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章玲 劉心蓮等
周章玲劉心蓮黃國峰田嘉禾徐白萱姚樹林
(解放軍總醫(yī)院,北京100853)
摘要將高锝酸鈉洗脫液注入慢性膽囊炎患者膽經的懸鐘穴內,觀察到針刺前核素遷移軌跡與古典經絡吻合率為78.3%,針刺后上升為85.0%;針刺前20例中有9例出現(xiàn)"軌跡變異",針刺后有7例得到改善;計算機數(shù)據(jù)表明針刺后核素示蹤軌跡的潛伏期較針前明顯縮短,局部清除率提高,通過時間縮短,遷移速度加快。針刺前后有顯著或非常顯著的差異。
主題詞膽囊炎/針灸療法膽經/放射性核素成像
運用核素示蹤法探討經絡的有關內容,是近年國內經絡研究較為先進的方法之一。但過去的研究對健康者的十二經脈循行路線的主要特征等生理基礎方面做的較多,而有關針刺對經絡病理狀態(tài)下作用的探討尚未見報道。本研究將放射性核素高锝酸鈉(99mTcO4)注入慢性膽囊炎患者足少陽膽經的懸鐘穴內,觀察針刺前后核素示蹤軌跡的變化,從而探討其遷移特征及經絡病理狀態(tài)下針刺對其作用的表現(xiàn)。
1對象與方法
1.1觀察對象
共20例,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齡24~70歲;病程2月~14年。所有病例均依據(jù)《實用內科學》[1]慢性膽囊炎的診斷標準而確診,無其他并發(fā)癥的門診或住院病人。
1.2觀察方法
(1)示蹤劑:取無菌、無熱源、新鮮的高锝酸鈉洗脫液,稀釋至放射性劑量為5~10 mci/ml。示蹤劑在體內轉歸接近生理鹽類,化學、物理性質優(yōu)良,對受試者無毒無害,顯像效果理想。
(2)實驗儀器:采用東芝90B睸PECT機,視野為35 cm×50 cm,配備微型計算機程序控制。采集時要求其探頭盡可能貼近受試部位,并最大限度地包容注射穴位的向心肢體;注射試劑后立即動態(tài)采集,每5 s拍片一幀,共64幀照片,計5分20秒。
(3)針前觀察:患者取左側臥位,右下肢暴露并伸直,膝及腳下墊高,使臀、膝、踝三者處同一平面,以使陽陵泉穴垂直于探頭面。按全國高校統(tǒng)編教材《腧穴學》[2]的取穴標準,先于右側外丘、陽陵泉、中瀆三穴上點置放射性99mTcO4源;繼在右側懸鐘穴皮下注入┆99mTcO4 0.1 ml后,即開始觀察核素示蹤軌跡的變化。觀察時令患者靜止不動,直至所定程序結束。
(4)針刺觀察:在針前觀察結束28 h后方可進行針刺觀察。針刺前仍先在外丘等三處點置99mTcO4源,隨后給予針刺處理,穴取丘墟、俠溪,均為右側,常規(guī)消毒,針刺得氣后接通WQ6F型電針儀,以病人感覺針刺部位跳動為度,5 min后在右側懸鐘穴注射0.1 ml示蹤劑,并觀察遷移軌跡。
(5)遷移參數(shù)分析:以腧穴上事先點置的99mTcO4源為準,對軌跡遷移的形態(tài)進行比較,并利用計算機技術在注射點和遷移軌跡不同部位設定感興趣區(qū),根據(jù)不同區(qū)域放射性活性變化的時間差以及區(qū)域之間的空間距離,計算出遷移潛伏期、局部清除百分率、平均清除時間、遷移速度等參數(shù)。實驗數(shù)據(jù)用中位數(shù)和四分位點(MED,Q1~Q3)表示,采用非參數(shù)符號秩和檢驗和卡方檢驗,用SAS軟件實現(xiàn)。
2實驗結果
慢性膽囊炎患者針刺前后膽經的核素示蹤軌跡均呈向心性走行,基本沿著古典的足少陽膽經的循行路線行走,遷移線與設定放置的99mTcO4源相重合者為吻合,試驗結果為:遷移軌跡與標識的60個古典經穴相吻合47點,吻合率占78.3%,針刺腧穴后有51點吻合,其吻合率升至85.0%,針刺前后有顯著性差異(P<0.05)。
慢性膽囊炎患者膽經的核素示蹤軌跡多呈一條直線上行,但也有一少部分在走行過程中出現(xiàn)分叉、或偏離經脈循行路線、或循行不滿視野的,相對于古典膽經循行線來說,稱之為"變異"。20例病人中有9例軌跡遷移出現(xiàn)變異,9例中分叉者5例,偏離者1例,未走完全程者3例。針刺后有7例患者的"變異"得到改善,針刺前后有非常顯著性變化(P<0.01)。
通過計算機技術對采集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后得出:針刺前慢性膽囊炎患者膽經核素示蹤軌跡的潛伏期、清除率、通過時間以及遷移速度的平均值分別為52.8 s、11.7%、38.5 min和9.38 cm/min;針刺丘墟和俠溪二穴后,核素示蹤軌跡的潛伏期較針前明顯縮短,局部清除率提高,通過時間縮短,遷移速度加快,針刺前后有顯著或非常顯著性的差異(見表1)。
3討論
