某種必然。
平衡性新聞觀念。平衡性是西方新聞界另一報道操作守則和新聞理念,被西方某些人理解為是公正性原則的具體化。麥爾文·曼切爾的《新聞報道與寫作》是在西方很多大學新聞系使用的教材,他在書中提出了"平衡與公正"的命題:"平衡是重要的。平衡是一個道地的信條。對于需要公正對待的事情應當使用同樣的情理。假如候選人A對他的對手B提出一個嚴重的指責,那么公正就要求記者找到B,詢問他的答復。受到控告和指責的人應當永遠有說話的機會,而且,他的回答應該是及時的。"西方新聞界在處理那些有爭議或者競選方面的新聞時,尤其強調對雙方的平衡處理?!都~約時報》前總編輯艾布·羅森索1976年10月20日在有關該報新聞政策的備忘錄中指出:"政治競選新聞的報道必須做到平衡,照顧到雙方候選人,新聞寫作,不能有所偏袒,要非常小心,不要給人有傾向于某一方的感覺。除了新聞之外,對于版面的處理上,也要顧全到雙方平等的待遇,不致有主從之分。"⑥
具體地說,平衡性就是在突出一種主要因素時,還要顧及其他因素,特別是相反的因素。新聞報道中的平衡性是符合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的,從哲學的角度說,任何事物都是主要和次要矛盾的統一體,或者每一個矛盾都有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平衡報道要求記者在報道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時,也要顧及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平衡報道所追求的目標,是更真實地反映事物及其內外聯系。平衡是相對的:"這當然是指有關新聞的'新聞價值'是屬于相當或相等而言。如果候選人一方的新聞顯然是屬于'重大新聞'的情況下,自然應依新聞的重要性作為取決的標準,不必拘泥于'為平衡而求平衡'的原則。"⑦西方很多新聞記者認為在分析復雜的事實時,只有采用平衡手法,才能使自己的推斷和預言更接近于真實。
客觀、公正、全面、平衡作為新聞傳播原則,都是在探討如何實現新聞真實性的過程中得到確立的,是新聞真實性內涵的具體化。雖然新聞的內容和形式隨時代發(fā)展而不斷變化,但客觀、公正、全面、平衡卻一直是西方絕大多數新聞工作者的核心價值觀念。他們也認識到絕對的客觀、公正、全面、平衡是達不到的,不過他們仍然堅持記者應當盡可能地信守這些新聞理念:"盡管'客觀性'像一座神像一樣不可企及,新聞事業(yè)的職業(yè)仍要求記者向這個目標靠近。"⑧正是有這些新聞理念的支撐,他們才在與新聞失實現象的斗爭中,不斷地提升新聞報道的質量和信譽。應當承認,客觀、公正、全面、平衡雖然不能解決所有新聞失實問題,卻能幫助記者有效地避免一些新聞失實,特別是減少那些缺少重要事實和細節(jié)的結構性失實新聞。據調查,我國28.5%的新聞工作者受過正規(guī)新聞教育。新聞理念來源于實踐和專業(yè)教育,為解決新聞失實問題,我國新聞工作者更新和重塑新聞理念很有必要。
注釋:
①(美)杰克·富勒《新聞的價值》第14頁,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
②(美)埃德溫·埃默里、邁克爾·埃默里《美國新聞史》第519頁引,新華出版社1982年版。
③周鴻書《新聞倫理學論綱》第256頁引,新華出版社1995年版。
④(美)羅恩·史密斯《新聞道德評價》第62頁,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⑤喻國明《解構民意--一個輿論學者的實證研究》第189頁,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
⑥⑦李子堅《紐約時報的風格》第92頁,長春出版社1999年版。
⑧張威《比較新聞學方法與考證》第306頁引,南方日報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