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鄭 理
一般來說,是收藏家,也應該是鑒賞家,鑒賞家卻未必都是收藏家。而史老既是著名的收藏家,又是國寶級的鑒賞家。他的父輩就喜歡收藏古書、字畫,受其影響,他從小就喜歡研究古舊書籍、名人字畫、碑帖硯臺之類的東西。史老同我談得很開心,很隨便,他向我介紹了許許多多"撿漏"的軼聞趣事。
專家看一眼,升值六十倍
史老一邊說,一邊從他那個款式早已被淘汰的手提包里,取出一張報紙遞給我:"你抽空看看這篇報道。"
我接過報紙,《專家看一眼,升值六十倍》的黑字標題頓時把我吸引住了。史老說:"我就給你說說報紙上登的這段故事吧。"
史老先生1996年應邀赴福州市參加壽山石博覽會開幕式與鑒定活動。同去的還有85歲高齡的老專家、故宮博物院資深研究員朱家老先生,著名金石專家熊伯齊先生。會后,熊先生邀請史老去文物商店轉轉,看看有沒有可心的紀念品買點。
去看老古董,史老自然不會謝絕,他興致勃勃地同熊先生一起來到市內一家文物商店。史老先生對于店內擺的瓷器、玉器一一過目,感到都很好,可以外銷。店堂里還懸掛著30來幅古舊字畫,有些字畫已經打上了火漆,這說明不光中國人可以買,外國人也可以買。史老不慌不忙,一幅一幅看個仔細,看著看著,他一下子把目光盯在了一幅古老的山水畫上。他掏出老花鏡細細一瞧:落款是"鷹阿山人",蓋的圖章是篆文"戴本孝"。說也讓人感到奇怪,在"本"字下面是三個"口"字,作形。這三個圓"口"字是怎么回事,史老先生心里明白。他感到這"本"字非常耐人尋味,便叫熊先生過來瞧。熊看了一會兒,指著"本"字下邊的三個"口"字問道:"我刻了一輩子圖章,可從來沒見過這個字,不怕您笑話,我真不認識這個字。"
"還念本。"史老先生低聲對熊伯齊說,"這畫是真跡,是戴本孝畫的,沒錯。鷹阿是戴本孝的號,有人不知道。他屬于新安畫派。我看這畫你可以買。"
"好,我聽你的。"熊先生馬上點頭表態(tài)。史老先生走到服務員面前,說:"我們那位先生想買那幅老畫,標價2200元,可以再便宜些嗎?"
"按店里規(guī)定,可以打八折,1760元。"
最后以1500元成交。
史老先生心里暗自高興,這幅畫別說2200元,就是15000元也便宜。熊馬上付了款。史老掏出一張名片,遞給另一位服務員,并說:"這畫已經打了火漆,讓外國人買去就不好了。你們在這里工作,應該好好學習,不要扎堆聊天。研究畫至少要記住5000個書畫家。我看你們有些畫標價太便宜了。"
服務員并沒有弄懂老先生說這番話的用意,更不知道這張名片的分量。她接過印著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小片子,看都沒看一眼就順手收起來了。
事后,就這張片子,可就節(jié)外生枝,惹出了麻煩。
史老和熊老回到賓館,北京來的朱老先生拿起來一看,高興地連連說好。他對史老說:"這東西在故宮也不多見,1500元太便宜了,我看它能值很多錢呀!"史老接茬說:"至少亦值十萬元。"
這話讓旁邊一位市里的同志聽見了。他便說:"嗨,這正說明我們福州有好東西,應該讓記者寫篇訪問,登在報紙上,吸引大家到福建來,這有利于福建招商。"
他說完,還真的叫來了一位報社的記者采訪史老先生。史老倒也實在,就如實向記者說了。很快一篇以《省文物總店一幅價值10萬元的字畫標價僅2200元又被殺價以1500元買走》為領題,以《專家看一眼,升值六十倍》為標題的報道見報了。
這一登報,省文物商店坐不住了。拿著史老給服務員的片子,找到了國家文物局和史老先生所在單位中國歷史博物館。他們認為史老身為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不向著國家辦的文物商店,卻向著個人。這畫讓私人買走,不太合適。并且堅決要把這畫追回。
"畫上打著火漆,我沒讓外國人買走,讓中國人買了,藏寶于民,怎么不合適?"史老理直氣壯地說,"如果讓外國人買走帶出了境,你們可就犯了錯誤。我阻止了國家的文物外流,是愛國行為,有功,怎么反而不對了呢?世界上哪有這個道理?"