在經絡穴位處注射99mTcO4,通過體外顯像技術,可以完整、動態(tài)地觀察檢測注入體內示蹤劑的進入、運轉、分布、存留、排出等一系列生物活動過程。其信息受全身機能狀態(tài)的調節(jié)和控制,一旦生命結束,體內生物活動終止,經絡運行氣血通道的屬性也就消失,核素顯像就無法進行。這與祖國醫(yī)學對人體生理特性的認識是一致的,"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血無氣不行",所以核素顯像與經絡的氣血運行,都依靠并反映著活體的機能。核素顯像是客觀地顯示出圖像,而這種圖像的基礎是體內的生物過程,不需要任何主觀、人工的描述和加工,具有很高的客觀性和可重復性。在運用電子計算機技術后這一方法就更具有科學性[3]。
從針刺前核素示蹤軌跡的顯像結果看,它具有以下特點:(1)循行部位基本沿經而行,但循行方向與經典描述不同。慢性膽囊炎患者的示蹤軌跡由注射點外踝處的懸鐘穴起,沿著下肢外側的足少陽膽經循行線上行,與事先標識的經典腧穴吻合率為78.3%,20例均未出現(xiàn)離心方向行走者,這與足三陽經脈由頭走足的特點不符,且《靈樞·經脈》也指出:"足少陽之脈,……以下循髀陽,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顯然,示蹤軌跡的循行部位與經典論述相符,但循行方向相反。(2)軌跡形態(tài)呈線狀遷移,在軌跡周邊雖有一定數(shù)量示蹤劑的彌散,但主線十分清晰(圖1)。另外,示蹤軌跡的異常多表現(xiàn)為分叉或緩滯不前,但其分叉多在膝下即自行終止,故在示蹤軌跡圖像上的分叉表現(xiàn)得較短小(圖2),針刺可使之改變(圖3)。(3)遷移速度平均為9.38±4.1 cm/min(針刺后為15.8±7.3 cm/min),這一遷移速度明顯不同于電刺激引起的經絡感傳速度27.5~48.0 cm/s,也不同于脈搏波傳導速度5 m/s和主動脈內血流速度25 cm/s,而是一種與神經、血液循環(huán)和淋巴循環(huán)不同的放射性循經遷移通道。
核素注射穴位后,在熒光屏上立即可以見到注射點的圓形光斑,直到圓形光斑中出現(xiàn)遷移線之前的一段時間稱為潛伏期。正如遷移軌跡只在活體中出現(xiàn)一樣,潛伏期的長短與推動示蹤劑遷移的動力以及其阻力的大小有關。本組病例針前的潛伏期為52.8 s,針后明顯縮短到36 s,這說明針刺腧穴對核素遷移軌跡有促進推動作用,而這種作用從根本上講仍表現(xiàn)為一種調整作用,因為無論是無力推動示蹤劑遷移的"虛"還是阻止其遷移的"實",針刺均可使其改善。
核素注入腧穴后,機體即開始將其向外轉送,使得原注射點的核素量不斷減少,其注射時的放射性強度與動態(tài)采取64幀后注射點的放射性強度減少的百分比即局部清除率。針刺前〖LL〗〖PSAYT1,+163mm。71mm,BP〗清除率為11.7%,針后提高到16.8%,提示針刺可以促進核素示蹤劑的運行和轉送。示蹤劑在體內的平均通過時間與清除率相關,因此針刺后通過時間也顯著加快。這一結果不但較好地客觀顯示了針刺的效應,而且反過來證明了示蹤劑所顯示的遷移軌跡就是古典經絡循行。針刺前示蹤軌跡與古典經穴不吻合,或分叉、或行走緩滯等現(xiàn)象在針刺丘墟和俠溪后均出現(xiàn)明顯變化,吻合率由針前的78.3%升至85.0%,軌跡分叉的合二為一,行走緩滯未滿視野者走完全程,整個示蹤軌跡異?,F(xiàn)象由針前的45.0%降至10.0%。這證明針刺腧穴可加速核素遷移過程,這應該看作是針刺的通暢經絡、行氣活血的作用。這一現(xiàn)象還說明,示蹤劑所顯示的線狀軌跡是足少陽膽經的本質所在,否則,它就不會沿著足少陽膽經行走,它就不能對針刺膽經的腧穴起反應,其變化規(guī)律也不能用經絡理論來解釋。至于遷移軌跡的向心運行與《靈樞·經脈》所述不同,有待進一步研究。
4小結
《靈樞·根結》"用針之要,在于知調陰與陽"?!鹅`樞·刺節(jié)真邪》"用針之類,在于調氣"。這些綱領性的語言早已在臨床中得到證實,但用科學的、客觀的方法來證實其作用,做得還不夠。本實驗通過針刺慢性膽囊炎患者的丘墟、俠溪二穴觀察針刺對足少陽膽經的遷移軌跡的影響,不僅客觀地顯示了示蹤軌跡沿經而行的遷移特點,而且也證實針刺可使其潛伏期縮短,清除率提高,通過時間加快,這一結果客觀地顯示了針刺的效應,對經絡研究及針刺臨床均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5參考文獻
1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
2楊甲三,曹一鳴.腧穴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4
3孟競璧,田嘉禾.十四經脈顯像探秘.中國科技出版社,1998
(收稿日期:19990916,成平發(f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