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893年,德國槍械工匠費德勒兄弟3人(Fidel、Friedrich和Josef Feederle)設計了一支與當時蒸汽機車有共同之處的7.63mm半自動手槍, 1894年由德國南部的奧本多夫市毛瑟兵工廠制成樣槍,1895年進行試驗,試驗成功后,先后在德、英、比、法等國獲得專利,1897年初命名為毛瑟 M1896 7.63mm半自動手槍。
在德國有魔女跨著帚把飛上天空的傳說。而毛瑟M1896向天空發(fā)射高速彈的狀觀猶如魔女升天,所以德國人將毛瑟手槍稱為“帚把”(Broom Handle),全稱為M1896\"帚把”毛瑟手槍。
該槍在全世界享有盛名,許多國家有使用或仿制。中國在一戰(zhàn)后引進該槍,曾在漢陽、鞏縣等兵工廠仿制,并且廣泛使用,有“駁殼槍”、“盒子炮”、“匣子槍”、“自來得手槍”等名稱。
該槍有5種改進變型槍,均以改進生產的年份命名。M1912和M1930,與基本型M1896一樣,配備口徑7.63mm的槍管以及固定式10發(fā)彈倉,槍管長 140mm;M1898 9mm半自動手槍,基本結構與M1896相同,只是口徑從7.63mm增大為9mm,發(fā)射9×19mm槍彈;M1916是將M1912改用9× 19mm巴拉貝魯姆手槍彈,握把上有用紅漆標志的“9\"字,也有改用9mm毛瑟手槍彈的;M1932 7.63mm全自手槍,由于在毛瑟廠內編號為“712\"號,故亦稱“M712\",其基本結構與M1896 相同,不同的是增設快慢機,實現單、連發(fā)射擊,并采用10發(fā)或20發(fā)彈匣供彈。中國和西班牙曾仿制過M1932,中國稱其為“二十響駁殼槍”、“自來得二十響木殼”等,西班牙稱其為“阿斯特拉”(Astra)式。
除了以上5種變型槍之外,在黑市上有許多型式的毛瑟手槍。這些黑市毛瑟手槍,采用不同形狀的握把、擊錘、準星和表尺,有的用廢舊部件拼湊后再修飾,作為廉價品出售。
結構特點
毛瑟M1896手槍采用槍管短后坐式工作原理,槍管偏移式閉鎖機構,單發(fā)發(fā)射。其結構緊湊,外形獨特,槍管長伸,握把呈“帚把”狀,箱式彈倉與套筒結合成正方形。全槍做工精細,表尺、保險和扳機等部件的表面均有發(fā)藍處理。此外,還有下面各種特點。
供彈方式
采用可卸的箱式彈倉供彈,彈倉底板可從下方卸下,托彈簧為片簧。彈倉容彈量10發(fā),通過單排10發(fā)裝彈夾(又稱裝填夾)壓入彈倉。
槍管
該槍管與當時的手槍一樣為細身槍管,具有深的膛線。該槍管口徑7.63mm,槍管長140mm,膛線右旋6條,導程200mm。
槍機機構
該機構由槍機與槍機簧、擊針與擊針簧和槍機阻筍等組成。擊針兼作槍機簧導桿,前頭細部為擊針頭,其強度不夠,容易折斷。擊針簧位于擊針外周,并與擊針外周面平齊,不能卸下。
保險機構
保險位于擊錘左側。擊錘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打開保險,擊錘后退約3mm并鎖定,扳機呈解脫狀態(tài)。此時可拉槍機向后,壓倒擊錘,松開槍機后,推一發(fā)槍彈進入彈膛,然后扣扳機,可解脫擊錘,打擊擊針,擊發(fā)槍彈。保險處于關閉狀態(tài)時,也能進行上述操作,但擊錘向前回轉時被保險卡住,使其打不到擊針。
瞄準裝置
該槍采用機械瞄具,由固定式片狀準星和帶V形缺口的折疊式表尺組成。表尺上的距離分劃有兩種數值,50~500m的每個分劃為50m,500~800m的每個分劃為100m,無900m的分劃,最大表尺射程1 000m。
槍托
該槍即使帶槍托,也屬手槍。該槍托為木質,可加裝于握把后部,便于抵肩射擊,提高穩(wěn)定性和射擊精度。不用時卸下兼作槍盒使用,便于攜帶和保護槍身,所以在中國俗稱“盒子炮”、“匣子槍”。在美國影片“殺人的許可證”中,名叫卻爾斯·瓦恩的主角將“帚把”裝進背后的木盒內隱蔽攜帶。還出現過用木盒作“帚把”的槍托擊落直升機的場面,這說明了該槍托的作用。
使用槍彈
該槍使用各種7.63×25mm手槍彈,包括德國毛瑟公司、意大利菲奧基公司、美國米德韋公司和雷明頓公司所生產的槍彈。還可使用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
大件分解
該槍可大致分解為三大部分。然后,手揪住槍管節(jié)套,取下槍機機構和套筒。由于其結構奇特,分解時與現代手槍不同,必須格外小心。
技術諸元
口 徑 7.63mm
全 槍 長 293mm(不裝槍托),640mm(裝槍托)
全 槍 高 155mm
全 槍 寬 36.4mm
全槍質量 1.12kg(不裝槍托),1.58kg(裝槍托)
槍 管 長 140mm
膛 線 右旋6條,纏距200mm
彈倉容彈量 10發(fā)
瞄準基線長 235~238mm
扳 機 力 19.6~22.6N◆
王正和 編譯
(編輯/魏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