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吳 炳
施食煉度科儀是道教建齋醮道場中作為濟度亡魂的科儀。煉度科儀始于晉葛玄,而盛行于唐宋兩朝,成為了黃碚必行的儀式,傳承綿遠,至今仍是最常行和最具代表性的度亡法事。
人死魂升魄降,但若魂魄不能升降,沉滯于昏冥之中,受盡饑渴黑暗之煎熬。因此道教通過施食煉度科儀中超度(幽)、施食(斛食)和煉度三項內容讓三途五苦,四生六道的孤魂,斷絕三惡五累,洗滌身心,享餐斛食,盡得沾濡,受煉更生,即超陰境,共登仙鄉(xiāng),托化成人。
當代道教的施食煉度科儀仍是廣泛流布于各地,由于各地的風俗和習慣的差異,在施食煉度所采用的科典、儀式和演誦都各具特色,但殊途同歸,皆自達到超度亡靈為目的。在各地的施食煉度科儀中大致可分為鐵罐煉度、斗姥煉度及太乙煉度三大種。華北全真道例如:北京白云觀、河北十方院等采用的是“薩祖鐵罐煉度施食焰口”;江南正一道例如:蘇州玄妙觀、上海欽賜仰殿使用的是“先天斗姥煉度金科”;香港全真道例如:青松仙觀、圓玄學院、蓬瀛仙館等慣用是太乙煉的“先天斛食濟煉幽科”;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的散居正一道課誦是水火煉度,鐵罐甘露普濟變食的“青玄煉度施食金科”;澳門全真道例如:信善壇及散居正一道例如:慶云道院等則鐵罐煉的“玉山凈供”、“青玄煉度”及太乙煉的“先天斛食濟煉幽科”都俱用。下表為澳門慶靈道院收藏的施食煉度科┮牽邯
臺灣地區(qū)流傳的是“九宮八卦煉度”,按卦氣的分布,煉魂魄以成形,集三元而道化,使九氣以會神。
雖然科典和演誦方式不同,但是港澳地區(qū)及新馬的正一道及全真道進行施食煉度科儀時法壇的設置大致是相同的。在法壇(寒林臺)的中央放置一座或多座以木雕或紙扎作而成的毫光,毫光上的圖案以龍、鳳、仙鶴為主,伴以彩色祥云;頂部中央安放“三清”、“太乙天尊”或“五姥天尊”法像,主持法事的高功座在毫光之下,并以凈潔的蓮花環(huán)繞四周,全座毫光裝上燈光,美奐奪目,高功頭戴紫金冠,身披云鶴氅端坐其中,更突顯高功的神化形象。法臺的中央設有木刻或瓷塑的三清、太乙救苦天尊或薩祖的雕像,法像兩旁以一對寶幡或寶幡配以五明降鬼扇各一相伴。法臺上的布置還包括燈臺、香爐、朝簡、手爐、法鈴、振壇木、水盂、米盒、幽包、萬(煉)丹爐、八卦萬丹盆、降鬼柱、符劍及供品(五供或十供)。以上的陳設已備有水火煉度所需的萬(煉)丹爐和水盂及施食所需的用品。高功存想自己為救苦真人,施咒于法臺上的水盂、米盒及幽包中,普施甘露法食,以一變十,十變百,百變千,千變萬,萬變恒河沙數(shù),足令六道四生,無不歆享,充盈飽滿,死魂受煉,南宮變形,逍遙十極,托化更生。此外,法臺前還掛上繡有仙松云鶴的桌圍。整個法壇的布置極顯莊嚴而絢麗,更使信眾們對施食煉度科儀的凝聚,這也是放食煉度科儀傳承綿遠和流布廣泛的原因之一。
文牒符篆是煉度道場中不可缺的。榜文和意文表述了舉行煉度道場的地方、建醮者姓名、原因、正薦及附薦者名稱及資料、祝愿詞等內容。太乙表、追魂文牒、普召牒、十傷牒、生天寶篆、往生牒、護送關天醫(yī)符、焚水溺死傷符、開通符,五帝符,變煉仙衣符等文牒符篆都會在不同煉度科典,按經(jīng)文內容而宣表焚化。
法壇外還設有鬼王案,案中央為慈航普渡觀音大士人化身為面目猙獰鬼王的紙扎法像或丹青繪像,作為管理幽魂們秩序的將員,鬼王頭頂上為觀音法像,右手則持一把寫上“分衣施食”的大扇子,整個鬼王的造型突出了“莫謂猙獰面,原來菩薩心”的形象。在港澳新馬等地進行中元盂蘭勝會或大型萬緣法會時更安放高度達二三十NFDA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