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建軍
今年春節(jié)前夕,我有機會到諾貝爾的故鄉(xiāng)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看望在那里做訪問學者的妻子。在與妻兒團聚之余,這里最吸引我的還是諾貝爾及“諾貝爾獎”,因此,尋訪諾貝爾昔日的蹤跡便成為了我游覽這個城市的主題。
——諾貝爾獎的由來——
諾貝爾1833年生于斯德哥爾摩。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先后獲得過不同國家的發(fā)明專利355項。他的發(fā)明涉及炸藥、合成橡膠、皮革和人造絲等眾多的領域。而他在軍火、石油等方面的發(fā)明和投資,為他贏得了巨大的財富。他逝世前,把自己所有的財富(按當時的兌換率為8,311,000美元)留給了一個信托基金會,并立下遺囑,委托執(zhí)行人將本金做投資,獲得的利息每年以獎金的形式授予那些上一年在物理學、化學、生理學或醫(yī)學、文學以及在支持和促進世界和平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的人,這就是“諾貝爾獎”的由來。1968年,瑞典銀行又出資增設了經(jīng)濟學獎?!爸Z貝爾獎”從1901年首次頒發(fā)至1999年,已有706位個人或組織獲此殊榮。
目前,在6項“諾貝爾獎”項中,除“和平獎”是由挪威議會負責評選(歷史上挪威與瑞典同屬一個王國)外,其他5項獎都是在瑞典評選的。瑞典皇家科學院負責評選物理學獎、化學獎以及經(jīng)濟學獎;瑞典文學院負責評選文學獎;瑞典卡羅琳斯卡醫(yī)學院負責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由于我妻子就在卡羅琳斯卡醫(yī)學院工作,她首先帶我來到了校園中以諾貝爾名字命名的演講廳。這幢不大的二層紅磚樓房,如果不是鑲嵌在外墻上并不醒目的英文標志,我怎么也不會相信,這就是每年轟動全球的諾貝爾醫(yī)學獎的評選與評選結果發(fā)布的場所。雖然這幢建筑并不氣派,但諾貝爾醫(yī)學獎評選的嚴密性及結果受到了國際醫(yī)學界的廣泛認同。雖然近年有些獎項的確有失公允、眾說紛紜,有時甚至出現(xiàn)空缺,但就總體上說,諾貝爾獎作為衡量科學質量尺度的地位和其名望并未有絲毫的下降。
——世人瞻目的頒獎儀式——
我查遍了斯德哥爾摩的地圖,發(fā)現(xiàn)用諾貝爾名字命名的地方僅有一個“諾貝爾公園”。在按圖索驥之后,所看到的卻令我十分失望。原來,諾貝爾公園就夾在薩爾特灣和一條街之間,園內只有一座二三千平方米的土山坡和一條步行道,并且沒有任何關于諾貝爾的紀念標志。后來從有關資料中得知,這塊地是諾貝爾基金會在1907年買下的,原先準備修建諾貝爾獎頒獎廳等建筑,由于在設計問題上發(fā)生了爭論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這個計劃就被擱置了。此后,隨著斯德哥爾摩音樂廳和市政廳的建成,諾貝爾頒獎儀式和晚宴就在這兩個地方舉行,這塊地就被閑置下來做了所謂的公園。
為了尋訪的方便,我步入一家書店,向一位服務員詢問,是否有中文或英文的斯德哥爾摩城市地圖出售,她轉身喊來一位金發(fā)碧眼的瑞典小姐?!笆莵砺糜蔚膯?”一口純正的中國普通話使我驚嘆不已,原來這位小姐曾在我國南京留過學。雖然沒能買到我需要的地圖,但在這位小姐的指點下,我很快找到了頒發(fā)諾貝爾獎的斯德哥爾摩音樂廳。音樂廳被當?shù)厝朔Q為“藍房子”,因為它整體上被涂成深藍色。音樂廳門前右側是瑞典的著名雕塑家卡爾·米爾斯的作品《俄耶浦斯》雕塑群,門前臺階和塑像上落著不少覓食的鴿子,不時圍繞著音樂廳飛翔,整個建筑顯得古樸典雅。在門前一個用拳頭大的石塊鋪成的廣場上,不少阿拉伯人在叫賣著水果、鮮花和雜貨。據(jù)當?shù)厝私榻B,這個廣場平時作為自由集市使用,到每年頒獎前就會被清理出來。
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逝世紀念日),在這里舉行的諾貝爾獎頒獎儀式受到全球的關注。這一天,瑞典將通過廣播、電視向全球直播這一盛典。大廳內1800個座位全部用鮮紅色的絨布覆蓋,整潔而莊嚴。據(jù)音樂廳的管理人員介紹,頒獎儀式十分莊嚴而高雅。儀式上,歷屆諾貝爾獎得主和當年獲獎者、國王和王后及評委們呈扇形就坐于主席臺上。頒獎會由諾貝爾基金會主席主持,每項獎項的評選委員會負責人在介紹獲獎人的成就后,由獲獎者發(fā)表簡短的演講。皇家斯德哥爾摩交響樂團就坐于主席臺的后上方,他們不時地演奏著《埃及進行曲》、《費加羅的婚禮》等世界名曲為儀式伴奏。最后,由瑞典國王為獲獎者頒發(fā)獎章和證書。
