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圖
在秘魯共和國西南沿海伊卡省的東南隅,有一座名叫納斯卡的小鎮(zhèn),這座小鎮(zhèn)稀稀疏疏地散居著近百戶人家,他們祖祖輩輩以捕魚為生,過著一種“無論魏晉,乃不知有漢”的恬淡生活。
這座小鎮(zhèn)的東西,是綿延巍峨的安第斯山脈。在它們之間,橫亙著一片廣袤的荒原,面積約有250平方公里,當?shù)厝朔Q做納斯卡荒原。自古以來,在這片不毛之地上,覆蓋著一層厚厚的赭色沙石,因此,這里寸草不生,鳥獸難棲,人跡罕至,被稱為“鬼地”。
偶然的發(fā)現(xiàn)
上世紀中葉的一個夏季,一支秘魯國家考古隊輾轉(zhuǎn)來到納斯卡荒原。他們在茫無涯際的荒原上考察了好幾天,一路所見除了沙石還是沙石,毫無收獲。他們一個個疲憊不堪,眼看著食品一天天減少,又尋覓不到水源,加上正逢七月流火的口子,他們?nèi)伎诟缮嘣?,心灰意冷,失去了繼續(xù)考察下去的信心。
一天,晚霞燦爛,落日的余暉給納斯卡荒原罩上了一層神秘莊重的色彩。當考古隊員們坐下來休息時,大家三三兩兩地仰臥在光滑的巖石上,其中有一名隊員出于職業(yè)習慣,無意間扒開眼前零零碎碎的亂石。突然,他眼前一亮,石頭底下隱藏著一條顯然經(jīng)過人工挖成的“溝槽”。他的驚呼聲將其他人從昏昏欲睡中喚醒了過來,大家再細細察看:“溝槽”里竟填塞著無數(shù)像生銹的鐵塊一樣的石子。
這一偶然發(fā)現(xiàn),使考古隊頓時意識到這將是一次不虛此行的行動,從而激起了他們極大的興趣和熱情。他們把干渴和疲勞置于腦后,立即緊張地投入到艱難有序的發(fā)掘工作中去。經(jīng)過大規(guī)模的深入發(fā)掘,考古隊發(fā)現(xiàn)這些“溝槽”的深度一般為0.9米,而寬度卻不一樣,有的寬只有15厘米,有的卻達20米,尤其令考古隊員不可思議的是“溝槽”的形狀和走向十分奇特,有的舒展飄逸,有的短促頓挫,有的回環(huán)宛轉(zhuǎn),更有的似乎直通大際,真如鬼斧神工,難以捉摸。
這些“溝槽”是什么時候由誰挖成的?起初,考古學家把這些“溝槽”稱為“一個不知為何建造的巨大而玄妙的工程”。后來,考古學家決定乘飛機對納斯卡荒原進行空中攝影和觀察。當他們從高空向下俯瞰時,映入眼簾的景象頓時使他們瞠目結(jié)舌,荒原上的“溝槽”不是原先猜測中的灌溉渠道,也不是地表的裂溝,而是一幅幅綿亙無垠的圖畫!這些畫的每一根線條,都是把荒原表面的陽礫石挖開后形成的。其中一些“溝槽”所組成的線條,平直而有規(guī)則,構(gòu)成大大小小的三角形、長方形,梯形、下行四邊形才開挖的,極具匠心。例如:有的三角形圖案大至幾公里,而圖案設計的角度卻很精確,誤差僅僅在一分米之內(nèi);有的圖案呈星狀,線條向四面八方放射,透出天女散花般的圖案,跑道的寬窄和長度不一,有的長達2500米,有的500米左右,都很筆直,并且轉(zhuǎn)角交叉處,都棱角分明,嚴密緊扣,這些跑道在越過狹谷或橫貫小丘的,方向也絲毫不變。有些跑道旁每隔約500米就有一處殘存的類似哨所或望臺的廢墟。更令人驚奇的是:荒原圖案有許多是動物、植物以及人的形象。例如有一個人形,只有一頭和兩手,一手長了五個手指,另一手卻長了四個手指,畫長約50米,是一個典型的印籌安人的輪廓。動植物圖案也大小不一,大多在15~300米之間,最大的占地5公里,從拍攝的照片上看,這些形象惟妙惟肖,可稱得上是一位畫家的杰作,有些恰似蜥蝎、蜂鳥、鴨子、鯨魚,有些又宛若長爪狗、蜘蛛、鸚鵡、蒼鷹,還有些極像海草、仙人掌、花朵。其中有一只猴子的形象足足比一個足球場還大,它的巴掌就有12米寬,看起來活靈活現(xiàn),風趣盎然。另有一只大鵬的翼長約50米,鳥身長達300米,遠遠望去,恰似扶搖直上于颶風中,輕盈飛舞。還有一幅章魚的圖案,腹下插著一把鋒利的長刀,甚至可以想象出章魚悲痛欲絕的情狀……
