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鋒槍的起步
“一戰(zhàn)”時期,德國人在用P08式手槍做了幾次試驗以后,很快轉而研發(fā)真正的沖鋒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前不久,真正的沖鋒槍裝備了部隊,這就是著名的MP18沖鋒槍。這支沖鋒槍的造型和結構成了戰(zhàn)后所有沖鋒槍的樣板。該槍的唯一缺點是借用了P08式?jīng)_鋒手槍的彈鼓作為供彈具。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德國沖鋒槍的研制工作也隨之暫停。但是廠商和設計師卻仍在繼續(xù)秘密進行開發(fā)。為了繞過協(xié)約國武器控制委員會的嚴格規(guī)定,萊茵麥塔公司購買了瑞士蘇羅通的一個小公司,在那里繼續(xù)從事各種機槍的研制工作 。1931年,斯太爾公司最終從萊茵麥塔公司手中買下了蘇羅通公司。
因此,斯太爾公司也接受了蘇羅通公司正在進行的一些新項目,其中包括沖鋒槍和輕機槍。這兩種武器是路易斯· 施坦格和西奧多·拉庫拉研制的,有一些結構元件如銑制的機匣部件明顯受斯太爾公司的影響。之后,MP30沖鋒槍誕生了。
為了減少維修,MP30沖鋒槍像施瓦茨洛澤機槍那樣,采用了銑切而成的可翻轉機匣蓋,不僅如此,MP30所有的零部件都是銑切而成,表面處理就像精致的獵槍,超過了軍用槍械的標準。這種沖鋒槍曾大量出口。根據(jù)法國資料,引進該槍的國家有玻利維亞、智利、葡萄牙、烏拉圭和日本,其口徑有7.63mm(毛瑟)、7.65mm(巴拉貝魯姆)、9mm(巴拉貝魯姆、斯太爾、毛瑟),其中威力最大的是9mm(毛瑟)出口型。
在奧地利,國家執(zhí)法機關采用了9mm(斯太爾)口徑的 MP30沖鋒槍。奧地利和匈牙利陸軍采用的是9mm(毛瑟)出口型的MP30。這些沖鋒槍常常被標稱為機關卡賓槍,很顯然,采用這種沖鋒槍的用戶想用其取代標準卡賓槍。9mm 毛瑟槍彈是當時威力最大的手槍彈,MP30 9mm(毛瑟)出口型手槍彈動能為708J。
采用毛瑟大威力手槍彈的斯太爾-蘇羅通沖鋒槍的軍用變型槍,幾乎是率先采用了介于手槍彈和軍用步槍彈之間的中間威力槍彈。之后,出現(xiàn)了MP34沖鋒槍,該槍的缺點,一是全槍質量較大,達4.35kg,二是價格不菲。
MP30/MP34的技術和使用性
MP30和MP34沖鋒槍采用前沖擊發(fā)方式,直彈匣插在槍的側面。彈匣體的上沿有能夠壓彈的裝填機構。這個壓彈裝置就是在奧地利斯太爾12型手槍上通用的彈夾,9mm毛瑟手槍彈也可以壓到這個彈夾上。要將彈匣裝滿32發(fā)彈,需要4個彈夾。不過,不是所有的MP34沖鋒槍都有這種裝填裝置。據(jù)說,在奧地利,有一支鄉(xiāng)土自衛(wèi)隊裝備的就是不使用彈夾的MP34沖鋒槍。快慢機選擇柄位于護木的左側。當將快慢機選擇柄推到最前方字母“D”的位置時,此時,扣扳機為連發(fā)射擊。
MP34沖鋒槍上配有設計大方的可調瞄具,瞄準距離 50~500m。要將槍分解擦拭時,需要按一下機匣上的一個按鈕,同時將機匣蓋后面的擋板向前推。向上折起機匣蓋,稍微向后拉槍機,將其取出。除此之外就沒有什么要分解的了,因為射手已經(jīng)可以擦拭主要部件槍管和槍機了。斯太爾-蘇羅通沖鋒槍的復進簧在槍托的一個鋼套里,這樣,復進簧不會被弄臟。
MP34沖鋒槍由于采用了不同尋常的9mm毛瑟大威力手槍彈,所以在二戰(zhàn)前的沖鋒槍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把它標稱為沖鋒卡賓槍更為確切。
由于生產(chǎn)成本高,MP341940年停產(chǎn)。
二戰(zhàn)以后——從MPi69到MPi81
在對戰(zhàn)后的軍事事件進行評價以后,奧地利聯(lián)邦軍產(chǎn)生了要對以往的武器裝備更新?lián)Q代的思想。在步兵武器方面,他們的關注點不再僅僅是傳統(tǒng)的突擊步槍。實際上,在一支現(xiàn)代化、機械化部隊里,突擊步槍并不總是那么適用。裝甲車乘員或飛行員則希望使用尺寸小一點的輕武器;隨著系統(tǒng)的簡化,陸軍應當裝備沖鋒槍和機槍。
圖4 上為MPi81沖鋒槍、中為沒有批量生產(chǎn)的試驗型、下為MPi69沖鋒槍
