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存活于地球上,是一億五千萬年前的事,那時候叫“中生代”,即所謂爬行動物時期。
“這時期又分為三個進化歷程。第一是三迭紀(Triassic Period),距今二億三千萬至一億八千萬年前;第二是侏羅紀(Jurassic Period),是一億八千萬至一億三千五百萬年前;第三個是白堊紀(Cretaceous Period),是一億三千五百萬至六千三百萬年前。”
“恐龍大約在三迭紀中期出現(xiàn),并逐漸以其龐然大物的形態(tài),主宰著地球,至白堊紀時期,儼然是地球的統(tǒng)治者。”
“白堊紀時期可算是恐龍時代,但在恐龍最輝煌時代,卻突然由于地球受到?jīng)_擊而起了變化,恐龍亦在這次史無前例的地球浩劫中,突然消失……”
《恐龍世紀》的制作過程,可用以下一大堆數(shù)字概括:
* 從94年開始秘密制作,至拍攝完成《恐龍世紀》,前后六年時間。
* 350個電腦動畫師及數(shù)碼專才。
* 由于是實景與動畫配合,迪士尼出動兩支攝制隊,以18個月時間,到佛羅里達州、加州、委內(nèi)瑞拉、澳洲海岸線、約旦河、南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拍攝大自然實景。
* 動用數(shù)百部電腦,每星期工作60,000工時,全片完成,總共三百二十萬工時。
* 特技效果的電腦程式總共70,000多行,足可編成25部百科全書。
* 全片尖端特技效果鏡頭超過1300個(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只有100個)。
秘密實驗室(The Secret Lab)
有關秘密實驗室部門的制作可分為6大部分:
1、 3D數(shù)碼規(guī)劃書(3D Workbook)
為使攝制隊能準確掌握動畫組需要的背景影帶,制作室預先設計好電影每一幕的電腦摸擬影像,包括構圖、鏡頭角度及角色的走動等,實景組就利用這份數(shù)碼藍圖在世界各地尋找最適合的拍攝地點。選擇地點后便會將影像送回總部并嘗試將恐龍放進去,分析他們在該實景中的活動及效果,然后通知攝制隊拍下最完全的畫面。
2、 數(shù)碼影像構圖(Digital Image Planning)
實景影像傳送到總部后,制作室的超級電腦就會用3D模擬鏡頭確保在實景中加上數(shù)碼影像時,所用的方向、角度、傾斜度甚至使用的鏡頭,都和實際拍攝一模一樣。
3、 模型開發(fā)(Model Development)
用不同電腦軟件創(chuàng)造恐龍角色,以一系列能控制恐龍身體輕微和慣性移動的操控。包括利用創(chuàng)新的方法將恐龍的皮膚逐層“貼”上骨架和肌肉組織。
4、 觀感開發(fā)(Look Development)
為恐龍角色加上質(zhì)感強烈的外觀,比例、皺紋、眼睛的顏色等,以及研究如何造出狐猴身上的毛發(fā)及羽毛,每條毛發(fā)也懂得跟隨風的方向自然飄動。
5、 動態(tài)合成(Character Finaling)
為確??铸堅诋嬅嫔稀罢_地”行走,百分百準確的方向及正確的接觸點,用電腦調(diào)整恐龍和背景接觸時種種細微的反射性動作,例如片中最巨大的腕龍腳踏地面時,一連串的反射和起伏動作會影響到它原本的動態(tài),它的腳會微微屈曲,肌肉會顫抖等等。
6、 畫面合成(Scene Finaling)
負責畫面的燈光影像合成、特技效果、質(zhì)感和關節(jié)位的數(shù)碼上色。
(責任編輯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