荒原圖案的大部分圖形是單線勾勒的,線條從不交叉,人們可以把任何一處作為起點,沿著線走去,決不會碰上重疊的路途。這些栩栩如生的圖案,極為精確地每隔一定距離就重復出現(xiàn),巨大的動物圖案都是一再出現(xiàn)的全等圖形,同類圖案都完全一模一樣,絲毫不差,儼然是用同一模具制造出來的。由于圖案的面積太大,線條又簡潔,因此人們在地面上很難一時看出圖上是些什么東西,只有從空中向下俯瞰或者航空攝影,才能清晰地分辨出它們是鑲刻在荒原上的一幅幅巨畫,的確使人心馳神往,美不勝言。
納斯卡荒原的地畫是在黑褐色的地表石頭上,向下刻鑿10厘米,然后露出黃白色的沙土形成淺淺的溝槽,以組成圖形,頗似單線勾勒的白描畫。地畫之所以歷經(jīng)滄桑而沒有被風沙銷蝕掉,是由于在地面圖形上,臂放了起陽礙劇烈溫差與風蝕作用的小石塊。關于地圖制作的時間,根據(jù)對一幅畫面上的直線的一端尚殘留的木樁應用碳(14)進行測定,為公元600年,因此,推測地畫可能是在那個時期制作的。
后來,一位研究者在早晨登上附近的山崗觀察,又發(fā)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景觀,當晨曦微露時,在朝暉的映襯下,荒原更為壯觀綺麗,分外妖嬈。原來只有從天空向下俯瞰才能觀察到的荒原美景,此刻卻清晰地呈現(xiàn)在眼前,疾速馳騁,或游弋海底。但是當太陽逐漸升高,圖案又杳然消失,歸于寂靜。
為什么這些地畫平時在平地上看不清,只在早晨的一定時刻才顯現(xiàn)呢?研究人員經(jīng)過實地考察證實,每段圖案的“溝槽”的深淺和寬度都是根據(jù)旭日斜射率精確計算出來的。由此可見,荒原圖案的制作者,不僅是卓越的藝術(shù)家,而且也是深諳光學的自然科學家。每當晨光升起,那光怪陸離的圖案便沐浴在其中,構(gòu)成一幅云蒸霞蔚,氣象萬千的奇觀。
納斯卡荒原圖案之謎,轟動了全世界,很多人喻之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有些人甚至認為,納斯卡荒原神秘圖案之奇比世界七大奇跡還要撲朔迷離。那么它到底奇在哪里呢?這些圖案是什么時候如何創(chuàng)制出來的?這些圖案有什么涵義?是用來做什么的?
納斯卡荒原圖案與外星人
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學者對這一系列問題進行過深入細致的研究。但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至今仍是一個尚未完全揭開的人類文化之謎。
國外有些人曾提出一種與眾不同的看法——與天外來客聯(lián)系起來,認為納斯卡荒原在那極遙遠的古代曾經(jīng)是“外星人”設在地球上的一個“宇宙航空港”。他們指出,那些平行四邊形是指引“外星人”飛船著陸的標志或“跑道”。他們還認為荒原圖案中的一些不知其名的巨型動物,不但是現(xiàn)今地球上沒有的,而且也是遠古地球上所未曾有過的,圖案是“外星人”在納斯卡留駐時的一種標志。持這種看法的人,提出反問作為自己的理由:這些神秘圖案的邊沿,有許多是用明亮的石塊砌的,高0.3~1米,這些石頭在當?shù)丶捌涓浇歉緹o法找到的,而納斯卡荒
原上那些我們不認識,其構(gòu)成圖案叫不出名稱來的動、植物形象,正是外星球上的生物。如果不是“外星人”,又有誰能創(chuàng)造出這種怪物呢?
