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立
北方的陽春持續(xù)干旱,一具死尸浮出水庫水面。
一場兇殺案由此拉開帷幕,一篇新聞報道引發(fā)的侵犯名譽權案由此而生……
一篇新聞引發(fā)一起案中案
今年3月,數(shù)月的干旱,水位下降。河南省西峽縣重陽水庫一具男尸浮出水面,手腳被綁,面目全非。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后,迅速趕到現(xiàn)場,展開了周密的偵查。
幾天的努力,沒能查出死者的身份,案件一時陷入僵局。經(jīng)數(shù)村村民辨認,有人認出了死者是近年間在重陽鄉(xiāng)張某私人磚廠中打工的“小李”,約35歲,姓名家庭住址不詳。
此案一發(fā),流言四起,有人傳聞:磚廠業(yè)主張某在取土過程中挖出一罐“金元寶”,為防走露風聲,將知情的“小李”殺害。有人傳聞:小李是貴州的在逃犯,到磚廠打工只混個吃住。有人傳聞:“小李”是安徽人,與磚廠業(yè)主張某打過架,張某將其“送”走!也有人傳聞……莫非張某就是“兇手”?
經(jīng)過詳細排查,3月19日,呼嘯的警車將犯罪嫌疑人張某緝捕歸案,殺人案初步告破!似乎案子已真相大白,但晚報的一篇新聞報道卻引發(fā)了又一起案中案。
一篇報道稱父子殺人
3月20日,《南陽晚報》二版“新聞快餐”欄目刊發(fā)署名張傳濤、袁鐵偉的《聽說是逃犯,父子施毒計》報道,稱:“近日,西峽縣警方順利破獲一起重大投毒殺人案,并將兩名犯罪嫌疑人捉拿歸案。3月16日中午,該縣重陽水庫漂著一具男尸,死者的嘴被膠布粘著,手、腳用繩子綁著。接到報案,重陽派出所民警與刑偵人員聯(lián)合偵破,于3月19日上午將犯罪嫌疑人張某抓獲。原來今年2月13日,在張某私人開辦的磚窯場打工已5年的某某(大約35歲,姓名、家庭住址等始終無人知曉,他提出吃、住即可,不必付工錢)向張某提出付500元或50元工錢回家的要求。張某一直不給錢,某某一急之下無意中說出他是殺人犯,被公安機關通緝。2月25日,張某和剛結(jié)婚不久的兒子合謀后,趁某某不備,在其飯碗里放了一包老鼠藥。某某藥力發(fā)作后,張某父子將其手腳用繩子綁牢,后用膠布將其嘴粘住,見某某掙扎,他們就下手將其掐死,在其身上綁塊石頭后,扔進重陽水庫里。”報道刊發(fā)后,人們拿著報紙,奔走相告:張某父子殺人被擒!
磚廠業(yè)主張某之子張建鋒,26歲,未婚,在其父被公安機關列為犯罪嫌疑人后,陷入了沉重的打擊之中,家庭的頂梁柱倒了,全家?guī)卓谌艘院笕克麃碇瘟?,他清醒地認識到肩頭的沉重。
“晚報報道你們父子殺人了,你是怎殺的……”
“你不是殺人犯嗎?怎么還沒被抓?”
“你殺人了為啥還在外邊跑!”
“真狠毒,年輕輕的就這么……”
街坊鄰居,親戚朋友都在追問,張建鋒如同晴天霹靂,無言以對,怎么說呢?無論如何解釋都無濟于事,在他看來:我一沒作案,不知任何情況;二沒受到收審,卻因晚報的這一報道,變成了“殺人犯”,且晚報報道中稱已結(jié)婚,“女朋友”為此“告吹”。
經(jīng)過數(shù)月的“折磨”,張建鋒忍無可忍,終向法院提起了訴訟,求助法律討還“清白”!
