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紹安
近年來,人們對心理保健日趨重視,然而許多人卻苦于心理保健不知從何做起。那么,心理保健怎樣才能抓住重點,或說有哪些基礎工作呢?
先了解自己的心理弱點與特點。心理弱點就是心理防線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最容易在這里出問題,所以要慎重保護。比如,一個心地狹小、好鉆牛角尖的人,一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苦思冥想,自尋苦惱,進行自我折磨,損害身心健康。這樣的人如能認識到自己氣度小的危害并努力克服,也就是保護了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弱點,人們在心理上都有自己的特點。心理保健必須密切結合自己的心理實際,了解、認識這些特點并在自我保健中加以運用,揚長避短。
比如,一個性格內向、文靜的青年,在選擇伴侶時,不妨找一個活潑大方、熱情奔放的青年,這樣可以在心理上"互補",促進夫妻關系協(xié)調發(fā)展,對雙方的身心健康都有益。了解自己工作緊張度和任務輕重。研究結果證實,長期從事高度緊張工作的人,比一般人容易出現(xiàn)心理障礙甚至引起心理疾患。如企業(yè)家、采購員、推銷員、演員、運動員、司機、醫(yī)生,尤其是外科、婦產科和急診室的醫(yī)生,以及其他工作任務繁重、緊迫的人員。他們的生活節(jié)奏快、緊張度高、腦力負擔重,應該比一般人更重視心理保健,這些人必須想方設法放松自己,學會忙中偷閑巧休息,使業(yè)余生活富有情趣,從而保護自己的心理健康。
細心觀察一下自己周圍的人們,就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情況:同樣的劣性刺激在不同人身上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對此,美國心理學家艾里斯提出了一個十分重要的心理衛(wèi)生原則,叫"心理衛(wèi)生ABC",其含意是:A:代表引發(fā)事件;B:代表個人的信念系統(tǒng),即一個人對所發(fā)生事件的認識和態(tài)度,即反應的方式與程度;C:代表情緒反應的結果。直接引起情緒反應C的,不是事件本身A,而是人對事件的認識和態(tài)度B。按照這個心理衛(wèi)生原則,欲調整人的情緒,必須首先調整人的認識,客觀、全面地認識和分析問題,也就是必須不斷強化自己的個人信念系統(tǒng),這才是心理保障的根本。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周圍所發(fā)生的事件都能看得準、想得開、認識正確,并采取適當的態(tài)度,那么,他就會對種種刺激(包括劣性刺激)做出適宜的情緒反應,而不會損害自己的身心。提高和強化個人的信念系統(tǒng)必須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它主要包括:
1.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磨煉意志、陶冶情感,培養(yǎng)良好的個性,提高心理素質,這是加強個人信念系統(tǒng)的心理基礎。
2.努力學習,不斷用知識充實自己,武裝自己,開闊眼界,這是提高認識水平的關鍵。
3.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不斷克服自我意識,培養(yǎng)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一個人如果能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多想他人,少想自己,煩惱就會減少,快樂就會常駐身邊,心理衛(wèi)生自然會得到保障。(本欄目責任編輯:周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