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習之
宇宙、人的深層次中,隱藏著諸多奧秘。貫穿在這些奧秘之中的,是一個根本的奧秘,那就是物質(zhì)與精神的本質(zhì)及其相互作用。它像一條無限長的無形的線,把宇宙、人的一切都串連起來。它幾乎就像上帝一樣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人類總是要不斷地思索和詢問:
是物質(zhì)制約精神,還是精神制約物質(zhì)?或者它們是相互制約的?
精神可以還原為物質(zhì)嗎?
人可以還原為細胞、原子甚至夸克嗎?
人的意識可以還原為大腦中的電脈沖嗎?
人的感情只不過是一點化學成分的作用嗎?
人的一切行為都是物理定律所規(guī)定的嗎?
有沒有獨立于物質(zhì)的精神,或獨立于精神的物質(zhì)?
精神或意識可以離體存在嗎?
……
這些既是科學的帶有根本性質(zhì)的問題,也是哲學的根本性的問題。
還原論的功過是非
近代以來,自然科學得到突飛猛進的發(fā)展,它改變著人們的思想,幾乎深入到人類活動的一切領(lǐng)域。這些巨大成績基本上都是在還原論的基礎(chǔ)上取得的。還原論是這樣一種觀點,它認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或還原為分子、原子、電子等粒子,萬物皆由這些粒子構(gòu)成。人的精神也只不過是這些粒子的活動而已。但是,自然科學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過大的代價。還原論完全忽略了精神的重大作用。這種機械的還原論是一種否認精神作用的一元論。還有一種否認物質(zhì)的一元論,認為世界上只有精神才是實在的,物質(zhì)只是幻象。這種一元論就是唯心論,它有很多變種。相對于一元論,還有一種心、物二元的觀點(二元論),它認為心與物(即精神與物質(zhì))都是互相獨立的實體,世界就是由這兩種實體組成的。但是,人類認識的發(fā)展,特別是科學的發(fā)展,證明了精神并不是獨立存在于空間中的實體,從而否定了二元論。
有的持還原論觀點的科學家,把人的大腦等同于電化學機器,否認精神的價值。筆者曾在一本期刊上看到過一篇文章,竟把偉大的母愛歸結(jié)為化學分子的作用,并無不譏諷地說:詩人贊頌的母愛只不過是一小塊化學分子的作用,如此而已。這樣,人類的精神、道德、感情等就都被否定了,也就否定了人的存在價值。這顯然是一個誤區(qū)。但是,科學以其自身特有的懷疑精神,終將走出這個誤區(qū)。
精神的層次高于物質(zhì)
物質(zhì)是精神的基礎(chǔ),是精神的載體;而精神的層次高于物質(zhì)。世界好像是千層餅,它有許多高低不同的層次。二元論的錯誤,就在于混淆了兩個不同層次,精神和物質(zhì)不在一個層面上,它們分別屬于不同的層次。精神不能在構(gòu)成肉體的細胞、分子、原子中找到,也不能在身體的任一器官中找到。精神是顯現(xiàn)性的,是整體性的。解剖大腦,并不能發(fā)現(xiàn)精神的存在。只有把大腦當成整體的存在來觀察,才能顯現(xiàn)出意識、意志等精神現(xiàn)象。這一點,現(xiàn)在科學家還有不同看法。有的科學家包括一些人工智能的專家認為,大腦可以分割成兩個甚至兩個以上的部分,每一個部分都能獨立地顯現(xiàn)完整的精神現(xiàn)象。這個問題,這里不能展開來說,只有在介紹人工智能學說時再加以敘述。
持整體論的科學家們認為,精神不存在于具體的時空之中,但它確實存在。比如一首詩、一首樂曲,它可被吟誦出來,被人用樂器演奏出來,也可以印在紙上。但它不等同于一張紙,不等同于聲音或樂器。也不能找到其哲學思想在哪里,你也不能描述其形狀或顏色。這些都是精神的東西,比物質(zhì)的東西高一個層次。這里,我們明顯可以看出,還原論顯然和心物二元論截然不同,但卻在混淆不同層次上犯了類似的錯誤。
精神確實只能存在于整體之中。當你做整體觀察時,精神的女神神采奕奕地站在你面前;而當你把整體分解為零星碎片,為分子、為原子時,精神女神就翩然遠逝,你就看不到她的風采了。
但是,此刻我們還需要進一步來思考一下。一首詩、一首樂曲,是詩人、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是與物質(zhì)產(chǎn)品不同的精神產(chǎn)品。但是,精神所創(chuàng)造的東西,能不能等同于創(chuàng)作這些精神產(chǎn)品的精神(創(chuàng)造者)本身呢?精神是非物質(zhì)的,但它卻是人的本質(zhì)的一部分,一個人具有物質(zhì)的身體和非物質(zhì)的精神,二者是不可分割的,難道精神可以離體存在嗎?這是不是也有點層面混淆的味道?