后來,他們又給國家文物局來函說明情況,說這是經過上海的文物鑒定部門鑒定過的,希望收回此件,再次鑒定。
后來,史老先生把這事告訴熊先生:"福建來找了,你把那幅畫還給人家吧。"熊說:"我有發(fā)貨票,合理合法。"他夫人則說:"他們要是再這樣,我就報警了,告他們妨礙我們正常生活。"
我同史老先生有非常多的共同語言,很是談得來。史老先生主談,夫人夏老師從旁補充。談起鑒別文物方面的軼聞趣事,可真是說不完,數(shù)不清。
120元買了兩個官窯碟子
有一回史老出差浙江寧波,有位朋想買點紀念品,請史老幫助"掌眼"。在寧波市文物商店,史老看見兩只青花瓷盤,拿起來細看,盤子外底被一塊綠漆斑痕蓋著,怎么也看不清底下的年號。史老問服務員:"你們?yōu)楹尾话驯P子底下這塊斑痕擦去?"服務員回答說:"我們擦過,不知怎么沒有擦掉。"史老對朋友說:"我看這兩只碟子不錯,價錢也不貴,你就買了吧。"朋友等的就是史老這句話,史老話一出口,他馬上付錢買定。
隨后,史老親手將瓷盤漆痕用攜帶的酒精棉擦洗干凈。廬山露出了真面目,原來是清光緒官窯瓷盤。那位朋友高興得幾乎跳了起來。那么,盤子外底中部為什么要涂上綠漆斑痕呢?經史老仔細考證,他得出的結論是:"很可能是聰明的盤子主人在文革中為了保護盤子,故意把這官窯款蓋住。"
從廢紙堆里撿出文徵明的手跡
史先生初次到浙江普陀山的時候,受到當?shù)胤鸾滩┪镳^的歡迎。盡管史老日程安排得特別滿,他還是擠出半天時間鑒定該館收藏的文物。館長是上海佛學院畢業(yè)的尼姑。她請史先生來,主要是鑒定字畫。史先生的時間安排得很緊張,沒有時間把他們要鑒定的東西都給鑒定了。史先生對館長說:"你不是說有一部分你們已經整理過了,有些準備當拉圾扔掉嗎?你先把要扔掉的這部分拿給我看看。"
"那是一堆如同垃圾似的亂七八糟的廢紙,還看嗎?要不就先看看我們已經整理出來的古代字畫。"
"我還是先抓緊時間看你們準備扔掉的吧,要真的扔了,我想看也看不著了。"史老挺固執(zhí)地說,"整理好的以后再說。"
兩個工作人員不知從什么地方抱出了一堆廢紙。
史先生津津有味地瞧個仔細,一片廢紙也不放過。他拿起一幅破舊得不成樣子的條幅,"這像是文徵明的字。"史老眼前一亮,眼睛貼近,又仔細地瞧了瞧,驚奇地說,"你們怎么把文徵明的字給當成廢紙了呢?"
文徵明?!"女館長一愣,然后說,"沒有呀!文徵明字怎么會跑到這里了呢?不會吧。"
"沒錯,這幅字的確是文徵明的真跡。"史老說。
"怎么沒有他的印章呢?"女館長看了看那幅字,提出疑問道。
史老解釋說:"有資料記載,當年文徵明曾經到過普陀。這就是說,當時他沒帶印章,寫完,只留了個名,沒有加蓋印章。"史老接著又詳細地給她說明了為什么說這是文徵明的字。女館長聽罷,非常感謝地說"原來如此,謝謝史老先生,謝謝史老先生。"
史老臨走的時候,女館長非常感慨地說:"史老先生,您的眼睛可真厲害呀,一過眼,就從廢紙堆里撿回了寶貝,要不,這幅珍貴的明代字畫險些被我們當成拉圾扔掉了。"
史老一扒拉,廢品堆里出珍寶
前兩年,史老應邀去南方辦事,一天,揭陽縣有位叫鄭禮文的收藏家,特地邀請史老先生到他家里去幫他鑒定書畫。史老這個人脾氣特好,在誰面前都不會擺架子,只要用得著他,他準幫忙。史老來到這位收藏家家里,把一箱子字畫一一都看了。史先生邊看邊搖頭。史老看完字畫后,問主人:"還有嗎?"鄭禮文非常掃興地回答說:"好東西您老全都看過了,再有,就是一堆廢品了。"
