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河系的運轉
○劉健生
宇宙中的各種星體都在旋轉,有旋轉就有旋轉的方向,銀河系也不例外。銀河系向何方運轉,這需要從星體內(nèi)的引力說起。
宇宙中的星體都有引力,根據(jù)其大小或質量不同而異。如太陽的引力超過地球,吸引地球圍繞太陽旋轉;地球的引力超過月亮,吸引月亮圍繞地球旋轉。
引力不論強弱都互有作用(影響)。如月亮的引力雖然比地球弱,但是也能吸引著地球上的海水產(chǎn)生潮汐現(xiàn)象。行星的引力,也能使其周圍的恒星產(chǎn)生振顫現(xiàn)象。美國天文學家利用多普勒光譜儀器檢測到,由于行星的引力使恒星的運動出現(xiàn)振顫現(xiàn)象,從而發(fā)現(xiàn)四顆太陽系外的新行星。它們其中有的與地球相似,可能存在著與地球人類相似的生命。
恒星的引力、恒星與恒星之間的關系是涉及到天體物理學的問題。由于恒星的形態(tài)、溫度、成分基本相似,所以它們的引力是立體的。正如人們常說的“物以類聚”,它們成為銀河系的組織結構。1000多億顆恒星,雖然也在不斷地變化,有的坍塌變成了中子星或黑洞,但是從宏觀上來看仍是銀河系的整體,也就是說組成銀河系的分子單位不是行星、衛(wèi)星,更不是原子、粒子、夸克和微粒子,而是恒星,它們作為銀河系的整體圍繞中心(軸心)旋轉。
按照星體越大、質量越高、引力越強的定律可以推斷還有一個比銀河系引力更大的天體在吸引著銀河系。從地球的角度來看,銀河系是在向左旋。但是離開銀河系就不同了,現(xiàn)在已觀測到宇宙中有1000多億個河外星系,銀河系處在什么位置、吸引銀河系的星體在哪一方向令人難以斷定。
太陽系外行星
●李明
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哈勃太空望遠鏡首次拍攝到太陽系以外的一個行星。這是由天文學家泰麗比所發(fā)現(xiàn)的,她研究哈勃1997年拍下的金牛座一個雙星系統(tǒng)的照片時,偶然發(fā)現(xiàn)雙星附近有一個光點。經(jīng)過研究后,她相信它是被雙星或母星所“彈走”的一顆行星。
這個被命名為TMR-1C的行星位于金牛座,它的質量是木星的兩至三倍,距離地球約450光年。在TMR-1C被發(fā)現(xiàn)之前,天文學家一直以來都在尋找太陽系以外的行星,自1995年起已經(jīng)探測到至少八個有可能的行星,但一直都只是用紅外線探測,未能親眼目睹。今次發(fā)現(xiàn)將促使人類向太空探索,尋找另外一些適合生物生存的星球,同時亦會為研究太陽系的形成和進化帶來新的討論。
百慕大“魔鬼”與可燃冰
○劉彥驊
“百慕大三角”自20世紀以來已成為令飛機、輪船駕駛員聞之色變的恐怖地帶,故而被人們稱為“魔鬼三角區(qū)”。最近20年來,隨著海洋地質學、化學實驗方法的發(fā)展,科學家們認識了一種在地球上許多海域及凍土帶存在的“可以燃燒的冰”天然氣水含物??茖W家們通過觀察和研究發(fā)現(xiàn):“可燃冰”極有可能是頻頻在“百慕大三角”現(xiàn)身的真正的“魔鬼”。
海洋科學考察發(fā)現(xiàn),在百慕大海區(qū)的海底存在有十分豐富的天然氣水含物,這些“可燃冰”平時將甲烷氣體封存在水分子結構中,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但是百慕大海底的地質結構十分不穩(wěn)定,遇到海底地震或者地層變化時,就可能引發(fā)這些海底的甲烷水含物迅速分解,在短時間內(nèi)產(chǎn)生大量的氣泡。這些氣泡急劇地上涌到海洋的表層,充滿氣泡的海水密度變小了,浮力也會大大降低。而船艦是按海水的正常密度值設計的,當海水浮力變小時,浮力不夠,自然就會沉沒。
如果大量甲烷氣體突然從海底以很大的力量涌出,沖出海面而進入大氣層中,大氣中的氧氣濃度就會大大降低,不但飛機發(fā)動機燃燒機理被破壞,還會立即引起爆炸,飛機頃刻間便會消失。這也許就是在百慕大上空突然消失的飛機甚至連報警都來不及發(fā)出就消失的原因吧。
以上只是最近外報上刊出的消息,“百慕大三角”之謎的謎底是否就是由于“可燃冰”在作怪還有待進一步地驗證。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進步,“百慕大三角”之謎最終將被人類解開。
地球的形狀
●季黎
地球是什么樣的形狀?人們在很早以前就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了。俗話說“天圓地方”,因此最初人們認為地球是方的,后來認為是圓的,再往后又認為是橢圓的,地球的真實形狀是什么樣的呢?
