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孩子的能力來
真替現在城里的孩子們可憐。生活在鋼筋水泥的叢林里,沒有藍天,沒有綠地,沒有玩的空間。父母白天忙,沒時間陪著玩。父母晚上忙,寧可忙著玩他們的麻將,也不跟孩子玩孩子的游戲。父母對孩子呵護有加呀,夏天出去玩,怕熱著;冬天出去玩,怕凍著;跟小朋友一起玩,又怕臟著、碰著……
上個月,我們這里下了兩場大雪,可在這個居民小區(qū)里,居然沒有一個孩子出來堆雪人。實際上,對于孩子來說,堆雪人該是多么好的一項游戲。在這項親近自然、鍛煉體能的游戲中,不知不覺間,就培養(yǎng)起了孩子的動手能力、想像力、創(chuàng)造精神和協作精神。
前不久與一位游泳教練閑聊,他認為,孩子學游泳應該是越早越好,而且這不僅僅是一項體育活動,對孩子全面素質的提高,大有好處。想想還真有道理。
游戲中培養(yǎng)起的孩子的能力,其實都是人一生中能力的基礎。比如玩積木,就使孩子逐漸對前后、左右、上下、中間、旁邊、高矮、長短、厚薄、大小等概念有了認識,而有些概念實際上是很抽象的。在玩的過程中,他不自覺地也學會了有計劃、有步驟地設計與實施。
現在家長給孩子買玩具,往往崇尚高檔。其實,孩子不一定會買你的那個賬。只要孩子愛玩,不用金錢投資照樣可以玩出樂趣和成果來。
老卡爾·威特在桌子上放了一些東西讓兒子看,然后又悄悄地取走或調換了物品再讓兒子看,問他“什么東西不見了”、“什么東西調換了”等等。多么簡單的游戲,卻讓兒子樂此不疲,而訓練和發(fā)展的,卻是孩子的觀察力、注意力、記憶力和思維能力!這些能力對人的一生,都是至關重要的。就拿注意力來說,不少家長沒有認識到它的重要。試想一個孩子(也包括大人),如果漫不經心、注意力集中不起來、靜不下來、鉆不下去,他怎么能夠學有所成、做有所成呢?
現在生活好了,又有長假,相信不少家長都有帶孩子出游的機會。建議諸位在出行之前,盡可能多地準備一些與你們的旅途有關的人文、地理、歷史及其它相關知識,讓孩子讀,或講給孩子聽。這樣孩子就會帶著問題、帶著探究的興趣上路,就會收獲更多。如果只是帶孩子玩了一圈,打無準備之仗,那么,寶貴的旅游資源將會浪費大半。
珍惜孩子的究理精神
如果認為孩子只對玩感興趣,那就錯了,事實上,孩子的究理精神從一兩歲起就已經萌發(fā)。他們的好奇心、救知欲,他們那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究理精神,往往是大人們所再也沒有的。珍惜孩子的究理精神,幫助他,鼓勵他,使之永遠保持,善莫大焉。
我們家長常犯的錯誤在于:一、沒有充足的耐心,當自己忙或煩時,就會粗暴地呵斥孩子,以強凌弱,打斷孩子的提問;二、自己的知識準備不足,又要顧全面子,給孩子以錯誤的或似是而非的答案;三、不照顧孩子的接受能力,回答得太艱澀深奧,孩子聽得一頭霧水。
老卡爾·威特是個博學的人,他總是不厭其煩、深入淺出地回答兒子沒完沒了的提問,這大大激發(fā)了兒子窮究其理的樂趣。終于有一天,兒子問到一個他不了解的天文學方面的問題。他并沒有不懂裝懂,而是干脆老實地說:“這個爸爸也不懂,讓我們看看書吧?!庇谑?,這個問題就這樣解決了。老卡爾·威特還向兒子表示感謝:“如果不是你今天提問,爸爸至今也沒弄懂這個問題呢。所以你以后要多多提問,我們一起來學?!?/p>
讓我們在孩子的提問中,提高自己吧。
讓孩子全面發(fā)展
斯特娜夫人是美國人,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大學教語言學。她在得到《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后,對書中闡述的教育思想深以為然。她用老卡爾·威特的方法教育自己的女兒,果然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并在女兒12歲那年(1914年),總結自己的教育心得寫成《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書。她說:“孩子的心靈是一塊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種子,就能得到行為的收獲;播上行為的種子,就能得到習慣的收獲;播上習慣的種子,就能得到品德的收獲;播上品德的種子,就能得到命運的收獲?!彼J為,理想的人就應該是品德、健康、才智三位一體的人。這與我們的教育方針倒是不謀而合。
