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慧琳
活得健康長壽,這是我們每個人向往的目標,因為隨著平均壽命的延長,我們可以更多地體驗人生的快樂,可以見得更多,識得更廣,可以為人類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
但在長壽問題上,也有不少人存在認識誤區(qū)。一是認為長壽僅與吃好、穿好關系密切,認為應該趁年輕時多享口福,打好身體基礎,而對重視自我保健注意不夠,結(jié)果為身體埋下諸多隱患。二是只講究長壽的數(shù)量,忽視其質(zhì)量,認為只要活得長就是勝利,多活一年就可“多賺一年退休金”,所謂“好死不如歹活”,就是他們的代表觀念。三是認為長壽必定伴隨疾病和衰弱,老年人注定需要社會的扶持,子女的贍養(yǎng),所謂健康的長壽,只能是空話,更不可奢談為社會作貢獻之類。
實際上,在今天實現(xiàn)健康的長壽并非天方夜譚??v觀西方發(fā)達國家,耄耋之年的老年人比比皆是,他們或獨自駕車跨州遠足,或全心全意投入社區(qū)服務樂此不疲,或重新披掛上陣潛心于學術研究、藝術創(chuàng)作。他們的臉上掛滿笑靨,軀體充滿活力,精神昂揚而振奮,絲毫看不出一點倦態(tài)和憂傷。
而在中國,大多數(shù)老年人已經(jīng)習慣于與社會疏遠、隔離的生活,有的干脆閉門不出,陷入家務勞動不能自拔。更有不少老年人退休后便認為自己是廢物一個,是社會的累贅,心理上首先輸了一著,顯得畏首畏尾,老態(tài)龍鐘。精神萎頓。由于在中青年時代缺乏自我保健意識,由于平時忽視堅持正確生活方式。未能及時糾正不良習慣,有不少人跨入老年后便與糖尿病、腦中風、冠心病為伍,甚至躺在床上茍延殘喘,備受折磨。所謂“久病床前無孝子”,長期的病痛折磨不僅使病者自己難受至極,也連帶讓家屬子女陷入痛苦之中,耗去不少精力和時間。特別是像老年癡呆癥、晚期惡性腫瘤、腦中風偏癱、糖尿病足壞疽等疾病,給患者造成的痛苦簡直是無以復加,此時活著與受刑又有何區(qū)別?!
所以,只有健康的長壽才算得上幸福,才真正有價值,如果多種疾病纏身,就會使活著的快樂大打折扣。要想實現(xiàn)健康的長壽,首先應從青少年起重視自我保健,堅持科學生活方式,要從衣食住行等生活細節(jié)著手做好防病工作。切勿以為抽點煙,喝點酒是小事,無傷大雅。更不要以為中年時精神體力尚可而隨意克扣睡眠,透支體能。第二,老年人在尚未退休前就應在心理、生理上作好相應準備,要善于排遣心中的失落感,找尋新樂趣、結(jié)交新朋友、培養(yǎng)新愛好,爭取活得充實而快樂,這對保持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和維持內(nèi)環(huán)境平衡大有裨益。第三是要與兒孫親友和諧相處。努力享受含飴弄孫之樂,切勿斤斤計較,為一點雞毛蒜皮小事而悶悶不樂,耿耿于懷。在某種意義上,老年人“聾一點”、“迂腐一點”是很有必要的。第四要建立自己的新生活?;蛉ス珗@鍛煉。或邀上老友遠足,或結(jié)伴垂釣打球,一句話,應無拘無束盡情體驗生活的樂趣。當然,老年人如果能為社會貢獻余熱,著書立說,多作善事,那更會生活得有價值,有意義,更能得到他人的敬重,自己也會活得更充實,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