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常英
“紀念辛亥革命90周年青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于2001年10月11日至14日在長沙舉行。出席這次會議的代表來自全國各地及日本、韓國,共一百一十多人,提交會議75篇論文,就以下問題進行了討論。
清末新政與辛亥革命 吳寶曉認為清末新政的起因是多方面的,對于西太后及一些清廷中樞大臣來說,實行新政含有較強的迎合列強的目的,而地方督撫的目的則主要是救亡圖存。清廷和地方對于新政態(tài)度的區(qū)別,是形成清末新政初期清廷行動往往落后于地方行動的重要原因。趙曉華指出清末法制改革作為新政的一個部分,到辛亥革命之時已經(jīng)進行了將近十年,從一定意義上看,清末法制改革對辛亥革命爆發(fā)起了推動作用。李細珠認為清末預備立憲從官制改革入手,有明顯的中央集權的目的,張之洞等地方大臣持反對態(tài)度,反映了朝廷與地方的緊張關系,這直接制約了改革的進程甚至清王朝的前途與命運。李傳斌認為清季官吏制度的變革促進了中國官吏制度的早期現(xiàn)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近代國人的政治觀念、價值取向。一批新式人才進入政府系統(tǒng),對20世紀初中國的政治與社會發(fā)展影響很大。
辛亥革命與會黨關系 歐陽恩良認為辛亥革命時期,會黨有了某些新思想的萌芽,但大多是以“雇傭軍”身份參加戰(zhàn)斗的,貪利思想及消極作用不可低估。會黨與革命黨有本質區(qū)別,兩者是相互利用的關系,但革命黨才是先進生產(chǎn)力的代表。鄭永華認為會黨之所以成為革命派聯(lián)絡的對象,主要因雙方反滿思想接近,革命派爭需尋求可利用的同盟軍,而會黨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與之隱若相符。梁嚴冰肯定了會黨、新軍在陜西辛亥革命中的積極作用,也分析了其消極作用,同時指出由于革命派的軟弱,以致革命最終失敗。日本學者藤谷浩悅利用英國和日本外交檔案中所藏揭帖資料,在考察研究1910年長沙搶米風潮與會黨關系的同時,分析了“末劫論”的流行和革命的關系。
關于辛亥革命時期的經(jīng)濟 對資產(chǎn)階級的研究是深入研究辛亥革命的一個重要方面。陳曦考察了湖南資產(chǎn)階級與辛亥革命的關系,指出資產(chǎn)階級的不同階層都從各自的立場出發(fā),共同為革命作了重大貢獻。何智能通過《湘路新志》對湖南保路運動的報道對湖南保路運動進行史實重建,并與四川保路運動進行了比較研究。黃天弘通過對河南紳商反對英國福公司“就地售煤”和“增開鐵礦”的斗爭,分析了河南紳商對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作用。付海晏從經(jīng)濟史、社會史、法制史角度,對蘇州商會附設的商事公斷處進行了介紹和分析,以揭示蘇州社會的變遷。張學強就孫中山的經(jīng)濟發(fā)展構想從總體目標、政治前提、必要條件、制度模式、發(fā)展道路等方面進行了概括,認為它與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理論基本一致,與世界經(jīng)濟發(fā)展潮流相符合。朱從兵從民國元年民生主義思想發(fā)展的外部條件及孫中山的有關論述出發(fā),探討孫中山有關鐵路建設與民生主義關系的思想,認為鐵路建設思想是了解孫中山民生主義思想的鑰匙。孫曉飛分析了武昌起義至清帝遜位期間列強的對華經(jīng)濟政策及對中國政局的控制。
辛亥革命時期的思想和文化 孔教運動是辛亥革命后產(chǎn)生重要影響的思想文化運動。邱巍和張艷國兩位學者從不同側面進行了研究,邱巍對該運動進行部分史實重建,對運動產(chǎn)生的背景等進行分析,力圖將其放在辛亥革命后的歷史環(huán)境和近代歷史發(fā)展中來認識和理解這場運動的歷史含量。張艷國則從文化與社會心理的角度分析滿清皇室貴族復辟與尊孔的關系,以透視民國初年一部分代表性極強的社會角色的正統(tǒng)心態(tài)。葉瑞昕注意到辛亥革命時期的輸入西方近代文明思潮,并從清末思想發(fā)展的內在理絡上去探討這一思潮的緣起、內涵及影響。趙子涓注意到辛亥革命對舊方志到新方志的推進,辛亥革命民國方志在中國方志史上擁有的承前啟后、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黃小用考察并肯定了清政府20世紀初年對海外華人教育所采取的種種措施和成果。賈國靜對辛亥革命時期教育的二元結構———私塾、學堂新舊并存情況進行分析,認為兩者有沖突有競爭,有互補有傳承,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的特點,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時期的社會環(huán)境。
