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新等
1968年12月24日,中國仿制的高亞音速中型轟炸機——轟六甲飛機由李源一機組駕駛,在西安飛機廠升空,這是中國航空工業(yè)史上一個重大成果。一系列性能試飛表明,飛機各個系統(tǒng)工作可靠,發(fā)動機工作正常,飛機操縱性、安定性好,主要性能均達到了設計指標。
正是這個李源一機組,1965年5月14日曾駕駛由哈爾濱飛機廠1959年裝配的轟六飛機改裝的核武器運載機,在中國的西部上空進行了運載、投放原子彈的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我國生產的轟六甲型飛機,其原型機是蘇聯(lián)的圖-16型戰(zhàn)略轟炸機。該機是蘇聯(lián)50年代初研制成功的。早在1952年,周恩來總理在研究中國航空工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時,就提出要建設轟炸機廠,并期望中國能早日生產轟炸機。
1957年6月,蘇聯(lián)同意將圖-16飛機制造權轉讓中國。9月,我國派出以聶榮臻為團長,陳賡、宋任窮為副團長的代表團赴蘇考察訪問。代表團航空組張連奎、徐昌裕、徐舜壽重點考察了圖-16轟炸機。
1958年11月,根據中央提前試制圖-16的決定,我國派張連奎、王西萍、陸綱、蔣祖同、陸頌善等23人赴蘇談判,雙方就試制圖-16飛機的一些具體問題達成協(xié)議。1959年4月,雙方又簽訂補充協(xié)議,蘇方承諾1960年上半年供應中國20架份飛機本體、40臺份P-3M發(fā)動機、96項儀表等機載成品及相應毛坯材料,中方共用外匯8200萬盧布。
1959年1月,兩架圖-16樣機飛抵哈爾濱飛機廠。5月,技術資料基本到齊,并派來了蘇聯(lián)專家。
根據航空工業(yè)局的決定,圖-16轟炸機的仿制由哈爾濱飛機廠、哈爾濱發(fā)動機廠、西安飛機廠和西安發(fā)動機廠承擔。
為了仿制圖-16轟炸機,哈爾濱飛機廠從1958年起就進行技術改造,把廠房面積擴大一倍,補充了相應的技術設備。圖-16飛機和部件到廠后,廠長陸綱組織全廠進行緊張試制,沈陽飛機廠也派出200名技術工人進行支援。在廣大職工努力下,僅用67天,就完成了第一架飛機的總裝。1959年9月27日,這架中國自己裝配的轟炸機——轟六首次試飛成功,當年12月交付部隊使用。
從1958年開始,西安飛機廠按照中型轟炸機制造廠的規(guī)模全面加快了建設。原平原省副省長、洛陽拖拉機廠廠長劉剛被調來任廠長,孫志端任總工程師,沈陽飛機廠向西安飛機廠對口支援,成套輸送干部、工人兩千余名,對西安飛機廠的建設起了重要作用。
1961年,航空工業(yè)局決定轟六的試制全部轉到西安飛機廠和西安發(fā)動機廠進行。
西安飛機廠試制的是轟六甲型飛機,當時是中國試制的最大的飛機。該機裝兩臺渦噴八發(fā)動機,由西安發(fā)動機廠試制。
新建的西安飛機廠試制的第一個機種便是轟六甲,面對這一龐大的系統(tǒng)工程,該廠開始了審慎而有計劃的工作。1963年制訂出試制總方案,1964年開始制造工藝裝備。該廠副總工程師陸頌善成功地運用從英國引進的光學望遠鏡、長桿千分尺裝配型架的新技術,解決了保證型架安裝精度的重大技術難題。該機機身部裝型架,如果按蘇聯(lián)方法安裝,費力費時,而按陸頌善引進的新方法,效率高,裝配精度也高。1965年5月,三機部在西安飛機廠召開了型架裝配技術經驗交流會,在飛機工廠全面推廣。
陸頌善,1919年生于浙江省吳興縣,1940年畢業(yè)于上海交通大學,1945年留學英國,學習柴油機、卡車等生產技術。1952年調入航空工業(yè)部門,歷任航空工業(yè)局副處長,沈陽飛機廠副總工藝師,西安飛機廠總工程師等職務,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93年獲航空金獎。
1966年10月,西安飛機廠提前一年完成了靜力試驗用轟六甲飛機的總裝。1968年12月9日,轟六甲飛機B情況全機懸空試驗在西安飛機結構強度試驗研究所進行,載荷加到80%,滿足設計要求。12月28日,又在該所進行A情況全機懸空破壞試驗,破壞載荷1348%,達到設計要求。
轟六甲飛機投產后,全部裝備空、海軍轟炸機部隊,成為保衛(wèi)祖國的重要裝備之一。
轟六甲飛機進行了多次改進改型,除核武器運載機外,還改裝了第二代領航系統(tǒng)和轟六丁飛機。轟六丁在左右機翼下各懸掛一枚空艦導彈,主要用于攻擊敵方的艦艇。該機于1985年12月通過設計鑒定。
撰文:周日新、孟赤兵、李周書、歸永嘉
責任編輯:肖 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