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
在許多家長的教子經(jīng)中,有一條不成文但應用得極為廣泛的規(guī)定,那就是在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可以動手打孩子。他們相信,只要“打”這一行為沒有致兒童以傷以殘以死,就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子方法。所以,挨過父母巴掌、棍棒、竹條、鞭尺之苦的孩童不在少數(shù)。
我的孩子,因為小時侯淘氣過人,也未幸免于斯。
第一次挨打是因為練琴。那時他還小,4歲不到,所以,當時“打”他,與其說是一種實實在在會帶來皮肉之苦的體罰,不如說是一種象征性的管教。高高舉起的尺子,落到手心上時比羽毛還輕,但“打”的威嚴卻盡在其中了。后來還有一次,由于他貪玩兒,沒有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挨了他爸爸實實在在的一巴掌。
可是,這一巴掌并沒有使他變得更清醒、更積極地去克服或彌補自己的過錯。事實上,他在日后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犯著這樣或那樣的錯誤。我們越是打他,他變得越是“頑強”。更讓我們哭笑不得的是,有一次,他在外面和小朋友打了架,回家后,竟主動撅著屁股對他爸爸說:“爸,你打吧?!边@件事令我們開始反思:我們打孩子是為了讓孩子修正錯誤,但靠“打”真的能達到目的嗎?靠“打”真能簡化復雜的教育過程嗎?如果“打”一次無濟于事,那么,要“打”多少次才能奏效呢?
許多父母認為,孩子不打不成器,“打”教孩子,可以幫助孩子更加深刻地吸取教訓,有助于他們改正錯誤。但是,“打人”本身就是一種十分極端的行為,它自身就是一個錯誤。用一個錯誤去匡正另一個錯誤,這難道不是荒謬的嗎?況且,遭人打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許多父母也都知道這一點,所以,他們在“雷霆”過后,又會去摟抱孩子,親吻孩子,向孩子訴說自己在打他時復雜而無奈的心情。這樣做,目的在于疏通集結在孩子心頭那種不快的情緒,讓孩子了解父母“打你也是愛”的苦心。但這種做法,有時不但不能有效地疏導孩子的情緒,而且還會讓孩子覺得大人們虛偽。
“打”是一種鋌而走險的方法,因為它很可能會在道德上使孩子誤入歧途,錯誤地夸大暴力的作用。不是有許多孩子在家里挨了父母的打,回到學校后,就把一腔怨氣撒到其他同學的身上。以父母為“榜樣”而恃強凌弱、大打出手嗎?而且,“打”教的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往往形成一種扭曲的力量,造成孩子性格或人格上的缺陷。一方面,他們可能在打罵中喪失自信和自尊,以為自己處處不如人,處處討人嫌,從而導致精神抑郁;另一方面,他們也有可能在打罵中喚起仇恨,從恨父母到恨老師、恨同學,以至于恨社會,發(fā)展成為一種“反社會型”人格。在我們的生活中發(fā)生的十幾歲的孩子弒父母、殺老師、打同學的觸目驚心的案例,難道還不足以讓我們警醒嗎?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為人父母的我們,能不能捫心自問,在這之前我們到底做了些什么?
無可否認,“打”教是一種譴責的力量,但譴責的力量不是來自譴責本身,而應當來自孩子內心對良知的敏銳的感受。我們的教育,應當用春風細雨般的愛去喚醒和激勵這種感受,而不是以狂風暴雨似的打來使孩子屈從。孩子是“打”不成器的。
責任編輯:欣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