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昌余
西北軍旅作家楊聞宇,是近年來活躍于文壇的、很有影響的散文作家。他的許多散文作品,已被收錄于多種散文選本、散文讀本和名作文庫之中,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具有較高的賞讀價值。
我過去曾零星地讀過一些楊聞宇的散文,印象是文風質樸,文筆優(yōu)美,文章韻味悠長。最近,季成家教授將楊聞宇同志去年新出的散文集《風來浪也白頭》推薦給我,較集中地讀了他的一些散文之后,這種印象更深刻了。特別是那些懷鄉(xiāng)憶舊的樸素文字,浸潤著濃厚的鄉(xiāng)土氣息,仿佛是從田野吹來的清風,使人陶醉,使人留戀,使人產生對于逝去的那種略帶浪漫情趣的詩意生活的向往。比如,《薯憶》這篇文章,是關于家鄉(xiāng)的回憶文字。關中農村出產的普普通通的紅薯,在作者筆下是那樣充滿靈性,充滿人情味。從成長到成熟,從種植到貯存,從離開泥土到進入人們的生活,簡直就像是一篇動人的童話故事,一首讓人咀嚼回味、反復詠嘆的抒情詩。
鄉(xiāng)村生活的詩意和浪漫,讓作者懷戀和向往;鄉(xiāng)村生活的閉塞簡陋和極左思潮對于農村的傷害,也使作者憂傷感嘆,產生一種淡淡的哀愁?!多l(xiāng)村瑣憶》里回首的那些往事,那些苦澀而無奈的人世悲歡,以及農村子弟為告別那貧困落后、愚昧原始的生活而進行的艱難跋涉,至今仍讓作者動情熑枚琳咄鍰盡
散文是最講究作家創(chuàng)作個性的文體樣式,無鮮明的個性特色,難有優(yōu)秀的散文創(chuàng)作。但散文的個性又總是與時代、社會、國家、民族、歷史、文化這些普遍性的東西割舍不開的。愈是有藝術個性的散文作家,愈能從深層感應時代的脈搏,體現社會的良知,把握歷史的走向,跳動民族的魂靈。楊聞宇無疑是極具個性、有著獨特文體風格的散文作家。這不僅表現在他的散文語言剛健質樸,有著濃厚的古典文化的韻味和秦隴文化的印記,而且表現在他觀察現實、反思歷史、格物論事、品評人物時所獨有的軍旅作家的胸襟和氣魄。讀楊聞宇的散文,常有一種浩然之氣蕩于胸中,使人產生對于俗世生活中那些蠅營狗茍、愚妄無知現象的反感,對于那種陷于洶洶物欲而不能自拔,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生活方式的抵抗。
有人說,現在是市場經濟、散文時代,平平安安過日子,安安心心度時光,享受太平盛世的恩澤,體驗歌舞升平的歡樂,這就是生活的主調,今人的理想。不錯,20多年的歷史巨變,的確給我們帶來了共和國歷史上難得的清平盛世,物質豐厚、生活安定、國家興盛繁榮。但這只是生活的一個方面,現實的一個表象。與繁榮相伴的,還有腐敗叢生,賄賂公行,精神貧乏,生活空虛,以及社會上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機,信譽危機,道德淪喪,人與人關系的冷漠、勢利和寡情。種種現象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的確進步了不少,但這個世界還遠遠不是那么完美無瑕。稍有良知、稍有清醒理智的人們,生活在這樣的時代,能不居安思危、心懷憂慮嗎!應該有一種民族精神的高揚,來抵抗這種洶洶物欲橫流的挑戰(zhàn);應該有一種高尚情懷的開掘,來引導人們邁向更加充實而寬廣的人生境界。
楊聞宇的散文,一方面是對俗世潮流的抵抗,另一方面是對某種深沉闊大、巍峨雄偉的人生境界的追尋,某種血性豪氣、慷慨胸襟的向往。六駿蹤跡今何在?那風云颯爽、毛骨森森的天賜神駿,那足以壓倒金銀珠寶的稀世藝術珍品,隨著歷史的風塵風流云散,遙遙遠去了;那駿馬精神,駿馬風姿、駿馬的風骨和神韻也遙遙遠去了嗎?(《六駿蹤跡》)“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對生活懷有希望的人,對未來懷有向往的人,對這種精神的消逝能不感到傷感嗎?《至今思項羽》,思的不是項羽那70余戰(zhàn)、戰(zhàn)無敗績的赫赫戰(zhàn)功,而是垓下一敗、敗得地動山搖、勇烈無比的英雄豪氣;是項羽那坦率粗獷、光明磊落的人品道德;藐視群雄、天真未鑿、率真無忌的天然本性;言信行果、寬容大度的強者風范。自古以來,史家多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王侯敗者寇,更成為多少亂世梟雄信奉不移的人生信條。但司馬遷的《項羽本紀》,卻獨具慧眼,以如椽之筆寫下這堪與浩浩江水相比并的曠世雄文;千年之后又有漂泊流浪、飽經憂患滄桑的女詞人李清照寫下了“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千秋傳誦的《烏江》詩。這一前一后,一文一詩,既給我們的文學史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也給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史添加了一道不滅的光輝。楊聞宇的散文,將史事與文學、文物與現實,相映對照,渾然成趣,既是對項羽的血性豪氣和虞姬的剛烈貞柔的追尋,也是對司馬遷、李清照那豪氣貫注、真情流露的文章風骨的追尋。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千古事,甘苦寸心知”。楊聞宇的散文,真純自然,毫無虛飾,毫無矯揉造作之氣。