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廷雄
也許有不少人在求職中碰過壁,甚至由此引發(fā)生存的危機,苦不堪言。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大學畢業(yè)后也曾一度找不到工作而對生活絕望,但他終于渡過難關(guān),挺了過來,并且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人物之一。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于德國一個猶太人家庭,1900年以優(yōu)秀的成績從蘇黎世工業(yè)大學師范系畢業(yè)。他家道貧寒,要不足有舅舅支持,他是不可能有錢讀大學的。
大學畢業(yè)后,愛因斯坦曾想留校任教,這樣可以自食其力,又可以更好地在物理學領(lǐng)域作進一步的研究,這倒是寧靜而美妙的一種生活!可惜他在校讀書期間不善于交際,“愣頭愣腦”,不懂得跟教授們搞好關(guān)系。
有一位叫韋伯的教授開始挺喜歡愛因斯坦,可后來漸漸疏遠了他。原因是他既不修邊幅,又不通世故,別人都管韋伯叫教授,他卻叫韋伯先生。“你這樣說,他偏要那樣干!課也不怎么上,實驗也不好好做!哼……”韋伯曾這樣背后對人評論他。有一次愛因斯坦寫了一篇文章送給韋伯教授看,想從他那里獲得一些看法和指導。韋伯看了半天也不知愛因斯坦寫的是什么東西,就把文章退給愛因斯坦,卻說:“你是一個非常聰明的青年,只可惜呀,誰的話你也聽不進去……”愛因斯坦脫口說:“韋伯先生……”可韋伯先生聽也不聽,擺擺手,轉(zhuǎn)身走了?,F(xiàn)在他想留校,可是哪位教授又愿意推薦這位個性倔強、桀驁不馴的學生呢?何況他還上個猶太人。
愛因斯坦只好回到住在意大利的父母家中。半年過去,工作毫無著落,失業(yè)窘境讓愛因斯坦十分焦心,他幾乎跌到了人生的谷底。絕望之余,他想到德國偉大的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曾經(jīng)力排眾議,在瑞典化學家阿倫利烏斯(1903年獲諾貝爾化學獎)最困難時給予過巨大的幫助,才使其有了日后的輝煌業(yè)績。奧斯特瓦爾德曾因這件事被譽為“科學伯樂”。愛因斯坦希望他也能發(fā)現(xiàn)自己這匹“千里馬”。于是他就在1901年3月19日給奧斯特瓦爾德寫了一封信。信里說:“……由于我受了您寫的《普通化學》的啟示,寫了一篇關(guān)于毛細作用的論文,我很冒昧地寄一份給您。同時,我很冒昧地問一下,您是否要雇用一位數(shù)學物理學的助手。我這樣冒昧地請求是因為我沒有錢,而且只有這樣一種工作才能給予我深造的機會?!?/p>
可以想像,愛因斯坦寫出這樣的信是出于怎樣的無奈,并且生活的挫敗也使他改變了那完全不在乎別人怎么想的性格。他寫給奧斯特瓦爾德的這封信就顯得比較“世故”,懂得講究策略,先說他寫的文章是受《普通化學》的影響,不露聲色地把奧斯特瓦爾德吹捧一番,之后才提出要求。半年前他當學生時恐怕足不會這么做的。
但這位“伯樂”卻沒有給愛因斯坦回信,這讓愛因斯坦非常失望,卻又有些不甘心。4月3日他又給奧斯特瓦爾德寄了一張明信片,心想既然對方不回信,再寫信去顯得有點死氣白賴,讓人瞧不起。于是他找了個借口,在明信片上說上次寫信可能忘了寫回信地址,因此這次是特意告訴他地址的。當然,也還少不了再次說明自己的窘?jīng)r。
可奧斯特瓦爾德仍然沒有回信。
萬般無奈中,愛因斯坦又向荷蘭的萊頓大學卡未林·昂內(nèi)斯教授(1913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求助。這次他考慮得更細致,除了寄上論文,還附了一張寫好自己地址并貼滿往返郵票的明信片。可這張往返明信片一去不返,大約被昂內(nèi)斯丟進了廢紙簍。愛因斯坦的心情一定不好受。
愛因斯坦的父親深深同情兒子的處境,洞察到失望的情緒如何刺傷了兒子的自尊心,再這樣下去,也許會徹底毀了他的前程。雖然他貧病交加,也不熟悉科學界的情形,但出于深沉的父愛,他多么想能夠幫兒子一把。于是他在愛因斯坦給奧斯特瓦爾德發(fā)出第二封信后的第十天,也提筆給奧斯特瓦爾德寫了一封信:
親愛的教授:
請原諒我是這樣的一個父親,為了兒子的前途竟貿(mào)然給您寫信?!?/p>
我兒子因為目前的失業(yè)極為不安,而且時間越長,他就越認為自己沒用;更嚴重的是由于我不富裕,他更認為自己是家庭的一個負擔。由于我兒子尊崇您是當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我才敢于請求您讀一讀我兒子的論文,并請求您寫幾個字鼓勵他一下,以使他恢復對工作及生活的信心。如果您有可能替他謀得一個助教的職位,我將感恩不已。
我再次請求您原諒我的冒昧,而且希望您不要讓我兒子知道我給您寫了信。
可憐的父親,偉大的父親!誰讀了這封信能不被愛因斯坦父親對兒子的深情摯愛所感動呢!但不知足奧斯特瓦爾德沒收到這封信,還是看了仍然不為所動,愛因斯坦沒有收到任何回信,更不用說什么鼓勵和幫助了。
天無絕人之路。1901年4月,愛因斯坦的大學同學格羅斯曼給愛因斯坦寄來一封信,帶來好消息。信中說,瑞士伯爾尼專利局準備設立一個專門審查各種新發(fā)明的技術(shù)職位,格羅斯曼說他父親樂于推薦愛因斯坦就任此職。
一年之后,愛因斯坦終于正式到專利局上班,職位足三級技術(shù)審查員,年薪3500瑞士法郎,他終于在23歲時擺脫了可怕的失業(yè)陰影,可以自食其力并養(yǎng)家糊口,不再為面包揪心發(fā)愁了。為此愛因斯坦一生都念念不忘這位同學的幫助。他多次說:“這是格羅斯曼為一個朋友所做的最偉大的一件事?!?/p>
的確,自從愛因斯坦有了固定收入的工作后,他作為一名潛在的科學大師所蘊藏的才智不斷像洶涌的火山噴發(fā)出來。就是這位專利局的三級技術(shù)審查員,提出了驚世駭俗的相對論和光子理念,并于1921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從而成為一個可以跟哥白尼、開普勒和牛頓相提并論的世界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吳可摘自《青春歲月》200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