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雪妹
我特別同意,面試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第一道門檻。
我學的是外貿,所以找工作的范圍還比較廣,尤其在上海這塊“西方冒險家樂園”的城市。臨畢業(yè)前三個月,我就開始了“上崗工程”。
首先,我將最近—個月的上海的兩大地方報整理了一遍,列出我的上崗目標,在我的名單上共有33家我認為較有實力的外資、外貿企業(yè),如:日本全日空航空公司、荷蘭食品機械公司、飛利浦上海有限公司等。第二步,準備了我的個人簡歷。其實,我這樣的女孩,是典型的從學校到學校的,簡歷就那么一頁紙,就是用盡微軟的“簡歷向導”,也無非是形式的東西,真正較勁的內容實在令我自己看了都自慚形穢。于是無奈,只好求教老師、教授,結果我的簡歷中增加了系主任的推薦信、教授的推薦信,還有在校期間從事社會活動的團體的介紹材料。后來我才知道,正是這些材料使我能成為被面試的候選人之一。
33封信發(fā)出以后,我的心情是不平靜的。這種沒有落實的感覺我以前從來沒有過。吃不下,睡不著,直到那一天收到3封回信。其中兩封是極有禮貌的拒絕信,一封是通知面試的信。
通知我面試的是一個加拿大公司,他們要在上海招聘總經理助理,要求有外貿知識,有計算機知識,中等英語水平以上。
面試的時間是一個星期日的上午,8:30。我是準時抵達該公司的。后來,根據前輩的心得,我才知道面試至少要提前15分鐘到的。不過,對付面試中的問題,我是有把握的。問題有一般性的,如,遇到交給你的任務你無法按時完成時,你怎么辦?也有極為專業(yè)的,如,中國外資企業(yè)的利潤,按法規(guī)應以何種貨幣結算?也有挑戰(zhàn)式的,如,老板誤解你了,客戶也誤解你了,你是否抱怨?向誰抱怨?前前后后45分鐘,共25個問題,當然也有一些語言上的測試。面試我的人是個中年人,說話不緊不慢,態(tài)度不慍不火,從始至終我都無法從他的反應中了解他是否對我滿意。離開這家公司后,我反復回憶整個面試過程,正是這種回憶使我很快提高了應付面試的技巧。
第二次面試是在一家日本公司,他們問的問題不是很多,我事后記錄了一些,如,在你的生命中你感到什么最重要?誰最重要?為什么?你對加班的態(tài)度是什么?你是否崇拜英雄?崇拜英雄個人還是英雄集體?你想得到什么水平的報酬?
第三次面試是一家荷蘭公司,面試我的是為這家公司工作的美國人,我也記錄了他問的問題,如,如果我公司錄用你,你上班會采用什么交通工具?你是如何知道本公司的?對本公司你了解什么?你能隨口說出一些美國流行的人名嗎?你希望以后有機會來荷蘭工作嗎?
這三次面試是兩年以前的事了。今天,當我出任一家美國公司在上海的人力資源部經理時,我翻出了兩年前的記錄。我換的公司比較多,兩年間,大大小小的面試經歷了不少。這也是我能被委任現在這個職務的本錢。從被人提問到提問別人,從回答問題到根據公司情況提出應問的問題,從被人觀察到觀察別人,從被人挑選到挑選別人,這些過程使我學會了一種特殊的心理學,也許可以叫面試心理學。
要在短短的幾十分鐘里了解一個你不認識的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為面試官,我意識到我也會失誤,所以。重要的是在面試時展示你最重要的一面。
(楊玲、鄭毅摘自《大學生》1999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