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編譯
在上次全球氣候變暖期間,地球上曾發(fā)生了許多美好的事情。
氣候極端化會引發(fā)氣象的混亂——殺死成億人的颶風。罕見持久創(chuàng)記錄的熱浪。以及導致非洲和印度次大陸大規(guī)模饑荒的旱災等都會出現(xiàn)。
——喬治·米切爾《燃燒中的地球》(1991)
我們都讀過關于全球氣候變暖的駭人故事。雖然有些科學家堅持認為這種驚慌是有理由的,但是,證據(jù)表明卻并非如此。全球變暖可能即將來臨,但即便如此,其極端化也無必然性。實際上全球氣候變暖可能是對環(huán)境的一次恩賜。
當米切爾議員介紹他的世界末日計劃時,不完善的計算機氣候模式預測未來的氣溫比現(xiàn)在要增加2~3倍,而今天的研究者說在下個世紀全球可能變暖約1.67℃。
這聽起來似乎很高,其實不然。在不太遙遠的過去,全球就曾經增溫那么多,而且當時的人們并未覺得有什么不好。據(jù)俄勒岡科學藥物學院記載,在公元900~1300年間,全球變暖了約1.67℃。學者們把那段時間稱為中世紀氣候最佳時期,是人類歷史上最受歡迎的時期之一。
許多科學家都相信,在那段時間,由于冬天變得溫和,植物生長期變長,農作物產量大增,主要農業(yè)區(qū)幾乎沒有遭遇到水災旱災(降水更多,但蒸發(fā)也更快)。很多地方的人口死亡率降低了。這一部分是由于饑餓人數(shù)的減少,另一部分是由于人們不用擠在容易傳染肺結核和其他傳染性疾病的潮濕不透氣的茅屋里了。
大自然的繁榮也激勵了人們在建筑業(yè)、藝術和實用發(fā)明等領域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在歐洲,工匠們建造了高聳入云的大教堂,即使在今天,旅游者仍然為其美麗的外表和優(yōu)質的工程所傾倒。在東南亞,柬埔寨人在吳哥建起了巨大的寺廟群,緬甸人在首都蒲甘(仰光)筑成了成千上萬個佛塔。新的煉鐵技術使人們能生產出更好的工具,風車磨坊和紡車也進入了日常生活。
貿易的繁榮部分歸因于海上風暴的減少。在公元950年前后,北歐海盜發(fā)現(xiàn)了格陵蘭(意譯為“綠色的土地”),那里氣候非常暖和,當時的殖民者只需在如今的凍原上牧牛就足以維持生計。
在斯堪的那維亞半島、俄羅斯、日本,農作物的種植帶繼續(xù)北移。英格蘭也暖和得足以發(fā)展釀酒業(yè)。
對于當時北美的情況我們知之甚少,但我們的確知道,大草原、密西西比峽谷的上游以及美國西南部的降水明顯比現(xiàn)在多,阿納薩奇人種植了大量的灌溉作物。但當中世紀最佳氣候結束并且降水減少時,阿納薩奇文明也就從此消失了。在北非,有證據(jù)表明撒哈拉沙漠的面積隨降水的增多而減少。
當然,全球氣候變暖也帶來了某些不利因素。比如,亞洲的大草原和加利福尼亞的部分地區(qū)曾遭受過干旱。但總的說來,中世紀時全球氣候變暖后的經歷應該讓我們很放心。
許多科學家說,最新的證據(jù)可以支持這種樂觀態(tài)度。人們預計未來的全球氣候變暖不會增加白晝和夏季的溫度,而只是減輕夜晚的低溫和冬季的寒冷。因此,它不會給植物、樹木或人類增加壓力。
礦物燃料的燃燒會導致二氧化碳的增多,這是意料之中的,但這種增多可能會再現(xiàn)“植物天堂”,因為二氧化碳猶如植物的肥料。在29個國家進行的1000多次農作物實驗表明:全球二氧化碳的倍增將會使農作物的產量提高50%。而且隨著二氧化碳的增多,全球的森林應該更加茂盛,從而養(yǎng)育更多的野生動物。
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人大肆宣揚,全球氣候變暖會導致兩極冰蓋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紐約市、孟加拉國等地將被淹沒,估計人類將遭受幾萬億美元的損失。有的科學家說,這種駭人聽聞的預報是不真實的。實際上,在常年干冷的兩極地區(qū),適當?shù)脑鰷貙⒁馕吨鴺O地冰的增加,而不是減少。這聽起來似乎自相矛盾,仔細分析一下也不無道理。如果氣溫增高幾度,那么空氣中的濕度也將增高,從而降雪增多,極地冰也就增多。
對全球氣候變暖進行危言惑眾的人還聲稱,全球氣候變暖會產生更多災害性的天氣。這也是不可能的。弗吉尼亞大學環(huán)境科學系客座教授弗雷德·辛格說,由于赤道和兩極的溫度梯度變小,惡劣天氣出現(xiàn)的情況會減少。
換句話說,北極和赤道之間的溫差越小,氣候就越溫和。如果出現(xiàn)氣候變暖,那也主要是在兩極附近,赤道附近幾乎不增溫。因此,產生大風暴的溫差就很少出現(xiàn)。歷史和氣候學家告訴我們不要害怕,害怕的應是造謠者自己。21世紀的全球氣候變暖應該是適中的。它將把人類和野生動物重新帶回到他們曾經享受過的最美好最多產的環(huán)境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