"那好,你就把你所說的廢品拿給我看看吧。"
鄭禮文從墻角端出一個破盒了,說:"這里邊的東西恐怕您老沒法瞧,都是些準備要扔的廢物。"
"放下,放下,沒準你這廢品里藏龍臥虎呢!"史先生邊說邊用手扒拉,突然眼前一亮,原來是一塊圓形的舊象牙在眼前閃了閃。他拿起來仔細一瞧。嗨,寶貝,地道的寶貝,這是明朝王忄予進皇宮見皇帝用的象牙腰牌。腰牌上雕刻的龍?zhí)貏e生動,稱得上一件重要的文物。史老邊看邊介紹說:"王忄予是被嚴嵩害死的。他的兩個兒子王世貞、王世懋后來做了大官,最后王忄予的冤案得到平反。"史老也為發(fā)現(xiàn)這么一件珍貴文物而高興,當即揮毫寫下一篇文字,以說明其珍貴。史老問他這件東西是從哪里來的,鄭禮文回答說:"這是在路邊地攤上隨便買的,沒花幾個錢,不知道做什么用,拿回家后,我愛人就把它當成廢品扔在這里了。"
經史老一講,收藏家頓時一掃敗興變得興奮起來。
這個消息很快傳到了社會上,不久,就有人為了賺錢,市場上出了王忄予的假腰牌。
火眼金睛意外驚喜
史老不論走到哪里,隨時隨地,都會憑著他那雙火眼金睛,發(fā)現(xiàn)珍貴的老古董。
史老有一年去香港講學,在珠海小住。沒料到竟有意外的驚喜。他在收藏家郭漢東先生的藏品中發(fā)現(xiàn)了一件極為罕見的寶貝-宋朝白玉枕。史老高興地抱著白玉枕,撫摸著說:"我從事文物鑒賞工作這么多年了,還是頭一次見到這玩藝兒,這可是難得的寶貝呀!"并告訴身邊的攝影記者:"快把它照下來,我以后講學用。"
這白玉枕因年代久遠,已呈現(xiàn)出一種溫潤的油色。史老的夫人夏老師插話說:"用凈水好好洗洗就更好看了。"果真,經凈水沖洗干凈后,愈發(fā)好看了。晶瑩剔透,好似一塊美麗的冰雕。史老看著宋代白玉枕,情不自禁地吟誦一句李清照的詞:"玉枕紗廚,半夜秋初透",另一句是晏殊的詩:"老覺腰金重,涼慵枕玉便"。史老不停地撫摸著、欣賞著這難得一見的白玉枕。
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銅鏡
此事發(fā)生在20世紀80年代,史先生的朋友甘肅蘭州的蘇繼新先生將個人收藏的一批文物捐贈中國歷史博物館,其中有一面"重圈多角星紋"銅鏡。經史老鑒定,該銅鏡實屬四千多年前齊家文化的實物。銅鏡背面完整,環(huán)紐外分別飾三圈弦紋,弦紋間又飾有13角和16角星形圖案,并飾有斜線紋,與7角星紋銅鏡相類似。但它比1975年甘肅廣河齊家坪和1975年青海貴南尕馬臺發(fā)現(xiàn)的兩面齊家文化銅鏡的形體大,是三件銅鏡中最為精美的一件。就其圖案設計、鑄造工藝而言,也是罕見的。史老說:"這是我國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銅鏡,非常珍貴。"
鑒定書畫至少要記住5000個書畫家的名字
有一年史老到南開大學講學,順便到街上看看,無意中在地攤上看到一枚清代青田石圖章,橢圓形,四面刻有荷葉,印文刻有篆書"小鳳"二字。陪著史老的同志問:"這是不是名妓小鳳仙?"
"不是。"史老非??隙ǖ鼗卮鸬馈?/p>
問其價錢,要價400元,給100元不賣。"小鳳是清朝一位名畫家薛懷的號。石頭好,刻得也好。"史老低聲說??汕?,史老的話被旁邊一老板聽到了,便連夜買走。
有人問史老:"你怎么就知道小鳳是畫家薛懷,不是名妓小鳳仙呢?"