——頒獎后盛大的晚宴——
頒獎之后是例行的諾貝爾晚宴。宴會設在斯德哥爾摩市政廳,這是一座具有瑞典民族浪漫風格的建筑物,也是斯德哥爾摩甚至是瑞典的標志性建筑物。這座樓房建于1923年,它面臨寬闊的里達爾灣,紅磚到頂,側邊是高聳的鐘樓塔。宴會廳被稱為“藍廳”,但大多數(shù)墻面卻是紅磚,這是因為當設計師斯特貝利在修建時看到紅墻給大廳帶來的美感,實在不愿再將藍色馬賽克貼在上面了。但在最后冠名時,還是沿用了原先設計時的名字。廳內四周是廊柱,一側有寬大彎曲的樓梯。這里有北歐最大的管風琴,多達1萬多根風琴管,因而使得整個大廳顯得樸素而高雅。參加頒獎宴會的一般有千余人,條桌擺滿了大廳,在“唱詩班”優(yōu)美的歌聲中,服務員排成兩隊托著食盤從樓上整齊地魚貫而下,頗為壯觀。據(jù)說,食物也能體現(xiàn)出瑞典科學家的智慧,他們將不同顏色的菜代表不同的大陸、不同的季節(jié)、甚至不同的科學領域。但與頒獎儀式有所不同的是,這頓大餐不是白吃的,每個人需預付800克朗(約合人民幣740元),這對國外那些節(jié)儉的紳士們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了。宴會后,人們在二樓富麗堂皇的“金廳”里跳起歡快的吉特巴舞,為獲獎者們慶賀。
——諾貝爾長眠于公墓——
我從有關資料上查到,諾貝爾故居在Norrlands-gatan大街9號,從照片上看是一幢三層的老式小樓。當我找到這個牌號時,發(fā)現(xiàn)那竟是一家玻璃店,晶瑩透亮的玻璃藝術品擺滿了櫥窗,原來那幢小樓在這條繁華的街區(qū)上早已銷聲匿跡了。瑞典人雖然以諾貝爾為豪,但他們對諾貝爾同其他名人一樣,很少有人關心他們過去的東西,因為當今的瑞典人更加注重的是現(xiàn)實和未來。
斯德哥爾摩共有50多家博物館,但諾貝爾紀念館仍在籌建中。按照網(wǎng)上線索,我找到了諾貝爾基金會和諾貝爾紀念館籌備組織所在地—Sturegantan大街14號。這是諾貝爾基金會1919年買下的一幢五層普通樓房,緊閉的大門的四周是白色大理石,門框上鑲有諾貝爾的浮雕頭像和生卒年代。這時,正巧一位先生出來,他告訴我們,從諾貝爾塑像旁邊上二樓就是我們要找的地方?;I建組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們,諾貝爾博物館要到2001年才能建成,因而婉言謝絕了我們參觀的要求。后來,我從網(wǎng)上查到,諾貝爾博物館已確定租用位于老城的股票交易大樓。不久,我找到了這座中世紀建筑,它地處一個交通十分便利的地方,門前有一個不大的廣場。這幢樓里的文學拱堂,就是每年評選諾貝爾文學獎的地方,里面還有一座規(guī)模較大的圖書館。
一生勤奮的諾貝爾最后是在意大利桑利瑪去逝的。但他究竟葬在何方呢?一天,我在市區(qū)散步,偶見一片墓地。這塊墓地有數(shù)百畝之大,墓碑上很少有豪華精美的雕塑,可以看出葬在這里的絕大多數(shù)是十分普通的人。因事前我向曾參加1999年諾貝爾獎頒狀儀式的中國學者張博士提起此事,他告訴我,據(jù)說諾貝爾的墓地就在這附近一帶。第二天一早,我又來到墓地,這天的天氣十分冷,刺骨的寒風刮著雪粒飛舞,墓地格外幽靜。我心里直犯嘀咕,這么大的墓地逐個地查找的話,恐怕要幾天才能查完一遍。好不容易遇到幾個穿行墓地的人,上前打聽,都不知道諾貝爾是否葬在這里。我心中暗暗埋怨:這些“務實”的瑞典人是怎么回事?!此時,一位正在鍛煉的老人緩緩跑來,當他聽完我焦急的詢問,慈祥地向我笑了笑,抹了抹頭上微微滲出的汗珠,向我揮了一下手,轉身帶我走向墓地的東北角。找到了!在一座約3米高的灰色尖頂石碑上刻著“NOBEL”諾貝爾(1833.10.21—1896.12.10)幾個金字,石碑兩側還刻著諾貝爾父母、在試驗中因意外爆炸死亡的弟弟等4位親人的名字和生卒年月。墓邊插著一塊編號牌:170/1678號。沒有豪華的雕飾,沒有一幅死者生前的肖像(據(jù)說諾貝爾生前只有一張畫像),墓碑上甚至沒有留下只字敘述他在人類歷史上的輝煌業(yè)績!站在諾貝爾墓前,我用心體驗著諾貝爾生前的兩句名言:“我更關心生者的肚皮,而不是以紀念碑的形式對死者的緬懷?!薄拔铱床怀鑫覒玫饺魏螛s譽,我對此沒有興趣?!敝Z貝爾墓地,就是他對自己這兩句話最好的詮釋。
對這位杰出的科學家,我不禁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