古代納斯卡人的文明
既然古代埃及人能建造起巍峨壯美的金字塔,那么為什么古代秘魯人就創(chuàng)制不出這些神奇的圖案來呢?很多學者對所謂的外星人——天外來客的說法,持懷疑甚至否定的態(tài)度。他們認為上述說法是毫無科學根據(jù)的主觀臆測。
—些學者經(jīng)過多年辛勤研究和探索,認為納斯卡荒原圖案很可能是古代納斯卡人創(chuàng)制的。古納斯卡人是古代南美印第安人中的一個部落,于公元前4世紀至公元6世紀期間,生活在秘魯南部沿海地區(qū),曾經(jīng)創(chuàng)造出高度的文化。古納斯卡文化的陶器以花紋多彩,圖案新穎別致而遐邇聞名,據(jù)考證,古納斯卡人是用螺旋粘貼技術(shù)制成釉陶器的。常見的器形是敞口碗和提梁壺,以色彩艷麗和造型古樸拙雅為特征,在磚紅或橙的底色上繪以紅、黃,褐,紫、白、灰,黑7色,并多以紅為底色,以黑線條勾勒輪廓。陶的花紋一般是帶裝飾圖案風格的鳥獸、花草或宗教性的神怪??脊艑W家在納斯卡地區(qū)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古印第安人燒制的大量陶瓷器皿的碎片,這些碎片上的圖案有些與荒原上巨畫的圖像十分近似,在距離荒原圖案不遠的地方,考古學家還發(fā)現(xiàn)了古代印第安人的墳墓和建筑的遺跡。從納斯卡墓葬中出土的毛、棉織物,除刺繡外,還有花毯、花緞的遺跡和花綢等,色彩絢麗,有差別的色調(diào)多達190種。南部沿海皮斯卡附近出土的木乃伊套服,被稱作“世界紡織品的奇跡”,這些紡織物不僅做工精良,而且尺幅之內(nèi),圖案變化千差萬別,集中表現(xiàn)了古代印第安人特殊的數(shù)學天賦。
大約在公元幾百年,也就是古納斯卡鼎盛時期,古納斯卡人已經(jīng)同時具有兩種歷法,這在人類文明史上是獨一無二的。一種是典儀歷法,在這種歷法中,古納斯卡人把一年按260天計算,這260天又分成13組,每組20天,這用來進行朝覲,祭祀、冊封等各項國事活動。另一種是民用歷法,每年分為365天,包括18組,每組20天,另外5天一般被看作是不吉利的日子。它們當中每一天都按一定次序,通過循環(huán)的方式置換。這兩種歷法,每經(jīng)過52年,便重新回歸到同一起點上,然后再周而復始地循環(huán)下去。另外,他們還測出金星的整個變化過程需要584天,印第安人通過天文觀測很早就發(fā)現(xiàn),每經(jīng)過兩次52年的周期,正好與金星的65會合周吻合。根據(jù)這種初步觀測,并使用這幾種星體的運動交會法,即可分析月相、月蝕。聰明絕倫的古納斯卡人按照這一獨特的方法,準確地進行了天文歷法的運算和制定。在南美只有古納斯卡人能夠進行這種精妙的工作,每481年的誤差只有0.08人,每6000年才有一天的誤差,而他們推算山的天文數(shù)字高得令人難以置信。
有關納斯卡荒原圖案的推測
為了探究這個問題,女科學家瑪麗亞·萊曼對荒原圖案進行了詳細的勘探,在秘魯國家地理學會的支持下,她用了整整35年的時間繪制了一幅標注了幾百條跑道和圖形的地圖,當?shù)貓D制成時,她已經(jīng)是72歲的高齡了。她認為,古納斯卡人在制用草圖,邊長大約為一米左右,然后再把他們逐步放大到幾十米、幾百米甚至幾公里,最后把地揭開后露出底層淡黃色的沙礫而形成圖案。對此說法,科學界爭執(zhí)不一。納斯卡荒原上的神秘巨型圖案,至今仍是一個待解之謎。為了不讓游人把這些圖案踩壞,秘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專門設立了了望臺和特別航空旅行觀賞班機,以方便世界各地的游人欣賞荒原上氣象萬千,神秘莫測的景觀。
(章潔摘自《旅游》2001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