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龐金生
1984年8月,在無錫發(fā)掘了一座明代華師伊夫婦合葬墓,出土了一批極有價值的明代工藝品。其中有紫砂器名匠時大彬的“大彬”款壺一件,有著名的歸復(fù)初制的錫茶壺(俗稱“歸壺”)一件,有一批明代青花瓷器和四枚印章,還有兩件鎏金銅手爐。發(fā)掘報告對前幾種介紹較詳,惟獨忽略了那兩件鎏金手爐。元伊世珍引文曰:“馮小憐有足爐曰辟邪,手爐曰鳧藻,冬天頃刻不離,皆以其飾得名?!保ㄒ姟掇o源》1205頁)寒冷季節(jié),古人用來取暖的工具之一就是手爐。它結(jié)構(gòu)簡潔,使用方便。明代手爐一般為銅制,呈扁圓球形,上有蓋,有鏤花氣孔;下為爐身,內(nèi)放炭火。器外鎏金或施漆,做工十分考究。即以這兩件發(fā)掘品來說,一件蓋部鏤成如意紋和“擅”字紋;一件鏤成六瓣花紋和圓孔。于寒氣襲人的隆冬,雙手合抱手爐,置于胸前,陣陣暖氣穿過爐孔,裊裊而升,溫馨香馥沁滿心田,此所以取暖而驅(qū)寒也。1990年初,我在巴黎一古玩沙龍里收集到一件傳世的明代同期同形沐漆銅手爐。通高8厘米,蓋徑10厘米,腹徑13厘米,底徑10厘米。從爐底磨痕看,銅質(zhì)很好,色澤金黃。爐面精拋光,施深褐漆,凸肩,腹斜收至平底,器底為一圈較寬凸弦紋。最具特色的是蓋部的透孔鍛鏤工藝。這是一幅圓形鏤雕山水畫。使用了鏤空和浮雕、線刻手法。
構(gòu)圖分近、中、遠(yuǎn),還使用了國畫中的飛白法,表現(xiàn)天、水景色,極富空間感。近景是山石崖岸,石上雙樹,岸邊泊船懸櫓,圍欄小橋通向?qū)Π端?,中景為群山,飛瀑落崖,傾入水中,激起浪花。山角樹木叢叢,村舍隱現(xiàn)其間。遠(yuǎn)景清淡,閑云罩遠(yuǎn)山,絕崖凌空。畫氣靜謐,似聞淙淙泉聲,筆墨清幽,猶臨空山新雨。明人畫風(fēng),元人畫意,高手鏤雕,無絲毫匠氣,更兼畫品玲瓏剔透,手法細(xì)膩,纖毫必備,誠乃繪畫大師的手筆,鏤刻專家的技藝。到了清代,這種手爐工藝一直延續(xù)著。為了方便提攜,在爐上加了提梁。爐身的形狀有圓形或長圓形。為了保持爐溫,一般在器身表面裝飾,如金銀鑲嵌之類,爐身裝飾較為繁復(fù);而在器蓋上鏤空,則是為了通氣,手法多為“平透”,少有浮雕作品問世。手爐除了用作焐手取暖之外,有時也用作香熏。小說《兒女英雄傳》37回說:“丫頭們又拿了個手爐,燒了塊炭,抓了一把詛吧香燒著?!庇脕硌葑?,去惡味。清代,手爐也是皇室常備之物,除宮內(nèi)使用外,也作為“恩寵”之物賞賜臣下。據(jù)《皇太后六旬慶典》檔案載,慈禧60大慶時,準(zhǔn)備了大批贈品,其中竟有“銅手爐一千五百個”。小說《紅樓夢》第8回提到手爐:“可巧黛玉的丫環(huán)雪雁走來給黛玉送小手爐兒……黛玉接了,抱在懷中。”在電視連續(xù)劇中,賈母和鳳姐手握畫琺瑯手提式的大手爐,也都成了各自身份的象征。
時代就像一只巨手,它創(chuàng)造出一件件新的東西,也無情地擯棄那些舊東西,使它們只能保留在檔案或某一代人的記憶中,成為永久的歷史。
遙想20世紀(jì)40年代的孩提時代,那時的冬天比現(xiàn)在的冬天似乎冷得多,但手爐已不再時興。有錢的闊太太俏小姐們,嚴(yán)冬穿皮褸,雙手插進(jìn)珍貴的狐皮、貂皮“手籠”里(俗謂“手揣子”)。平民百姓則使用棉絮手籠。我們小學(xué)同班有個女孩的手籠是翻毛狼皮的,成了孩子中的“貴族”。男孩子則幾乎人手一只綠色的焐手盒,形似現(xiàn)在的眼鏡盒,一邊有簧,一邊有扣,可以對半打開。外面包著用鋸末加膠鑄成的殼,保溫而不燙手,里面是鐵殼,內(nèi)置一個小鐵格子,可以放一支或兩支小炭棒。其實,這種小東西,對孩子們來說,取暖是次要的,好玩是真的。那時的物質(zhì)生活貧乏,一件稀罕之物,價格又不甚貴,很快就成了風(fēng)氣。
今天想來,真是匪夷所思,說給孩子們聽,也幾成天書。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手爐及手籠之類的日用品,早已不見了蹤影。也許不久的將來,再提這些東西,人們就會更加陌生幾乎就要淡忘了,寫點文字,記下這些小物件,也算留個紀(jì)念吧。 責(zé)編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