根據(jù)這樣的計劃,斯太爾公司研制了MPi69沖鋒槍。該槍繼承了人們熟知的老傳統(tǒng),將彈匣裝在小握把里。彈匣容彈量25發(fā)或30發(fā),雙排,所有金屬件都經(jīng)過了磷化處理。該槍采用前沖擊發(fā)原理,發(fā)射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構造相當結實。全槍結構簡單、工藝性好。機匣呈盒狀,用輕型鋼板沖壓、焊接而成。拉機柄也是沖壓件,位于機匣的左前方,握把則是塑料件。機匣后下方焊有槍托支架,用于結合伸縮式槍托。槍管系冷鍛成型,不僅內膛精度高,而且增加了槍管內、外壁的強度。槍機為機加件,其截面幾乎是正方形,結構比較特殊。帶有固定擊針的彈底窩平面設在槍機中部,槍機右側有拋殼窗。當槍機封閉彈膛時,其前半部將槍管后部包起,這樣既能增大槍機的質量,實現(xiàn)自由式槍機在擊發(fā)后的機械保險,又不必加大機匣的長度,而且還可以適當加長槍管,增大初速和提高射擊精度。扳機后方有“單發(fā)”、 “連發(fā)”和“保險”三位置快慢機。
背帶前面裝在背帶環(huán)上,背帶環(huán)連接在機柄鈕上,首先使背帶垂直于槍,然后向后拉,拉機柄便在機匣左上方的導槽中向后滑動,就可使槍待擊。
但是,不是所有的顧客都欣賞利用背帶環(huán)待擊的系統(tǒng),因此便產(chǎn)生了后繼型——MPi81,其上設計有特制的拉機柄使槍機待擊。此外,還設計了具有兩種待擊方式的變型槍。
圖3 MP34沖鋒槍剖視
MPi81至今還在奧地利部隊服役。尤其是特種部隊,對這種堅固結實的沖鋒槍特別青睞,在一次秘密的武裝泅渡試驗中,該槍得到了很好的驗證。斯太爾沖鋒槍的突出特點是出水面后能立即開火,即使彈匣和握把仍在水中。MPi69/MPi81還具有相當高的防污垢和泥沙性能。這是因為,槍機開鎖后總是被槍機體側壁蓋住。MPi69/MPi81沖鋒槍也適合在裝甲車中使用。
MPi69/MPi81除了待擊系統(tǒng)不同以外,這兩種沖鋒槍
結構上沒有什么區(qū)別。因此分解步驟一樣:取下彈匣,按壓機匣后端的按鈕,取下固定栓,拉復進簧導桿后端的尼龍擋板向后,卸下槍機及復進簧;向后拉準星護翼右邊的槍管固定卡鎖,旋下槍管緊定螺帽,使槍管和機匣座及塑料握把部分脫離。這些步驟完成以后無需進一步分解,就可以對其他所有重要零部件進行擦拭和涂油。
圖5 MPi81沖鋒槍主要零部件分解狀態(tài)
在前沖擊發(fā)的沖鋒槍中,由于采用自由槍機式自動方式,一般都存在安全隱患。所以,在MPi69/MPi81沖鋒槍上設置了第二個卡筍,將槍機卡止在開鎖狀態(tài)。這支槍之所以沒有能廣泛應用,是因為奧地利聯(lián)邦軍改變了想法,一心致力于AUG的槍族化,以便實現(xiàn)統(tǒng)一操作和零部件供應通用化的目的。
不管怎樣,MPi69/MPi81沖鋒槍是一支非常結實的武器,已經(jīng)在部隊服役30年。盡管表面看起來沒有什么特色,但卻有一些內在的質量優(yōu)勢。(待續(xù)) 卞榮宣 編譯
(編輯/何 懿)
![]() |
斯太爾MP34沖鋒槍擦拭時分解簡單
在斯太爾MP34沖鋒槍的進彈口部位可明顯見
![]() |
MPi69與MPi81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上為MPi69第一型,只能通過背帶使槍待擊;中為過渡型,有背帶和小的拉機鈕;下為MPi81,有一普通的拉機柄
MPi69與MPi81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上為MPi69第一型,只能通過背帶使槍待擊;中為過渡型,有背帶和小的拉機鈕;下為MPi81,有一普通的拉機柄
![]() |
MPi69與MPi81之間最重要的區(qū)別:上為MPi69第一型,只能通過背帶使槍待擊;中為過渡型,有背帶和小的拉機鈕;下為MPi81,有一普通的拉機柄
MPi69與MPi81細微的區(qū)別:上為MPi69的槍機,采用完全銑切而成的待擊-保險卡筍;下為MPi81槍機,采用一個簡化了的銑切件和一個附加緩沖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