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棟華
骨折的治療方法,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用各種手法將斷骨對合,再在皮膚外面用石膏或夾板固定、保護,使骨折愈合。在這里,石豪、夾板是外固定器材。如果無法采用這種方法,或者用了效果不好,便采用第二種方法——手術治療:由醫(yī)生切開皮肉,在直視下將斷骨準確對位,再選用接骨鋼板、螺釘、鋼針等接骨器材固定。這些接骨器材即為內固定器材。
骨折完全愈合后,內固定器材便失去作用。這時,內固定器材是一直留在體內,還是取出來好呢?
制造內固定器材的金屬,都經過反復測試選擇,對人體安全無毒,相容性良好。但它們畢竟與機體有生命的組織根本不同,終究是一種異物,長期留在體內,可能引起多種不良反應。
一是可以誘發(fā)遲發(fā)性感染。細菌等病原微生物??沙似つw、粘膜受到微小創(chuàng)傷、局部抵抗力低下之機,進入人體。機體活組織內布滿毛細血管,其中具有識別、攻擊病原體的白細胞,可將病原體很快殲滅。而置于骨骼內堅硬的鋼板、鋼針等,由于沒有血管分布,缺乏這種抵抗能力,因而容易成為細菌的藏身之地。細菌生長繁殖起來,即造成感染。
二是造成附近骨質疏松。骨骼的基本功能是保護、支撐和運動,總之是受力。在一定范圍內,它受力越多,越是堅強。內固定器材,尤其是鋼板,具有一種應力遮擋作用。它承受了本應由骨骼承受的應力,在骨折早期,對于保持位置、恢復運動功能很有好處;骨折愈合后,則有弊端。由于缺乏力的刺激,附近骨質可愈來愈疏松。骨質過于疏松,螺針固定不牢,可發(fā)生松動,這時可以導致再次骨折。
三是置于骨外內固定器材,可刺激軟組織,產生滑囊炎等并發(fā)癥。如股骨骨折的髓內針尾部;在臀部皮膚,肌肉深面,由于髖關節(jié)活動,表面可以形成滑囊發(fā)炎,產生積液,可引起疼痛或限制關節(jié)活動。極個別的情況下,兒童骨折的內固定器材,如果久不取出,隨著生長發(fā)育,位置發(fā)生變化,可能壓迫神經血管,引起癱瘓或血管瘤等嚴重并發(fā)癥。
四是個別人可發(fā)生電解反應。人體的血液、淋巴液和組織液等,含有各種離子,是一種電解質溶液。內固定鋼板雖然化學性質相當穩(wěn)定,但日積月累,也可發(fā)生明顯的電解反應,導致組織水腫。
因此,骨折內固定器材,一般均在骨折愈合后適當時機拆去。這個時機,很有講究。骨折愈合的時間與骨折部位、類型,病人年齡,營養(yǎng)狀況及治療方法有關,短則一月,長則關年以上。但這并不意味著骨折一旦愈合,就立即取出內固定器材。早期骨痂是堅硬的類骨質,多呈梭形,包裹骨折斷端。它的外表粗糙,內部結構雜亂無章,牢固度也差。這時拆除內固定器材,為時過早。
隨著關節(jié)不斷活動、用力,那些受力大的部位,骨質逐漸變得堅硬,而那些多余的骨痂,則由破骨細胞破壞吸收。經過如此改造,斷骨上下渾然一體,十分堅固。這時可以拆除內固定器材。具體時機,應由醫(yī)生確定。除了引起并發(fā)癥者以外,原則上應寧可適當推遲,而不要提前。加壓鋼板十分堅強,固定后承受骨骼大部分應力,骨折愈合后期模造作用往往難以完成,多有骨質萎縮,鋼板早期取出容易發(fā)生再骨折。因此,取出時間應較一般鋼板向后延遲。國外專家建議取出時間分別為:脛骨1年,股骨2年,前臂骨及肱骨1.5~2年。個別手術風險大,或高齡病人,也可暫不拆除,長期觀察。
少數情況下,內固定器材位置恰好靠近神經、血管,二次手術解剖層次不如首次手術清楚,反更增加損傷機會。此外,也有由于骨骼生長過牢,將內固定器材包埋其中,尋找困難的;或螺釘尾槽損傷變淺,或釘、針、鋼絲折斷,拆除費事、甚至取不出的。經驗豐富的骨科醫(yī)生,可以恰當地應付處理??偟恼f來,拆除內固定器材的手術,一般比第一次對位固定要容易一些,手術時間要短。
最后需提到的是,經過多年探索,現在已經制造成功可以在體內自行吸收的骨折內固定器材,正在推廣應用。這種材料是高分子有機化合物,對人體無毒。用它來固定斷骨,隨著骨折愈合,它本身緩慢降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使用多種內固定器材一次手術就可“一勞永逸”,病人無須冒二次麻醉手術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