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小榮
龍虎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位于江西鷹潭市以南20公里處,屬典型的丹霞地貌。這里既是中國道教文化發(fā)源地,又有歷史悠久的古崖墓群,共藏有200余副棺木,因而堪稱“華夏雙絕”。這些崖墓群多位于百米以上的懸崖峭壁上,其歷史可追溯至26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其數(shù)量之多、分布之廣、位置之險及棺木造型之奇當為全國之最,被歷史學家稱為“天然考古博物館”,已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直受到海內(nèi)外專家學者的廣泛關(guān)注,來此旅游的觀賞者更是絡(luò)繹不絕。人們不禁要問,這些墓群是如何被葬在懸崖峭壁上的呢?
1978年,江西省文物考古部門對龍虎山崖墓進行了初步的考古發(fā)掘,出土了一大批珍貴的文物。1989年,以同濟大學教授陸敬嚴為主的中美崖墓研究課題組研制出仿古吊裝法,初步破解了棺木進洞之謎。然而,龍虎山崖墓至今仍有很多謎讓世人無法解開,主要有三方面:一、有些吊穴棺木根本無法用仿古吊裝法入洞,那么,這些棺木又是如何放進懸崖絕壁上的洞穴里?二、龍虎山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屬越國,那么在古越國什么人才有資格享受崖葬的待遇呢?三、2600多年前的越國人為何采用這種絕壁洞穴墓葬之法,其意義何在?團團迷霧,給龍虎山崖墓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1997年6月25日,江西龍虎山風景旅游區(qū)管理局在浙江杭州旅游懇談會上爆出新聞,懸賞30萬元,延請全國各地有識之士,破解龍虎山崖墓千古之謎。《新華社每日電訊》迅速發(fā)出通稿,全國30多家報刊爭相轉(zhuǎn)載,一時間,引起了無數(shù)解謎愛好者的興趣。有慕名前來龍虎山考察的,有通過電話咨詢的,有直接來信來函的,有的甚至寄來仿古懸棺吊裝模型。據(jù)龍虎山解謎領(lǐng)導小組統(tǒng)計,到目前為止,已收到全國各地寄來的信函和文稿,共計1000多件。其中的作者既有專家學者、大學教授,也有普通的公務(wù)員、工人、農(nóng)民、學生等。他們抱著極大的熱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既有洋洋灑灑引經(jīng)據(jù)典長達5000字以上的論文,也有的雖簡短數(shù)語,卻聲言是破解的最佳方法??傊?,百家爭鳴,各抒己見,莫衷一是。
歸納起來不外乎有以下幾種觀點:一是關(guān)于棺木進洞方法:有“懸吊法”,即采用滑輪、絞車等工具,用繩索由山頂懸放棺木或由山腳拉吊棺木入洞;“搭架法”,即采用搭腳手架或在絕壁上鑿孔打樁,以此搭制運送棺木的通道;“挖隧法”,從山頂或山背挖隧道至絕壁,棺木放入后再填沒隧道;“架天梯法”,從絕壁側(cè)面斜向鑿孔打樁架成天梯(或叫棧道),運送棺木人洞;“樓船安裝法”,古人制造特大船樓,棺木借船升置洞內(nèi)等等。二是關(guān)于為何采用崖葬,有“升天成仙說”、“尊神事祖說”、“敬先至孝說”、“回歸洞穴說”、“保存祖先尸骨說”、“防盜防害說”、“修煉坐化說”等等。三是關(guān)于何人享受此葬待遇,人們大都認為上至王侯將相,文臣武將,下至部落首領(lǐng)、家族成員或者高僧隱士等都有可能。
去年7月,江西省有關(guān)科研機構(gòu)和大學的知名專家教授云集龍虎山,就千古之謎的破解問題進行座談,專家們普遍認為:大部分作者熱情很高,其嚴謹認真的科學態(tài)度值得學習,部分作者提供的解答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缺乏足夠的考古資料和實物作佐證,目前可以入圍的論文極少,崖墓三大謎至今尚未找到既有科學的論證又有實物依據(jù)的答案,30萬元的懸賞至今還未有得主。
解謎領(lǐng)導小組負責人介紹說,崖葬解謎答案要經(jīng)過專家論證和實際操作才能確認。參加破謎的論文必須注重考古論證,有足夠的原始資料,對產(chǎn)生崖墓的歷史文化背景有一定了解,所論證的方法能夠?qū)嵉夭僮魍瓿伞?/p>
今年是本世紀的最后一年,破解懸棺之謎的工作是否要跨世紀,就看參與者的熱情與論文的實際操作價值了。
(責任編輯/錢利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