"搞書畫鑒定至少要記住5000個書畫家的名字,還得記住他們的別號、齋號等等。我不光知道薛懷的別號叫小鳳,還知道他喜歡用這枚印章。"史老深有體會地說,"搞書畫鑒定,研究書畫,不光是書畫家姓名,連同他們的師傅、徒弟叫什么,包括經常同他們常來往的文人、政治家,都得清楚。"
史老常說:"鑒定文物要掌握三個要素:一是文物必須同文獻相結合;二是傳世品同考古發(fā)掘品相結合;三是眼學和科學相結合,要學會分析化驗。"
某君從拍賣會上花100萬買了幅畫,結果是幅贗品
這件事情發(fā)生在前幾年,某君在浙江杭州一次拍賣會上花100萬元買了一幅張大千的山水畫,加上10%的傭金,共計交了110萬元。這么珍貴的畫,自然就怕是贗品。某君拿著畫首先請鑒定張大千書畫的老權威、上海的謝稚柳老先生進行鑒定。應該說,謝老是我國書畫鑒定界最具權威的專家之一。謝老鑒定后,非??隙ǖ卣J為是真跡。某君非常高興。有朋友建議某君請北京的徐邦達、史樹青再鑒定一次。于是,某君又拿到北京故宮博物院,請徐邦達老先生鑒定。某君萬萬沒有料到,徐氏一過眼,立即非??隙ǖ卣f:"這是贗品。"南北兩個鑒定大家,鑒定的結果完全相反。某君于是又登門拜訪了史老先生。史老拿起畫軸仔細看了看,然后慢慢放下畫說:"徐邦達先生鑒定得對,這是贗品,沒錯。"
花110萬元買了一幅張大千的假畫,某君越想越窩火,自然不會善罷甘休。某君將拍賣公司告上了浙江省中級人民法院。結果,法院裁決,原告輸了。理由是拍賣行不負責真假。某君不服,又告到了國家最高人民法院。最后,決定由國家文物局負責鑒定畫的真假,國家文物部門把徐、史二人排除在外,另外找了11位鑒定專家作最后鑒定,鑒定結果,是贗品。買主將畫退給拍賣部門,拍賣部門賠給他137萬元(包括鑒定費等)。
鑒定真假,來不得半點含糊
十年前,有一次史老逛天津某古董街,一位顧客和一家古董店的老板談生意,生意都談妥了,正要付錢的時候,這位顧客一看身后站著一位老先生,就順便問老先生:"這件瓷器是不是真的?"史老倒也直爽,拿過來看了兩眼,非常干脆地回答說:"假的。"
史老的兩個字,就把這筆生意給破壞了。老板憤怒地指責道:"這老頭白活這么大歲數(shù)了!"史老假裝沒有聽見,在陪同人員的保護下趕快走了。
"史老,您為何不給人家留點面子,說話緩和些,偏偏要回答得如此干脆利索呢?"我問史老。
"鑒定真假,要負責任,來不得半點含糊。"史老非常嚴肅地說,"不負責任的給人留面子,就等于給自己丟了面子。"
人棄我取,點石成金
最近史老到京郊別墅小住,別墅老總劉志同志向史老介紹說:"《北京晚報》登了條消息說,在石景山區(qū)老山新開辟了一個古玩市場。"
"離我們住的地方遠嗎?"史老問。
"離這個地方不遠,開車大概需要20分鐘。史老如果有興趣的話,我們開車陪您去。"
史老一聽,頓時就坐不住了,高興地說:"好好,一定得去看看,沒準能給你們別墅撿點漏。"
第二天上午,我陪同史老和夫人,還有別墅的老總們,冒著攝氏39度的高溫,來到了老山古玩市場。史老一看見老古董,就顧不上炎熱和勞累了。他頂著烈日,看了一個又一個的商鋪,一直看到12點多,還戀戀不舍,不愿離開。后來,有幾個店老板認出他來了,嘀嘀咕咕地說:"那個白頭發(fā)老頭好像是鼎鼎大名的史樹青老先生,前幾天他還在中央電視臺就從香港拍賣市場上買回三件圓明園銅生肖頭一事接受訪問。"
店老板這么一說,一下子就傳開了。在這種情況下,不離開不行了,這才匆匆離開老山古玩市場。
史老在老山古玩市場的確為別墅撿了不少"漏"。回到別墅,他交待說:"你們把瓷器洗干凈,下午我們召開鑒定會,你們可以自由參加。"
這可是個難得的機會。
下午,我和別墅的老總們圍坐在史老的周圍,看他如何鑒定老古董。史老邊鑒定邊介紹。他首先拿起一件民窯鈞瓷豆青飄霞碟子。他一邊看一邊介紹道:"我原來認為它是高仿,經過一洗刷,再仔細觀察,現(xiàn)在完全可以斷定,它根本就不是后仿的,本來就是宋代河南生產的鈞瓷,不多見,很珍貴。"放下這件瓷器,又拿起一件陶器,邊看邊介紹說:"這件是出土文物,它是戰(zhàn)國時期的夾沙繩紋魚骨三足鼎,紅陶夾石英石,保存得這么完整,也很少見,河北易縣燕下都出土的還不如這件完美。你們可以用個精制的玻璃罩罩起來,陳列在你們的大堂里展覽。"放下這件又拿起一件,他仍然是小心翼翼地托在手中,邊看邊介紹:"這也是出土文物,它是遼代的東西,名叫高足貼花三彩碗,少見少見。太美了,太寶貴了。你們得好好保存它。如果國家一旦需要的話,建議你們獻給國家。"
責編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