他懷鄉(xiāng)憶舊,是從此時此地的感受出發(fā),追尋那已然逝去但能給人帶來溫馨和向往的詩意和青春;他紀游抒懷,感天地之永恒,嘆人生之飄渺,發(fā)思古之幽情,是對現實所聞所見之感慨;他徜徉大自然,面對廣袤宇宙和浩浩蒼穹的沉思、叩問、遐想,是對大自然那博大寬廣的仰慕和崇敬;他格物論事,窮究事物之本相,以自然之法理補人生之缺憾,是對自我的反思和審視;他品評歷史人物,縱論人世滄桑,常能從人所共知的歷史定論中挖掘出未曾彰明的某種本質,給人以啟迪,引人以思索?!堆影才c紹興》,一北一南兩個地方,一毛一魯兩個人物,本來難于連在一起、講在同時。但作者卻從人所熟知的某些細節(jié)和某些資料出發(fā),以“文化造就人物本性”“民族精神貫通偉人靈魂”的識見,尋出了二者的內在聯系,成就了這篇耐人品讀再三的妙文。“‘魯迅精神先行,‘延安精神后行;陜北因為有了這‘一等圣人的火焰與光輝,嗣后才形成了‘圣地延安”。這個結論是讓人驚訝的,但這個結論卻同時是真實可靠的,它給人的啟迪和思索是啟蒙式的引導,也是智慧性的開啟,讓人讀之余味無窮,思之倍受啟發(fā)。
楊聞宇是個誠實勤奮的軍旅作家。軍旅生涯養(yǎng)成了他剛毅堅韌的思想性格,他總是默默無聞,孜孜不倦地研究著,思考著,學習著,寫作著;軍旅生涯也錘煉了他求真務實、不事張揚的文人本性,他的為人又那么樸實無華、內蘊深厚。他以性情為文,也以文章頤養(yǎng)性情。在《登陵憶》一文中,作者從野史筆記中發(fā)現了許多平時未曾想到也想不到的事情,窺見了帝王業(yè)績上所籠罩著的神秘色彩,“重新檢點自己精神活動的發(fā)展進程及蜿蜒于其間的辨證脈絡”,于是,頓悟到“人生,恐怕不在于盲目地登高,關鍵還在于生活得有追求、有探索,以至有深度”。這是他從現實中頓悟到的生活哲理,也是他在文章中告誡給人們的生活哲理。
不斷地探索、追求,不斷地思考、學習,這是他的為人之道,也是他的為文之路。唐人杜甫有詩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睏盥動顚⒔樦辏栽谇趭^地學習、寫作、探索、追求,我們希望他的人生道路更加充實完整,也希望他的凌云健筆更加縱橫馳騁,越來越有深度,越來越意味深長。
楊聞宇創(chuàng)作簡況
1943年冬天生于西安東郊農村里,1964年入西北大學中文系學習,1970年入伍,在野戰(zhàn)部隊從事文化工作,1976年進入蘭州軍區(qū)從事專業(yè)文學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期間,有兩年時間在蘭州軍區(qū)司令部從事行政工作。
筆耕30年,出版過散文集《灞橋煙柳》、《野曠天低樹》、《白云短箋》、《江清月近人》、《日月行色》、《絕景》、《不肯過江東》、《大風起兮云飛揚》、《笑我多情》、《風來浪也白頭》;出版過報告文學《羅盛教》、《丙子·雙十二》、《不惑的人生》、《圣地風景》;散文理論方面出版過《漫談軍旅散文》犉瀾槲難ё髕煩靄婀《大西北寫真》、《軍旅文學作品選析》、《絕調重彈》、《甘肅省五十年散文選》、《硝煙散去--二十世紀軍旅散文集錦》。1998年5月被解放軍文藝出版社聘請為《新中國軍事文藝大系·散文卷》主編,編輯軍旅散文約300萬字。
創(chuàng)作期間,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人民文學》四家報刊上發(fā)表散文作品百余篇。有百多篇散文作品被各類文庫、大系、選本收錄,現摘列重點選本如下:
一、《六駿蹤跡》,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3月收入《中華散文百年精華》。
二、《祁連雪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6月收入《中華百年游記精華》。
三、《暮憶》,浙江文藝出版社1995年3月收入《中華百年散文·懷鄉(xiāng)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1月曾收入《中國當代散文精華》。
四、《登陵憶》,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5月收入《中國散文鑒賞文庫·當代卷》;2002年1月天津教育出版社收入《百年百篇文學精選讀本·散文卷》。
五、《黃河臆象》,作家出版社1999年9月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50年文學名作文庫》。
六、《鄉(xiāng)村瑣憶》,十月文藝出版社1999年9月收入《中國當代文學作品精選》。
七、《至今思項羽》,上海文藝出版社2000年8月收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散文選》。
八、《戲路》,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收入《中國當代名家散文經典》。
九、《且看小人》,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4月收入《十年精短隨筆百篇》。
十、《日月行色》、《六駿蹤跡》,十月文藝出版社1997年1月收入《散文家喜愛的散文》。
與朱光亞同志合著的《丙子·雙十二》一書1994年獲《五個一工程獎》(叢書之一);1995年6月臺灣國際村文庫書店更名為《西安事變》,以長篇小說形式重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