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復(fù)等
在黃土地上過年
黃復(fù) 文并攝影
陜北的春節(jié)是熾熱的,到處是紅紅火火。
黃土地的百姓重視過節(jié),一年中有許許多多的節(jié)日,不過,人們最注重的還是春節(jié)。辛勤勞動一年的人們,把歡樂、希望全都寄附于過年。每年一進臘月,人們就忙起來了。說忙,實際上忙的是婦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樣樣活兒都要婆姨們親手操作。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搟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過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換新衣服。再窮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凈凈。在這里還有這樣一種習(xí)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皸椗婆啤本褪怯眉t線穿上紅棗、谷草秸秸,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后,這是一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里,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一個,一直到十二歲為止。
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lián),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一種獨特的習(xí)俗,就是在鐵勺上放一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qū)邪,實際上這是一種科學(xué)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lǐng)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后立個搟杖和刀斧,據(jù)說,這是鎮(zhèn)邪的,在這里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徹夜不熄燈,預(yù)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里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這夜睡不著覺,一個人靜靜地踏黑爬上山頂,面向東方了望,這叫“品天”。據(jù)老人說,從曉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莊稼的豐歉、村寨的吉兇。究竟靈不靈,誰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剛朦朦亮人們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開門炮”,這意味著開門大吉。接著,老人們便忙著迎神、接灶君。孩子們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這里叫“問強健”,小輩見了長輩都要“問強健”,像“爺爺強健啦!”“奶奶強健啦!”長者便回答“娃娃乖著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進步。