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宏
去年,我國一對普通的農民夫婦被收入世界吉尼斯大全并獲得證書,因為他們均已年逾百歲。那時,丈夫李光海101歲,妻子王芳珍102歲,二老結婚82年,全家五世同堂,有38個小家庭142口人,確實堪稱世界之最。兩位老人有何養(yǎng)生秘訣,他們的大家庭情況如何呢?讀者朋友可跟我們一起到百歲夫婦的家鄉(xiāng)看一看。
青龍山下“百壽堂”
從貴州省畢節(jié)城驅車沿黔川公路往東行駛,蒼翠欲滴、綿延起伏的青龍山活靈活現(xiàn)地迎面奔來。這里就是素稱“青龍翹首”的地方,也就是我們要去的海子街鎮(zhèn)店子村。在碧綠蒼郁的青龍山下,離公路不足50米處,有一幢普通的小平房。其門楣上方懸掛著“百壽堂”、“五世同堂”兩塊金光閃閃的牌匾,格外奪目。
聽說客人來訪,李光海、王芳珍兩位老人拄著拐杖,站在門邊相迎??吹贸?,二老身板硬朗,精神很好。交談中得知,王芳珍老人聽力稍差些,又因在舊社會裹過小腳,行走不太靈便,進出需借助拐杖,但心境平和,常與小玄孫們逗玩取樂。她記憶力驚人,說起童年的趣事,一樁樁一件件都表達得很清楚。
花白的頭發(fā)、滿臉的皺紋給李光海老人留下了以往歲月的印跡,但他精神矍鑠,耳聰目明,思維清晰,談吐自如。他平時閑著無事就領著咿呀學語的小玄孫串門子。外地的兒孫們回來時,他還會給兒孫們講講當前農村的一些情況,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二老的居所寬敞舒適,清潔衛(wèi)生。小院坐南朝北,四周有圍墻,院內花木蔥郁,日照充沛,周圍林蔭覆蓋,鳥語花香,不失為頤養(yǎng)天年的好地方。當地雖然沒有江河湖泊,沒有原始森林,但植被完好,交通便利,是個山青水秀,適合安居樂業(yè)的休養(yǎng)生息之地。據畢節(jié)市老齡委調查統(tǒng)計,“老壽星”所在的店子村,“花甲”以上的老人有130多個,“古稀”之上的老人有60多個,比例明顯高于其它地方,堪稱長壽之鄉(xiāng)。
平平凡凡度一生
李光海、王芳珍兩位老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出生于貧寒農家,年輕時生活清苦。二老自結婚以來,夫妻恩恩愛愛,相濡以沫,從未紅過臉、拌過嘴,幾十年平安度日。他們一輩子勤勞樸實,仁慈忠厚,對待子女循循善誘,耐心開導,從不打罵;與鄰里相處更是相幫相助,團結和睦。據其長子介紹,二老脾氣特別好,不會說話傷人,連牛馬畜牲也不罵一句,因此,一輩子未惹過是非,更未吃過官司。對任何事情都看得開,想得遠,不計名利得失,不爭高低輸贏,不斗、不暴、不怒,待人寬厚,忍讓為先,坦蕩為本,給子孫們作出了表率。
村里有一位叫吳幺奶的五保戶,生活很困難。有一次,吳幺奶沒柴生火,王芳珍就用圍裙兜起包谷核去幫她燒火。二老雖然不識字,但性格開朗,熱情好客,每當客人臨門,他們便格外高興,認為這是別人瞧得起自己。
王芳珍有二、六、九月吃素的習慣,至今已堅持60多年。每當吃素月份,她就一人一鍋一碗一筷,任何人不得動她的,自做自吃,連洗涮也自理。
二老一日三餐、飲食起居極有規(guī)律,幾十年來茶不斷、新鮮蔬菜不斷、酸菜豆湯不斷。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養(yǎng)成了勤勞動、愛活動的習慣,平時無事也要到田邊地角走走看看,直到百歲仍如此。目前二老早餐一頓能吃三四個雞蛋,中、晚餐能吃一碗米飯。午休是二老必不可少的,每天午睡兩個小時。晚上9時睡覺,次日7時起床,倒床便睡,十分香甜。
二老沒患過什么大病,他們的健康狀況令許多年輕人都自嘆不如。
子孫滿堂樂其中
李光海、王芳珍夫婦生有4子3女,全家五世同堂共計142人。在筆者采訪時,他們的第五代玄孫大的8歲,小的才半歲。大家庭中除長女及長婿去世外,其余均健在。全家族成員中,有24名大學畢業(yè),17名中專畢業(yè),另有10名高中生、48名初中生,堪稱人才輩出。子孫后代雖然分布于工、農、商、學、兵各行各業(yè),且分散在全國各地,但均謹守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的良好家風。大家庭中的各個小家庭雖然自成一體,但對“老祖宗”十分孝敬,逢年過節(jié)都盡量趕回家來拜望,趕不回來的就寄錢寄物以表敬意。平時二老生活在鄉(xiāng)下,由曾孫、曾孫媳婦照顧,日子過得十分舒心。曾孫媳婦多年來對老人關懷備至,體貼入微,任勞任怨。
世界上百歲壽星并不鮮見,但夫妻雙雙逾百歲的則屬罕見。畢節(jié)市老齡委及時將李光海、王芳珍的家庭情況向世界吉尼斯大全上海辦事處申報,引起辦事處的重視。經過近一年的嚴格審查,上海辦事處將李光海、王芳珍的家庭情況收編入世界吉尼斯大全,并于1998年7月30日向二老頒發(fā)了“吉尼斯證書”。
當我們結束采訪,與二老話別時,二老無論如何要送我們出門。這是二老長期以來待人接物的習慣。當我們離開“百壽堂”很遠,再回首望去時,兩位老人仍雕塑般久久矗立于門前目送著我們。
(圖/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