一紙訴狀三被告上法庭
4月3日,張建鋒委托南陽的兩名律師代理,將《南陽晚報》社和文章的兩作者張傳濤(系某廣播站通訊員)、袁鐵偉(系公安干警)列為共同被告訴至西峽縣人民法院,要求:被告停止侵權,在電臺報刊上公開賠禮道歉,恢復名譽,并賠償精神損失5000元。因兇殺案引起的侵犯名譽權案拉開序幕。
在開庭前,4月20日,《南陽晚報》在二版同樣位置刊登了“更正”:“2000年3月30日,本報刊發(fā)的由通訊員張傳濤、袁鐵偉采寫的《聽說是逃犯,父子施毒計》消息。文中有關父子合謀作案,兩人被捉拿歸案的內(nèi)容,因通訊員調(diào)查不詳有失實之處,公安機關并未認定其子參與此案,特此更正?!庇谑牵腥藙駨埥ㄤh說:“別告了,晚報已更正了,你能告過報社嗎?”
是否構成侵權 各執(zhí)一詞
西峽縣人民法院如期開庭審理了該名譽權案,原被告及雙方代理人均到庭參加了訴訟。
在法庭上,被告《南陽晚報》社辯稱:我社作為新聞單位,來稿較多,有單位審核屬實蓋章的稿件,真實性一般應由他們負責。該文作者張傳濤作為某廣播站通訊人員,采編的稿件其站已審核,并加蓋了廣播站的公章,故失實責任應由其承擔;其次,該文報道后并沒有給原告造成嚴重后果,我社在得知報道失實之后,于2000年4月20日在我報同樣版位刊登“更正”,故我社不再承擔賠償責任。
被告張傳濤辯稱:消息來源并非本人杜撰,鄉(xiāng)間早有傳聞,文中隱去原告名字,以“張某”出現(xiàn),沒有侵犯名譽權,原告并非知名人士,市縣鄉(xiāng)不可能全都知道,原告談女朋友“告吹”與本報道無關,該報道并沒有公開張貼,且殺人案正在審查之中,其父已被收審,沒有正式定論,是否失實尚不能認定。
被告袁鐵偉辯稱:被告張傳濤采訪本人屬實,但其報道中寫道:“父子共謀施毒”、“用膠布粘嘴”、“綁石頭”等內(nèi)容非我所述,發(fā)文署名時又未經(jīng)我本人同意,稿件又未經(jīng)我本人審核,我非作者,故我不承擔任何賠償責任。
原告張建鋒及委托代理律師辯論道:被告報道的這一新聞,使原告立即成為眾所周知的殺人犯,原告父親已被收監(jiān),且也曾被報刊報道過,雖該文隱去實名,但原告家中辦有窯場,且死者生前亦在窯場打工,眾人完全可知,不言而喻;由于原告被報載為“殺人犯”,使原告良好的聲譽受損,人們對原告評價為“殺人犯”、“施毒”,致使未婚的女朋友分手而去。名譽權作為公民享有的,有關自己的不受侵犯的人身權利,與人格尊嚴、信用密切相關,受法律保護,被告的行為已成對原告的名譽權侵害,造成嚴重后果,被告張傳濤和報社,對文稿應嚴格審查,因其疏于審查而作虛假報道對原告的名譽權造成損害,其本身是有過錯的,依法應承擔侵害名譽權的侵權責任。
究竟報社和兩作者是否構成侵權,該不該承擔責任呢?
誰是誰非,法斷是非
法庭在雙方當事人舉證辯論后認為:原告之父被列為犯罪嫌疑人,收審屬實,但根據(jù)當前的案情看,原告并未參與作案,被告報道無事實依據(jù),對原告的名譽權構成侵犯。鑒于晚報社對失實已作了更正,被告張傳濤已認識到過錯,被告袁鐵偉不承擔責任,遂主持達成了被告張傳濤當庭賠禮道歉,賠償原告1000元名譽權損失費并承擔400元訴訟費的和解。
26歲的張建鋒深深地松了口氣,他感嘆道:錢不算什么,我的名譽受到的打擊是無法彌補的。
此案再次告誡我們: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但是當前假報道、失實新聞時有出現(xiàn),削弱了新聞報道的作用,降低了報刊信譽,引起訴訟,嚴重損害黨和政府的威信,也給社會造成混亂。立法、司法機關對報道失實、名譽權案已早有立法解釋,并規(guī)定了其應承擔的相應責任,如果我們的采編人員多一點責任心,假新聞就不會出籠,這樣的案子也就不會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