這種拜年禮俗,不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養(yǎng)子的漢子,見了長輩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陜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jié)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里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一年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然后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一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chuàng)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抬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谷豐登人興旺,一年四季保平安?!?img align="left"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00/07/28/qkimagesdzsydzsy2002dzsy200207-2-l.jpg">
正月十五元宵節(jié)要算春節(jié)期間最熱鬧的日子了。這天,各鄉(xiāng)鎮(zhèn)的秧歌隊都要進城鬧社火。入夜,皓月當空,彩燈齊明,鼓樂喧天,鞭炮聲聲,萬家空巷,人流如潮?!稗D(zhuǎn)九曲”是陜北春節(jié)期間獨有的群眾娛樂活動?!稗D(zhuǎn)九曲”又叫“轉(zhuǎn)燈”。人們用高粱稈栽成一個四方形圖陣,上面再放上用泥做的小油燈?!熬徘毕駛€大的城廓,九曲回廊沒有重復(fù)路徑。有人把九曲稱為九曲黃河陣,認為這是一種古代戰(zhàn)爭軍事斗陣圖。入夜,轉(zhuǎn)九曲開始了,幾百盞油燈同時點亮,鑼鼓嗩吶齊奏,秧歌隊打頭進入九曲連環(huán)陣。俗話說:“轉(zhuǎn)九曲,活到九十九”,人們隨后從入口而進,順利地通過連環(huán)陣,再從出口而出,這意味著這一年將消災(zāi)祛病平平安安(見上圖)。因此,在這里轉(zhuǎn)九曲男女老少不限,為官為民都參加,成千上萬的人前呼后擁,迂回于九曲回廊之中。
在這里,轉(zhuǎn)九曲還有一種“偷燈”的特殊習(xí)俗,當然這種“偷燈”行為是默許的,甚至帶有某種鼓勵色彩。小小的油燈對年輕的媳婦另有一種吸引力,傳說,偷個綠燈生女子,偷個紅燈生兒子。守燈人不時高喊:“偷燈養(yǎng)小子哩!”故意挑逗年輕媳婦偷燈。
“打花”是這里燈節(jié)晚上一項重要的活動,這是一種古老的煙火。人們用風箱燒火,把鐵和銅熔化,再把熔化的鐵水、銅水倒在放有濕沙的木板上,迅速向空中拋撒,此時光芒四射,極為壯觀?;鹚叺膯顓妊葑嗍沁@里元宵之夜一大景觀(見題圖)?;糁?,十字街頭,人們用大煤塊壘成寶塔狀的火塔,引火點燃,嗩吶班子圍坐在火塔前,聽眾或立,或蹲,或席地而坐,或靠于墻下、崖畔,聆聽嗩吶演奏?;鹦苄?,曲聲聲,兩支嗩吶、一面小鼓,一對小镲、一個乳鑼,開始了那傳統(tǒng)曲牌的演奏,高昂鏗鏘的嗩吶曲、清脆明晰的鑼鼓點在黃土高原峽谷上縈繞。
說起火塔塔,在陜北最好的要算神木縣的火塔塔了(見左下圖)。神木盛產(chǎn)精煤,這里的煤易燃、少灰,油光明亮,放在手上像能攥出油。過年時,家家戶戶都用煤塊堆成塔狀的火塔,中間放些木柴刨花,除夕點燃徹夜不息,人們在火塔塔邊祭祖迎神,孩子們圍著火塔塔嬉戲玩耍。正月十五街道上各家商號都要搭起丈余高的大火塔,人們圍著火塔塔鬧秧歌。
在拍攝陜北年俗中,我深深體會到,一幅好的民俗攝影作品,不僅是作者自身情感的表達,更重要的是對人民群眾內(nèi)心情感的刻畫,這就要求攝影家的情感和人民群眾的情感融為一體,達到完美的統(tǒng)一。