精神究竟是什么?是一個眾說紛紜的問題。粗略說來,大致有以下幾種含義:1精神特質(zhì)是一個哲學名詞,指物質(zhì)的對立面或?qū)α⑽?,一般指人的意識、思維。2人的心理狀態(tài),如精神恍惚、神志不清、心神不定等。3精力、活力,如進取精神。4神采,如精神奕奕、神采飛揚。5本質(zhì)、中心思想,如文章基本精神??傊?,都是非物質(zhì)的東西。筆者查了一些字典、詞書,未發(fā)現(xiàn)有將詩詞、樂曲、文章等精神產(chǎn)品作為精神一詞的同義語來解釋的。
有些唯心論的哲學家將“精神”一詞專用于指稱一種彌漫或涵蓋宇宙的非物質(zhì)的實體,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絕對精神”,而對于相對于肉體(主要指人的肉體)來說的精神,則稱之為靈魂、心靈。
但在量子理論中,精神主要指人的意識。根據(jù)量子理論,精神就是指對物理現(xiàn)象、物理過程的觀察、測驗起干涉作用的人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看,顯然是不能將人的精神的創(chuàng)造物(精神產(chǎn)品)如詩詞、文章、樂曲等作為人的意識(精神)的同義語來使用。一首詩或一篇文章能決定薛定諤的貓的生死,能使宇宙分岔嗎?那未免有些匪夷所思。
當代物理學的回歸
理論物理學的第一個里程碑是牛頓,他的宇宙觀是機械的。他認為宇宙是一架巨大的鐘表,一切都是精確地確定的。這個鐘表完全排斥了精神的作用。牛頓的理論,是對專橫的神學的一個重大打擊。牛頓之功固不可沒,但他卻發(fā)現(xiàn)他的這個宇宙大鐘,缺少了一個第一推動,也就是說,誰來給這個大鐘表開動發(fā)條呢?無可奈何,只好又請外力出來救駕。不過在外力把宇宙大鐘開足了發(fā)條之后,牛頓就不讓外力再來插手宇宙的事了。以后的一切就全由牛頓發(fā)現(xiàn)的定律來支配了。
但是,當代的物理學——量子論,卻把牛頓的宇宙大鐘捅了一個大窟窿,使還原論完全排斥精神作用的幻想破滅了,并把精神引入了物理學,賦予有意識的觀察者在物理世界的中心地位。測不準原理允許物理態(tài)有許多不同的可能結(jié)局,究竟哪一個可能性會成為現(xiàn)實的結(jié)局,其選擇權(quán)在精神手中。一個實驗人員在觀察、測量一個量子系統(tǒng)時,它的量子態(tài)會突然改變。這說明精神在其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杰出的量子物理學家尤金·維格納曾指出:若不參照意識這個因素,要想得到完全一致的量子力學定律,是不可能的。
精神與物質(zhì)雖然分屬于不同的層次,但是高低層次之間,并非“井水不犯河水”,并非“各自為政,不相為謀”;相反地,物質(zhì)與精神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A作用于B,則B亦反作用于A;反之亦然。這就是作用與反作用的定律。物理學家托馬斯·楊,曾設計了一個雙縫實驗,這個著名的實驗生動形象地顯示了人的意識(觀察者)在此實驗中的關(guān)鍵性的、決定性的作用。
實驗者設立A、B、C三個屏幕,按順序成一直線排列:屏幕A上有一個小孔,屏幕B上有兩條狹縫,它位于A之后,屏幕C又位于屏幕B之后。實驗人員在屏幕A前對著小孔發(fā)射一個光子,觀察這個光子的行蹤,發(fā)現(xiàn)這個光子同時照亮了屏幕B上的兩條小狹縫,同時通過雙狹縫,到達屏幕C上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干涉條紋)。請注意,觀察到的結(jié)果是:一個光子同時穿過兩條狹縫,形成干涉條紋(干涉條紋的出現(xiàn),說明兩條縫都有光波通過,因重疊而形成明暗相間的條紋)。
在這項實驗中,光子顯得幽靈化了。如用人來比擬,等于一個人同時從并列的兩道門中穿過。這有點像古代巫術(shù)的分身:一個正在屋子里睡覺的巫師,同時又是一個正在叢林中追捕獵物的老虎。難道古老的巫術(shù)竟預言了當代物理學的量子態(tài)?
