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柏偉
對我來說,如果把上海棋院比作娘家的話,那江蘇棋院肯定算得上是老舅家或者老姨家。這兩年因“單槍匹馬”編一份沒賺啥錢、卻搭上了大把時間與精力的《象棋天地》雜志,江蘇棋院主辦或承辦的象棋賽事,我足足跑了七八個。南京五臺山的江蘇棋院不僅去過三回,還在那兒住了幾天,自以為對江蘇棋院還是比較了解的。但為了掌握更多、更細的材料,我又給江蘇棋院辦公室主任言穆江大師去電話“求援”,言老師火速從檔案中找出幾份有用的文件,又根據(jù)他的回憶,給我寫了兩頁信紙的“命題作文”。他的“友情贊助”,讓我膽氣更壯,但因接踵而來的“大棋圣戰(zhàn)”和全國個人賽兩出棋壇“重頭戲”,使我不能及時地寫出這篇江蘇棋院的介紹?,F(xiàn)在蛇年已至,欠著志強賢弟的這筆文債,還是不要再拖了。
據(jù)言穆江老師回憶,江蘇省棋類協(xié)會是1978年8月在揚州成立的,當時計劃將省棋隊由南京的孝陵衛(wèi)體工大隊遷往揚州,在瘦西湖畔二十四橋蓋棋院樓。但因諸多原因,計劃流產(chǎn)。
江蘇省棋隊雖沒有離開省會,遷往揚州,但還是離開了孝陵衛(wèi),于1980年遷址五臺山,江蘇隊駐扎了21年,迎來了該隊建隊以來一段“黃金歲月”??磥恚瑢τ诮K棋隊來說,五臺山可是一塊風水寶地啊!
江蘇出過不少名棋手,但在80年代以前,江蘇棋手在全國比賽中卻從未嘗到全國冠軍的滋味。到80年代初,這種狀況終于被新一代江蘇棋手改變了,實現(xiàn)這一歷史性突破的是一位“天才型”棋手,他就是徐俊。今年39歲的徐俊,蘇州人氏,初學象棋,1978、1979年兩次在全國少年賽中打進前六名。1980年超徐俊改學國際象棋,兩年后即奪得全國亞軍,從而一鳴驚人。1983年徐俊首獲全國冠軍,1985年在南京五臺山體育館他又再次奪得全國冠軍,80至90年代,徐俊與北京名將葉江川這對并世雙雄攜手開創(chuàng)了一個“葉徐時代”。前年徐俊又在國內(nèi)外大賽中取得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其國際等級分一路飚升,一舉躍進到世界前30名。令人稱奇的是,徐俊除了兩項象棋均受過專業(yè)訓練外,并未受過專業(yè)熏陶的圍棋也達到了業(yè)余高段的水平。在國內(nèi),徐俊三項棋的“全能水平”之高,當不會遜于前輩胡榮華和劉文哲。1990年,北京曾搞過一次三棋大賽,可惜沒有邀請徐俊參加,今天如果有人再組織類似的比賽,可千萬別忘了請徐俊!
在徐俊“榜樣”的力量鼓舞下,江蘇國際象棋的整體實力大幅度提高。江蘇男隊在1990、1991年兩次奪得全國團體冠軍,青年棋手童淵銘于1993年獲得全國個人冠軍,徐俊的學生吳文瑾榮獲國際特級大師的稱號。
80年代初,江蘇棋界還有一位代表人物,他就是圍棋國手邵震中。在聶馬爭雄的80年代,邵震中雖三次在全國個人賽中屈居聶馬之后獲得亞軍,但也在1981年第三屆世界業(yè)余錦標賽(當時還沒有世界職業(yè)大賽)的決賽中力克馬小春奪冠,更在1983年第三屆“國手戰(zhàn)”中超越聶馬而獲“國手”頭銜?,F(xiàn)為江蘇棋院“掌門人”的邵震中九段早已淡出枰場,在管理方面他依然是一位高手。
象棋在江蘇極為普及,歷史上水平也相當高,從民國初年的“維揚三杰”王浩然、周煥文、張錦榮到30年代馳名海內(nèi)外的“七名棋王”周德裕再到稍后的竇國柱、朱劍秋,都是象壇名頭響當當?shù)娜宋?。新中國成立以后,惠頌祥、季本涵、戴榮光等組成的第一代“江蘇軍團”在全國賽中取得過不少好成績。七八十年代,又有李國勛、言穆江、徐天紅、徐建秒、童本平、廖二平等人承前啟后,使江蘇象棋隊一直保持了國內(nèi)強隊的威名。其中佼佼者,要數(shù)天紅。論天分,天紅也許不算突出,但他的勤奮卻是出了名的。他于1989年奪得全國個人賽冠軍,1993年奪得第三屆世界錦標賽冠軍,成為當時棋壇為數(shù)不多的“雙料冠軍”。
1995年夏,4層樓的江蘇棋院大樓落成,省棋隊隨即搬入。由徐天紅領(lǐng)銜的江蘇象棋男隊在轉(zhuǎn)年的全國團體賽甲組比賽中,以一個分量極重的全國冠軍給新建成的棋院獻上了一份厚禮。
得過一次全國冠軍的江蘇男隊還算不上國內(nèi)的“頂級”強隊,而江蘇女隊卻足可當?shù)闷疬@一稱號。在“金牌教練”李國勛的悉心指導下,江蘇象棋女隊先后冒出了四位特級大師:黃薇、張國鳳、伍霞、高懿屏。江蘇女隊已奪得1992、1994、1995、1997、1998、1999年六屆全國團體賽冠軍,總共六次奪冠和一次“三連冠”都是史無前例的。黃薇、伍霞、高懿屏還都拿過全國和亞洲的女子個人冠軍,惟有“巾幗第一殺手”張國鳳尚與全國冠軍緣慳一面。另外,實力強大的江蘇女隊尚無人問津世界冠軍,這也是一個美中不足之處。
剛剛過去的2000年,江蘇象棋隊在各種全國大賽中繼續(xù)取得一系列好成績:徐天紅帶領(lǐng)的“童子軍”出人意料地奪得全國團體亞軍;而由張國鳳、黃薇“雙保險”組成的女隊卻在全國賽和體育大地中兩次屈居亞軍;張國鳳在全國個人賽中僅獲第三;在全國少年賽中江蘇小棋手奪得四項冠軍,收獲頗豐。
之所以取得這些成績,與江蘇隊嚴格的內(nèi)部管理密不可分。每年團體賽開戰(zhàn)前,江蘇隊總會按照慣例進行內(nèi)部選拔,成績突出者方有資格入選團體賽陣容,而對那些始終沒有成績的隊員而言,結(jié)局可想而知,甚至被迫退出專業(yè)隊。
優(yōu)勝劣汰、適者生存是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的金科玉律,這在棋隊中同樣適用,棋手的工資、獎金、福利與成績相掛勾,都有不同檔次的規(guī)定。
當新年來臨之時,江蘇棋院旗下的棋隊也面臨新老交接的問題,而這兩年江蘇棋院在培養(yǎng)青少年棋手方面所做的工作還是卓有成效的,三項棋均有好的苗子充實進專業(yè)隊。但這些新鮮血液能否成為像二徐一邵和“江東四鳳”那樣的“名角”,光憑李國勛那樣的名教頭手把手地教還是不夠的,因為師傅只能領(lǐng)進門,修行還得靠徒弟自身。已經(jīng)進隊的黃芳、周振宇、季誕,尚未進隊的謝靖、朱小虎等小將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會成為捍衛(wèi)江蘇棋院榮譽的生力軍,他們是江蘇棋界的希望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