正月十五獻“錐巴”
秦嶺 文并攝影
陜西關(guān)中的民間,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有一種用小麥面蒸制的錐巴饃,用來祭祀祖先和供獻給家宅諸神,也是可供吃用的食物。
錐巴饃,其形狀像舊時婦女納鞋底的錐子,關(guān)中西部叫做“錐巴”。不同地域的人們還根據(jù)它的不同形狀,給它起不同的名字。在關(guān)中從西到東,做這種饃所使用的原料和制作的方法以及做成的形狀是一個樣兒,都是用小麥面蒸制,其形狀長圓有尾,前邊粘兩個黑豆做眼睛。為了好吃起見,生活殷實之家,在饃內(nèi)包些用肉末和蔥花做成的餡兒,一般家庭不包餡兒蒸成錐巴饃就成。錐巴饃每年只蒸一次,可用處卻甚為廣泛。
錐巴用于祭祀神靈。正月十五清晨,全家人就在院中燃放鞭炮,給自家的土地、灶君等家宅六神看香燃燭,供獻錐巴(見圖1、圖2、圖3)?;颢I三個或獻六個,形式是下邊平放兩個,上邊再摞一個。供到第二天清晨取下來由全家食用。如果村中有神廟,還要到廟中供獻錐巴,進行祭祀,以祈祝四季平安,吉祥如意。
錐巴用于祈兒求女。村中缺兒少女的婦女,專選人丁興旺的家庭,偷一個錐巴,揣在懷中匆匆回家,將錐巴吃掉,目的是為了懷胎生子。千陽一帶每年十五前要給未過門的媳婦送兩只花燈,每只燈內(nèi)放置兩個尾巴相連的錐巴饃,這種尾巴相連的錐巴顯然有著生殖的內(nèi)涵(圖4)。新媳婦過門后,頭一年正月十五以前要去親戚家住幾天,叫做“躲燈”。正月十六大清早由親戚送回婆家,親戚除了送衣物和兩只燈籠外,必須送十二個錐巴。有趣的是送入院內(nèi)后,本家的姑嫂取一個錐巴從洞房的窗戶格里扔到新媳婦的炕上,大家一齊涌進房內(nèi)看,錐巴底若是朝上就說新媳婦頭胎會生女子,若是底朝下,就說新媳婦頭胎保準生兒子。這種古老的預(yù)卜習(xí)俗反映出民間的生殖崇拜觀念。
錐巴用于對新生兒的祝吉和護生。正月十五蒸制的錐巴有一種專門掛在新婚夫妻的炕墻上,這是一種下邊兩個上邊一個三個摞在一起,尾巴相連的一組錐巴,使人很容易聯(lián)想到一個三口之家。寶雞縣一帶把這叫作“看燈娃”?!盁簟敝C音“等”就是“看等娃”,其文化內(nèi)涵不言自明(圖5)。待小兩口有了孩子,就把掛在嬰兒炕墻上的錐巴做成魚和龍的形狀,用這些民間的吉祥物祝福孩子長大后能成人成才(圖6、圖7)。掛在炕墻上的錐巴,到了二月二,放在鐵鍋中爆炒后食用。據(jù)說男人家吃了做農(nóng)活力氣大,婦女小孩吃了凡事都順勁兒。
錐巴用來祭祀祖先。這是沿襲古時卜繭的遺風。清代關(guān)中一些地方志就有正月十五做錐巴的記述。如《華陰縣志》記載:“十五日祀先,以麥面蒸作各色食品,有繭兒、眼兒等物陳于神幾,亦祝蠶祈禾之意”。這里說的“繭兒”就是錐巴。
水鄉(xiāng)“網(wǎng)船會”
黃才祥
浙江嘉興有個“網(wǎng)船會”,也叫劉王廟廟會。每年三次:春節(jié)、清明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十四。
“網(wǎng)船”,是江南人對小漁船的習(xí)慣稱謂。因小漁船漁民大都用“絲網(wǎng)”“撒網(wǎng)”捕魚,故人們統(tǒng)稱小漁船為“絲網(wǎng)船”?!熬W(wǎng)船會”也就是小漁船的水上集會?!熬W(wǎng)船會”期間,江、浙、滬一帶的船民們不論在何處作業(yè),都會憑著江南地區(qū)便捷的水上交通,連天加夜從四面八方朝嘉興開進,大小船只都披著五彩繽紛的節(jié)日盛裝,匯聚到嘉興郊區(qū)的蓮泗蕩,把六千多畝水面擠得只剩下一條單行航道。
“網(wǎng)船會”開始時,只見水上旗幡招展,鞭炮齊鳴(見圖)。岸上鑼鼓喧天,人聲鼎沸。船民們紛紛朝著心中的保護神——劉王爺燒香供奉,頂禮膜拜。接下來便是各種舞龍、舞獅、腰鼓、高蹺等文藝活動。唱大戲當然是少不了的。還有船民們的水上項目“踏白船”比賽(類似于賽龍舟),參賽船只沒有龍舟那么豪華,但其緊張激烈程度一點不亞于賽龍舟。