關于辛亥革命時期的報刊 稂艷玲指出《清議報》以大量篇幅揭露封建專制對人們的束縛,宣傳民權,有很大的啟蒙意義。谷正艷以《中國新女界雜志》為研究中心,指出報刊對宣傳促進婦女解放的進步作用。唐森樹認為20世紀初年許多報刊雜志大力宣傳實業(yè)振興思想,使實業(yè)振興成為當時的社會思潮,這一思潮的擴展對啟發(fā)民意,促進重商政策出臺及民族資產(chǎn)階級的成長壯大,具有巨大深遠的影響。趙建國以《申報》對二次革命的報道為透視點,從這份在相當程度上反映資產(chǎn)階級利益與愿望的報紙對革命報道傾向的演變過程,分析了近代中國資產(chǎn)階級在辛亥革命時期與革命派關系的多重變化狀況。
對辛亥革命的反思 李永春對民初社會人們的普遍認識進行了考察:充分肯定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革命方法上“制造社會意識”不成功,政治革命上除“舊”布“新”不徹底。革命失敗原因是民眾不關心、政黨不健全、官僚不革命,革命黨人斗爭精神不徹底。劉利民將戴季陶對辛亥革命的反思作了專題研究,認為辛亥革命的原因是外力入侵、起義失敗及鐵路風潮等多個原因促成。革命結局是形式上成功,實質上失敗,這種失敗也是由國民素質、革命黨自身狀況及民初政體等多種因素造成的。
辛亥革命時期相關人物研究 與會學者較多注意人物研究。李英銓認為史學界長期忽略了幕僚精英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在革命派事實上沒能居于政治中心,無法發(fā)揮重要作用的時候,正是作為愛國者的幕僚精英的策劃和活動,使共和體制得以在中國建立。余華林研究了辛亥及五四時期知識分子的由積極到消極的前后心態(tài)變化。董恩強研究了辛亥時期《東方雜志》主編、近代百科全書式學者杜亞泉的政治思想。吳仰湘撰文從“修明黨德”和“砥礪民德”兩個方面對孫中山的德治思想作具體發(fā)掘。沈潛對辛亥革命時期頗具聲譽的佛界奇士黃仰湘在革命前后的活動及思想進行了評述。李日對章士釗“《蘇報》案”前后的民主革命宣傳活動進行了考察。鄒小站則對章士釗的強有力的政府論作重點分析,指出章士釗作為一個自由主義者,他在政治的民主化與政府的效率之間所作的設計,在政治理想與中國的政治現(xiàn)實之間的抉擇,在近代中國頗有代表性。
從選送文章的基本情況來看,論題比較分散,涉及人物較多(約占30%),總體上較好地體現(xiàn)了前人較少涉入的研究領域,也有新視角、新內容,此處限于篇幅不再詳細羅列。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會議較好地體現(xiàn)了青年學者的特點,小組會討論氣氛活躍,內容豐富,在討論具體問題時也涉及到一些學術界帶有共性的話題,反映出青年學者對史學研究前途的憂患意識和使命意識。
歷史研究方法 在歷史研究中如何處理和充分考慮歷史事實的復雜性,談論比較多的問題是如何對待歷史文本的問題,認為應處理好以下三個關系:一是歷史文本與歷史實際的關系。歷史文本是我們研究歷史的最直接依據(jù),但歷史文本不一定都能真實地反映歷史實際,需要加強對文本的實證研究。對文本內容的研究必不可少,但跳出文本注意思想與社會的關系,更能看清歷史實際。二是歷史文本的話語頻率與歷史實際的關系。在歷史文本中頻頻出現(xiàn)的話語應該反映一個時代的話語主題,也有可能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歷史實際。但任何問題都不能絕對化,頻頻出現(xiàn)在歷史文本中的話語有時也會與歷史實際相距甚遠。三是歷史文本的原本與歷史實際的關系。只有弄清楚了文本話語的流傳演變,才可能對歷史實際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否則就會發(fā)生對文本的誤讀,研究就會走入歧途。
辛亥革命史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在這一領域中,視野的擴展,內容的深入,資料的發(fā)掘,觀點的創(chuàng)新等方面,還大有文章可作。這次青年研討會的成功召開,說明歷史學是充滿活力的學科,青年學者的新觀點、新視角、新成果,不僅體現(xiàn)了青年人的朝氣蓬勃、積極向上、勇于創(chuàng)新的特點,而且像著名史學家李文海先生指出的那樣,他們是“新世紀史學發(fā)展的希望”。
(作者單位:史學月刊編輯部)責任編輯:蔡世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