近年來隨著測量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科學家通過各種方法對地球進行了多次測量,特別是利用人造衛(wèi)星人們獲得了更為精確的觀測資料。當前國際上通用的典型估算值:地球的赤道半徑為6 378 140±5米,地球的扁平率倒數(shù)是298.257±0.001 5,根據(jù)這一數(shù)據(jù)畫出來的參考橢圓體與大地水準面(海拔高度為零的球面)相比,北極大地水準面比參考橢圓高出18.9米,而在南極卻低下去24米~30米。在北半球中緯度地帶,大地水準面比參考橢圓凹下去一些,而在南半球中緯度地帶大地水準面卻凸出一些。如果給地球畫個像,看上去大地水準面有點像一只梨子,“梨把”就在北極。
梨狀體是我們對地球形狀最新的認識。但是,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并沒有結束,另外地球的形狀也不是永恒不變的,今天我們所獲得的有關地球形狀的數(shù)據(jù),只能代表今天的地球,以前和以后地球都有可能會是另外的形狀。其實,嚴格地說,地球什么也不像,就像它自己?!鞍⒉_17”號宇宙飛船在飛向月球的途中拍攝了地球,準確地反映出地球的形狀。由于地球不規(guī)則部分對于整個地球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所以從空中看地球仍然是一個圓球形。
小沃爾特·H.安德魯斯1920年出生于美國依阿華州德梅因市,是1969年5月成立的不明飛行物共同組織的領導人之一,曾親眼目擊過UFO現(xiàn)象。在他擔任不明飛行物共同組織國際部主任后,翻閱了數(shù)千份案例,從而得出結論:不明飛行物是真實存在的,它們可能構成了當代科學不能解釋的物理現(xiàn)象和心理現(xiàn)象。他還認為UFO并非在1947年才出現(xiàn)在地球上,而是已經(jīng)圍繞地球幾千年了。
斯坦頓·T.弗里曼核物理學家,曾在美國航空航天局擔任核動力工程師。他主張以核動力遠征宇宙,批評美國政府刻意隱瞞UFO機密。他還是《UFO是真的》的一片的制作人之一,被譽為飛碟物理學家。他認為有足夠的證據(jù)表明,我們居住的地球經(jīng)常被巧妙控制著的天外飛行器光顧,而一些飛碟就是來自地球之外的宇宙飛船。
溫德爾·C.史蒂文斯先生美國空軍退休中校,世界著名飛碟研究者,在美國空軍技術情報所工作,曾親眼目擊過UFO現(xiàn)象。他出版了兩部關于飛碟的書籍和一本觀察飛碟現(xiàn)象的畫冊,被公認為世界上收集飛碟照片最多的人。同時,他還積累了專門探討飛碟問題的千余種書籍及數(shù)百種世界各國出版的飛碟研究雜志。他認為飛碟很久以前——幾百年前,甚至幾千年前,也可能在史前——就在我們這里了,但是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它們不久會同我們的社會公開接觸,也沒有任何征兆預示它們會突然改變計劃。
讓-克洛德·布雷法國國家電視一臺副總編兼法國國內(nèi)廣播電臺副總編,法國飛碟問題專家。他出版了《飛碟新熱潮》(1975)、《來自飛碟的新挑戰(zhàn)》(1976)、《面對外星人的科學》(1977)、《飛碟:軍隊的話》(1979)等暢銷書,其中于1985年出版的《不明飛行物:新的課題》被譽為“飛碟手冊”。他對飛碟有三種看法:在將近10%的飛碟案件中,總有一起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是真實的;這種現(xiàn)象是非地球人智能的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