據(jù)史料記載,這樣自發(fā)的民間水上盛會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解放以來,雖歷經(jīng)政治運動,甚至“文革”期間拆廟禁止,亦未間斷,只是規(guī)模略小而已。
“劉王爺”何許人也?傳說元朝末年,江、浙一帶蝗蟲泛濫成災(zāi),朝廷張榜招賢。當時,官屬江淮指揮的將軍劉承忠揭皇榜自薦,經(jīng)批準后率領(lǐng)軍隊星夜趕赴災(zāi)區(qū),與百姓一起日以繼夜撲滅蝗蟲。最后,蝗蟲消滅了,立了大功的劉將軍本應(yīng)赴京領(lǐng)賞,但他看到百姓顆粒無收,生活無著,便又組織生產(chǎn)自救,帶領(lǐng)部下和百姓下湖捕魚捉蟹、摸蚌撈螺螄度荒,后因勞累過度,不幸溺死于嘉興蓮泗蕩中。百姓們對劉將軍感恩戴德,為劉將軍塑像,尊稱為“劉王爺”。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還發(fā)生了一個故事:日本兵看到“網(wǎng)船會”祭祀劉王爺?shù)穆≈貓雒?,欲將劉王爺塑像運到日本去。他們把劉王爺?shù)纳裣窭壓?,費盡九牛二虎之力,卻怎么也抬不起來,只得作罷。于是,劉王爺不肯去日本的故事,又披上了一層愛國主義的色彩。
1972年劉王廟被強行拆除,但船民們?nèi)匀辉凇熬W(wǎng)船會”的日子里偷偷摸摸去劉王廟舊址燒香焚紙,頂禮膜拜。改革開放以來,當?shù)卣脚鷾式ⅰ皠⒊兄壹o念館”,先后投資300多萬元。如今,這里是一座頗具規(guī)模的農(nóng)民公園(見圖)。不過,老百姓還是稱之為劉王廟。每年春節(jié)、清明節(jié)、農(nóng)歷八月十四,“網(wǎng)船會”仍如期舉行。
劉王廟的“網(wǎng)船會”,我于1996年、1997年去拍了三次,還準備拍下去,深入一點。前幾年我老是和影友們往外跑,搞創(chuàng)作,如今靜下心來一想,身邊可拍的東西多得很,許多題材不拍就沒了,不管好不好,先拍下來,也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吧。
正月走親忙
王豫明 文并攝影
“親戚越走越親”。在豫西一帶的農(nóng)村對這句俚語有著特殊的認同,尤其是在春節(jié)這樣處處一派喜慶氣氛的大節(jié)里,人們遵循著祖先傳下來的俗定鄉(xiāng)規(guī),身穿嶄新的衣服,手提各式禮品,面帶內(nèi)心蹦出的喜悅,從大年初二起,媳婦們攜夫帶子回娘家便拉開了一年中最具規(guī)模的正月大串親的序幕。
我從1992年以來,幾乎每年都在正月初二到初五這幾天和影友們一塊兒去拍“串親”。八年來我越拍“串親”越親近“串親”,鏡頭前走過的人們總是以不斷變化的各種細節(jié)詮釋著社會的進步。
你看,他們走的方式在變:架子車、自行車、摩托車、拖拉機、桑塔納轎車。
你再看,他們送禮的內(nèi)容在變:從籃子裝的頗具民間工藝意味的各式油炸面點到自家母雞下的雞蛋。從集市上花幾塊錢割的禮肉到商場超市買的近百元的精裝“牛奶+鈣麥片”。
回頭你再看我,八年來脖子上先后掛過華夏821、海鷗DF、富士卡、美能達700、尼康FM2、尼康F90X。
“串親”作為一種利用節(jié)日互相走動、互相溝通,進而不斷親近的倫理民俗現(xiàn)象還會存在下去。盡管組成這一現(xiàn)象的形式隨時間的推移,還會不斷出現(xiàn)更新的變化,但有一樣總也不變,那就是人們對新年新生活的美好向往的心緒。
“男主外,女主內(nèi)”,是中國農(nóng)村傳統(tǒng)的勞動分配模式,春節(jié)期間農(nóng)閑的男人們盡情享受冬日的陽光,他們身后走過的是串親戚的婦女。
村里的故事
閻華 文并攝影
《村里的故事》這組照片是我在1998年河南??h元宵節(jié)廟會熱鬧氣氛中拍攝的。我沒有選擇熱鬧的宏觀大場面,也沒有去表現(xiàn)節(jié)日里的那些高蹺旋舞、旱船蕩漾、火龍噴焰、獅子竄跳等熱鬧歡快的景象。而是選擇一個較為平常的西街村為切入點,抓拍村民在正月十五這天為歡慶正月十六進山朝拜前做準備和練習(xí)的各種場景。
