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 檗 文并攝影
在教室黑暗的墻壁上,閃現(xiàn)著一幅幅手工繪制的幻燈片,明晃閃爍的燈光如此迷人,我緊張地期待著下一個未知的影像——這是童年時假期游藝會觀看幻燈故事“東郭先生與狼”的情景。
小時候最想得到的東西是望遠鏡和照相機,望遠鏡至今沒有,照相機卻有了大大小小的一堆,當初想要相機的目的是能在春游時給男女同學們照相,然后把自己印制的黑白照片送給大家。那時我沉默寡言,相機成了我建立信心的工具。
1988年夏天,我去了一次九寨溝。那是我第一次離開北京,成都至九寨溝沿途迷人的風光使我這個北方長大的孩子心情激蕩。當時我已有了一架不錯的照相機,用自己幼稚的眼光,我記錄了途中感興趣的一切,那些照片大部分是對大自然程式化的“唯美描繪”,第一次記錄了我對自然美的驚嘆。
放下相機便是四年,學校生活放縱了我的求知欲,一切全憑喜愛與否,我的時間主要用于三件事:建筑設計,畫畫與寫毛筆字。建筑設計使我熟練地處理抽象的幾何空間;畫畫可以讓我盡情地在畫紙上做色彩游戲;寫毛筆字可以使我用抽象簡單的線條去表現(xiàn)豐富的感性世界,學校生活的實踐是自由開放的,但那只是方案草圖而已。
畢業(yè)后我面臨一個選擇,即主要通過哪種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我想起了攝影,也只有選擇攝影。
因為在按下快門之前,不管你花了多少時間、金錢和精力,不管你去的是邊疆還是高原,影像的產生總是瞬間的,而且沒有修改的余地。這是我喜歡攝影的一個原因,在器材的選擇上大家基本上是平等的,攝影是一門為懶人發(fā)明的藝術!必備的器材是照相機+膠片+幻燈機。如果使用反轉片拍攝,曝光后標準沖洗,那是最省心不過了。
至于拍攝的題材,就在我的身邊,我喜愛古典建筑、園林以及荷花、蘆葦?shù)确柣闹黝}。她們離我很近,就在半徑10公里范圍內市區(qū)的公園里,我隨時可以找到她們,幾年來,去得最多的地方之一是圓明園,不管心情好壞,刮風下雨,一有時間就呆上半天。蘆葦和荷花相伴而生,四季與水相依,春天我等待她們出水,夏天早上伴著露水拍荷葉,秋天拍殘荷,冬天到冰面上拍蓮蓬。這確實是一種悠閑平靜的生活。
逐步地,我有了幾點想法:
1、比較喜歡使用長焦鏡頭。因加長焦鏡頭的窄視角和透視效果最接近中國古典山水、花鳥畫的空間效果,符合中國人的空間觀。相反,廣角鏡頭透視感強,進入畫面的東西偏多,影響畫面空間和意境的創(chuàng)造。
2、喜歡把彩色反轉片當成“黑白片”處理,即嚴格控制畫面內顏色的種類,以免由于色彩的“先入為主”干擾和破壞了畫面結構與氣氛。
3、不可知的、遙不可及的、絕望的、無奈的東西,往往是在焦點以外;夢境里的生活總是黑背景的。
4、彩色片避免使用濾鏡(包括UV鏡、偏振鏡等)和后期“制作”。這些“手法”破壞了物體的真實性,從而偏離了攝影的本質。
與其它藝術種類相比,攝影在某些方面,如表面肌理、體積、虛實的控制、反復修改等方面確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同時又具有非常突出的“懶人”特點,即瞬間完成,這種特性似乎更符合我們這個快速的時代。
夜幕降臨,我打開幻燈機,想象著觀眾看完我的照片之后的情景,可能是一言不發(fā),可能是哈哈大笑,可能是麻木不仁,我就有一種由衷的滿足感,因為我也會編造“東郭先生和狼”的故事了。◆
使用器材:
機身:Nikon F2,F3
鏡頭:Nikkor 300mmf4.5ED,105mmf2.5
膠片:富士Velvia 50反轉片,柯達ERR64、STS100反轉片
![]() | ![]() | ![]() | ![]() | ![]() | ![]() |
花骨朵、荷葉和云,北京大學,1997年 | 有船的風景,北海,1996年 | 冰面上的行人,頤和園,1997年 | 低頭的殘荷,圓明園,1996年 | 樹后面的大佛,甘肅天水麥積山,1996年 | 向愛德華·蒙克致敬,頤和園,1996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