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西·俄邛
朵康牧區(qū)(四川、青海、甘肅藏區(qū))海拔在3500以上,空氣稀薄,氣候惡劣,交通閉塞。除寺院每年舉行的若干次內容多為跳神、酥油花展、敬神山等宗教活動(主要是禳災祈福)外,牧民們文化生活單調,當然在敬神之后也舉行些民族體育競賽和文化娛樂活動。經(jīng)過歷代人民群眾的創(chuàng)造、完善、發(fā)展,終于形成了今天的歌舞、賽馬、摔跤、棋類等為標志的藏族俗人文化。
眾所周知,過去藏族是一個全民信教的民族,藏傳佛教已滲透到藏民族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成為左右人們言行的一種主要力量。這里所說的藏族俗人文化是有別于宗教文化而言的。它們的主要不同點在于:俗人文化沒有沾染藏傳佛教的任何影響,一個明顯的特點是開展活動時,不必舉行敬神供佛的宗教儀式;二是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隨時可以開展活動;三是集趣味性、知識性、廣泛性、通俗性于一體。
藏族俗人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使生活在偏遠高寒的牧民單調的生活有了色彩。這里筆者要介紹的是幾種在朵康牧區(qū)各地都可以看到的俗人文化之一——棋類。
朵康牧區(qū)稱棋為“密芒”,意為多格,原指棋盤后泛指棋。一副棋包括棋子和棋盤,下棋的人按照一定的規(guī)則擺上并移動棋子,以此論輸羸。由于受生活條件制約,一般沒有現(xiàn)成或專門的棋子和棋盤,想下棋時,隨便找塊石板、鍋蓋甚至在地上畫上棋盤就可以下棋了。棋子也多用人參果(代黑子)、奶渣(代白子)或不同顏色的豆類替代,而且下棋人邊下邊往嘴里放——真吃了,的確別具一番風味。
朵康牧區(qū)常見的棋類的以下同種:
圖一
國王與臣民棋 是朵康牧區(qū)最常見的一種。它的棋盤是由兩個三角形相連而成的,棋盤見圖一。兩個三角形相連處為王宮,王宮兩側為廁所。下棋時在一個三角形上的每個節(jié)點和王宮兩側的廁所內擺上8顆代表臣民的棋子,王宮內擺一顆代表國王。按照先王后臣的順序,王走一步臣走一步。棋中的國王同人間國王一樣享有任意宰殺臣民的特權:即在任何一條直線(三格)上如果中間格是臣民,國王在與臣民并列、臣民背后有一空格時,國王就可以跳過他,而且他就算被誅殺了,該棋子就要從棋盤上取掉。作為臣民,既要保護自己,避免被誅的命運,同時還要尋找機會推翻國王。如果臣民把國王趕進并堵在廁所里,那么臣民算是取得了徹底勝利,如果國王被堵在兩個三角形的4個頂角中的任何一處,就算國王被臣民流放異地了。有趣的是,棋中雖然國王享有特權,但他始終逃脫不了被臣民堵死在廁所或流放的命運。
圖二
同色三子成列棋 棋盤見圖二,棋子分黑白兩色,按白先黑后的順序一黑一白地擺放棋子,一直到其中一方在一條直線上排成一列三顆棋子為同一色時,就可以吃掉對方那顆對本方威脅最大或有可能阻擋本方走棋的棋子,并在吃掉對方棋子處做記號,供本方走子時用。如一方只剩最后一顆棋子時,就可以按照“國王與臣民”棋中國王的走法,即在任何一條直線(三格)上如果中間格是多子方,一子方又與多子方并列、多子方背后也有空格時,則一子方就可以跳過它,這顆棋子就被一子方吃掉了;而子多方則要想方設法包圍對方使其無處可逃,則算取得全勝。
圖三
藏式圍棋 分大小兩種,棋盤見圖三和圖四。由于牧區(qū)受場地等條件的限制,牧民平時只下簡易藏式圍棋。與中式圍棋不同點在于:藏式圍棋只有一個中心點被稱作首府,而中式圍棋有6個被稱做天圓的黑點;藏式圍棋的首府或中式圍棋的天圓都是供走子時使用,任何一方面在擺放棋子時都不得在首府擺放棋子。其二,藏式圍棋有橫線、豎線和斜線,而中式圍棋只有橫豎兩種線。其三,擺放、移動棋子時規(guī)則不同,藏式圍棋采用夾、補、替、封等主要戰(zhàn)術。
夾:轉折雙方按照白先黑后的順序擺放棋子,在一條直線上新放一顆棋子形成二夾一時就可以取掉被夾的一顆子,并補放本方的一子于此,如果新補放的一子又夾往了對方的一子,則繼續(xù)取掉對方棋子補放本方一子,直到?jīng)]有棋子被夾為止。
圖四
補:無論哪方吃掉對方的棋子,都可補本方子于被吃掉的棋子處。
剔:在任何一條直線上有一空格,除頂端一子屬對方的棋子外,其余均屬本方棋子,又適遇方本方擺放棋子時就在這條直線的空格處擺放一子,則就可擠掉對方在頂格上的那顆棋子。
封:藏式圍棋只有一個天圓,即首府,供棋子移動用,如果一方控制了首府周圍的各布子點,那么對方就因無法移動棋子而求其讓路,此時控制方則可以將對方置于死地。然而人們認為這樣做不道德,因此除頑童,成年人是絕對不使用這種戰(zhàn)術的。
此外,朵康牧區(qū)還流行“九線棋”、“八個國王與臣民棋”、“四個國王與臣民棋”等,它們的擺子與移動方式與上面介紹的幾種棋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