在拍攝中,我始終用了一個廣角鏡頭,用平視的角度,去記錄這些最為平常的生活場景。
我喜歡用紀實的手法拍攝現(xiàn)實存在的人和事物。我認為紀實是攝影與生俱來的重要特征,照相機鏡頭的記錄和揭示能力使它成為說明和保存事實最為便捷的手段。而不干預(yù)拍攝對象的抓拍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鏡頭影像的客觀性和真實生動性。
說“跳神”
王欣 文并攝影
春節(jié)期間,湖北洪湖漁民的“跳神”活動,散見于洪湖岸邊的窮鄉(xiāng)僻壤。臘月小年過后,繁忙的準備工作就緊鑼密鼓。使用的“道具”多用木頭粗制成大小、長短不一的“菩薩”,涂抹成五顏六色之后,便成了信奉者心中的“神”。
“跳神”的地方是嚴禁女人進入的,詭秘而陰森,不斷的香火從初一燃到十五。參加者大都是中年男人和上了年紀、在家族中認為是輩份高的長者。從“請神”、“跳神”、 “跑關(guān)”到“送神”,都是祈求菩薩保佑“一年平安”、“風調(diào)雨順”。這種沿襲下來的程序與套路,頗有濃烈的宗教色彩(見圖1)。
被當?shù)卣暈椤胺饨孕拧钡倪@種民間活動,隨時代變遷開始從精神信仰的狹縫中走了出來,之后的內(nèi)容加進了一些兵刃操練,實際上已逐漸地演變成為漁民們特有的健身強體的活動(見圖2)。
從卡拉OK風行時算起,漁村的這種宗教儀式也漸為淡忘。曾舞刀弄槍的老人走了。父輩們上了年紀,腳、腿也不聽使喚了。青年人追求起了時尚;孩子們穿上了西服;漁船上吉慶的大紅門簾替代了“護符”,船頭的大鯉魚也寓意著“年年有余”的豐收和喜慶(見圖3)。
“跳神”中曾擂得山響的牛皮大鼓,今天聽起來格外單調(diào)與乏味;兵刃相見的“格殺”場面也煙消人散;木頭“菩薩”被“灶王爺”吞食已化作青煙。人們開始沖破世襲封建思想的桎梏,文明、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隨之而來。漁民富了,追求精神的富足有了新的內(nèi)容。
任丘大鼓
金潔 文并攝影
京南150公里的河北任丘有兩樣特色聞名全國。一是“華北明珠”白洋淀;二就是任丘大鼓了。每年春節(jié),任丘都要舉辦規(guī)模盛大的大鼓會,歡天喜地過大年。我為家鄉(xiāng)自豪,每年都去拍大鼓。
任丘大鼓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距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任丘大鼓最初是受宋代“梁紅玉擊鼓抗金兵”的啟發(fā)孕生,用于抵御外侵,鼓舞士氣。任丘大鼓遍布任丘18個鄉(xiāng)鎮(zhèn)百余個村莊,以青塔、天門口、長洋淀、惠伯口、石門橋的套路最全,活動最早。后來,敲大鼓成了逢年過節(jié)表達喜悅心情的最為傳統(tǒng)的慶典方式。
任丘大鼓較之其他地區(qū)的鼓類有著明顯的區(qū)別。其特點,一是個兒大,一般大鼓直徑在2米左右,整張黃牛皮縫制而成,用鐵釘1600余枚,能站開8到10人同時敲打;二是鼓重音厚;三是協(xié)調(diào)得當。
任丘大鼓進入狀態(tài)同時,佐以鐃、小鈸、鐺鐺歌等傳統(tǒng)民間器樂隨之合拍,更加烘托出大鼓的雷霆之韻、雄渾之情。
任丘大鼓原有套路108種,現(xiàn)已挖掘鼓譜84套。敲時,或鼓槌穿花,或猿臂巨舞,或龍騰虎躍,或力拔泰山,那是全身心的投入,那是大境界的陶醉。
為了表現(xiàn)任丘大鼓的神韻,我用廣角鏡頭拍攝大場面表現(xiàn)氣氛;用魚眼鏡頭拍攝大鼓的特寫使之夸張,表現(xiàn)大鼓的氣勢;用長焦鏡頭拍攝鼓手的特寫鏡頭表現(xiàn)鼓手的神態(tài)……敲不完的大鼓,拍不完的鼓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