其實,任何成功的教育都不會是顧此失彼的教育。
老卡爾·威特就非常注重孩子的品德教育。他說:“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把兒子培養(yǎng)成所謂的神童”,“我想要的是健康的、全面的、正常的,而不只是在某一方面超常的、短暫的神童?!薄拔姨貏e下功夫的與其說是智育莫如說是德育。”善良、懂禮貌、克己、負責、寬容、堅毅、誠實、開朗、勤奮、富有同情心等等都是老卡爾·威特所嚴格要求于孩子的。
一天黃昏,老卡爾·威特牽著兒子的小手散步,一個流浪漢引起了兒子的注意。兒子問:“他為什么要流浪?他需要什么呢?”老卡爾沒有馬上回答。兒子跑過去追上流浪漢問:“先生,您為什么要流浪?您需要什么嗎?”面對一個5歲的孩子,流浪漢哈哈大笑,說:“我需要一塊面包啊!”說罷,繼續(xù)往前走去。小卡爾說:“先生,請等一等?!彼R上跑回家,氣喘噓噓地拿著兩塊面包回來,遞到流浪漢的手里,彬彬有禮地說:“先生,這是我和我的家人送給您的。”
事后,老卡爾問兒子,當時是怎么想的。兒子說:“我想你和媽媽都會贊成我的做法,因為你曾對我說過,人只有在行善時,才能接近上帝?!?/p>
對于這個例子,有些家長也許會不以為然,說現在的乞丐都是騙子,我們難道能助長騙子、玷辱善心嗎?我的回答是:一、并不是所有的乞丐都在行騙,其中還是窮苦人居多;二、并不要因為這世上還有惡的存在,而泯滅了自我的那點善良;三、善心猶如太陽,這世上需要太陽照耀的地方很多很多,還是讓你的孩子有一顆太陽般的心靈吧。
媒體對于高學歷者犯罪的報導總時有所聞。最近的報導說的是一名電腦奇才,他本來是可以大有作為的。就在他與同伙實施圖財害命的勾當得逞的那天,一家外企的高薪聘書也送達他手里。可惜,他卻被推到被告席上。
社會,又一次陷入了沉思。
對孩子要寬嚴有度
一個小女孩跟著媽媽走在街上,看著滿街的美景她很開心。突然不小心,她摔了一跤,花裙子也弄臟了。她的母親生起氣來,罵她笨,罵她沒長眼睛,威脅說下次再不帶她了。小女孩傷心了。小女孩大哭起來。她母親不忍見她委屈的小模樣,就開始哄她,并趕快給她買了一個她最愛吃的冰淇凌。
類似這樣的場景我們也許司空見慣。現在要問的是,這位母親罵她孩子的理由是什么?既然罵了,又為什么要給孩子買冰淇凌?是為了表揚孩子的行為,還是因為孩子受了責罵,該給孩子一點補償?
好的教育絕不應該是這樣的,讓我們看看老卡爾·威特的做法。
當小卡爾能夠嘗試自己穿衣服的時候,卡爾夫婦就放手讓他自己穿。小卡爾經常把衣服穿反,而卡爾夫婦從沒有嘲笑和責罵過他。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無能。
當小卡爾能夠嘗試收拾自己房間的時候,卡爾夫婦就鼓勵他自己收拾,即使動作很糟糕、收拾得很不整潔,小卡爾也會得到夸獎。因為對于他來說,只要動手做了,這已足夠。
可是,為了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品質與習慣,老卡爾也會嚴格得“不近情理”的。
老卡爾要求兒子:“你必須早上按時起床,否則我會認為你是放棄你的早餐,你要為你的行為負責。”
然而有一次,孩子起床太晚。當他來到餐桌前時,一切都已收拾完畢,他的早餐也收走了。
孩子看著父親,想說些什么,但是父親先開口了:“真遺憾!我也很想把牛奶和面包留在你的位置上,但我們以前有過約定,我不能隨意破壞它。這只能怪你自己。”
在這里,早餐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應該讓孩子知道,什么是必須要遵守的規(guī)矩。
沒有規(guī)矩無以成方圓。在這里需要強調的是,父母必須對事物的好壞有一個始終如一的定見,無定見是教育孩子的大忌?!敖伞辈荒艹鰻柗礌?,必須始終如一貫徹到底。
(責編關山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