量子物理學大師玻爾給這個難題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法(即一種解釋)。他把光子通過屏幕A,看成是一個可能的世界(世界A),把光子通過屏幕B,看做另一個可能的世界(世界B)。不知道為什么,這A、B兩個世界同時出現(xiàn)了,并且迭加起來。玻爾認為,我們所處的世界,既不是世界A,也不是世界B,而是兩個世界的混合,這是一種難以捉摸的結(jié)合。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參與了實在性質(zhì)的形成,構(gòu)建了一個神秘的混合世界。
薛定諤設計的貓的實驗,埃弗列特提出的多宇宙理論,也都說明了觀察者在物理世界中的中心作用。
人們習慣上把世界分成主體與客體、物質(zhì)世界與精神世界、肉體與靈魂等這一類的觀點,在量子物理學面前,已經(jīng)支離破碎了。量子理論使外在的與觀察者無關(guān)的世界已經(jīng)不那么獨立,不那么“外在”,而是與人對它的感知纏繞在一起了。玻爾說過:“原子的模糊世界只在受觀察時才變成具體實在;沒有觀察它時,原子就是幽靈,當你看它時,它才成為物質(zhì)?!?/p>
那么,是不是可以這樣說:在我面前的這張桌子或別的什么東西,在我觀察它的時候,它就存在;在我不觀察它時(比如我走到另一間屋子去),它就不存在呢?愛因斯坦也曾問過類似的問題:“當我不在的時候,月亮是否仍然存在?”
桌子或者月亮,當然都還存在著。在日常生活層次上,觀察不會明顯地干預被觀察的物體。但在量子現(xiàn)象中就不同了,任何觀察都是對觀察對象的一種干涉。
量子理論,看起來是高深奧秘的理論。但是它對人類社會有什么實際應用價值呢?量子理論是一種革命性理論,它提供最令人信服的證據(jù),證明意識(精神)在物質(zhì)世界中起的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在人類對世界的認識,在哲學思想的發(fā)展上,具有重大意義。同時,量子理論在實用方面,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功。比如它使我們有了激光技術(shù),這在醫(yī)藥、工業(yè)、國防等方面都有重大的價值。它弄清了原子核的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從而使人類能夠和平利用核能等等。這些都得歸功于它。
精神是否存在于時空之中
物質(zhì)存在于時空之中。精神不是物質(zhì),不是肉體。那精神棲身于何處呢?它也存在于時空之中嗎?但是根據(jù)還原論,在時空中是找不到精神的。精神是在時空之外嗎?時空之外,就是無時空、無物質(zhì)的奇點。奇點的本質(zhì)就是“無”。無者,什么也沒有也。精神啊精神,你究竟在何處存身?
量子物理學家戴維斯認為,奇點是時空的邊界,物質(zhì)可以自由地進入或離開奇點。如果物質(zhì)可以這樣出入奇點,那么,精神怎么樣呢?戴維斯沒有說。但是,我們有理由這樣說:精神也應該有自由出入奇點的“權(quán)利”。精神可以自由地在時空邊界的兩邊出入,它可以“腳踏兩只船”,又在時空中,又不在時空中??磥磉@是可以設想的,并不違背量子理論的基本精神。
結(jié)束語
對于精神與物質(zhì)的本質(zhì)及其相互關(guān)系,人類還將繼續(xù)探索下去,至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看不出有寫上句號的前景。
雖然如此,我們還是弄清楚了不少問題。我們已經(jīng)否定了心物分離對立的二元論觀點;我們已經(jīng)超越了牛頓的機械的世界觀;批駁了否定精神存在的還原論;樹立了精神在物理世界和物理學中的中心地位。我們發(fā)現(xiàn),精神和物質(zhì)是如此緊密地纏繞在一起,成了一個無法解開的“連環(huán)”。這些認識論上的巨大成就,無疑會為今后進一步的探索,開辟更加廣闊、深入的前景。
今后,人類必將以理論物理學為龍頭,帶動各個學科,向著人類征途的遠方目標,合力前進。因此在人類前進的長征中,科學是處于前沿的一方;另一方是宗教和神學,這是另一個思想體系;而居于這兩大思想體系中間的,是哲學。哲學溝通著這兩個體系,科學與宗教可以在哲學中找到它們的交匯點。經(jīng)過全方位的努力探索,有朝一日可能會解開這個難解的精神與物質(zhì)的“連環(huán)”。
近代和現(xiàn)代科學曾給了宗教和神學以巨大的沖擊。它們是兩個完全對立的思想體系,科學是實證的,著重實驗、觀察,而宗教則著重啟示和頓悟。二者是如此的不相同,能夠?qū)崿F(xiàn)某種合力或協(xié)作嗎?
科學巨人愛因斯坦說過:“沒有科學的宗教是盲目的,沒有宗教的科學是跛足的?!笨茖W和宗教存在著巨大的根本差異,但是它們都是以追求宇宙、人的終極意義為目標,兩者之間亦有相通之處。要不然,為什么愛因斯坦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和思想家會這樣說呢?
成冠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