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泰乾
我國高等學校擔負培養(yǎng)跨世紀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師的師德及其精神風貌如何,直接關系到培養(yǎng)和塑造21世紀人才的質量問題。加強師德建設,對于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學校德育工作,努力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僅就高等學校師德建設的基本內容與要求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認識師德建設的特點是師德建設的出發(fā)點
教師從事教育工作,是直接面向人的勞動。教育勞動這一獨特領域,決定了教師職業(yè)道德不同于其他職業(yè)道德。它要求更高,更具有鮮明的特點:第一,在道德意識水平上,師德比其他職業(yè)道德有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師德不僅是社會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總是處在社會道德的較高水準之上,是作為人類道德繼承和發(fā)展的主要橋梁而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的。所謂全面,就是教師要在思想情感、意志、行為上有目的地全面對學生施加影響。第二,在道德行為上,師德比其他職業(yè)道德,有著更加強烈的示范性。因此,“為人師表”成了我國教師的傳統(tǒng)美德,幾千年來,盡管社會制度、教育內容不同,但教師在品德上應起表率作用的觀念卻代代相傳。出于不貽誤后代,不殃及國家和民族的職業(yè)責任感,師德行為往往較多地接受來自學生和社會的監(jiān)督,教師把嚴于律己、以身作則作為自己的美德。師德因而又含有較多的“強制性”和“自我節(jié)制”的特點。第三,在道德影響上,師德比起其他職業(yè)道德,具有深、廣、遠的特點。所謂深,就是指師德影響直接作用于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的性格和品質。所謂廣,是指師德影響廣泛作用于在校學生,通過學生去影響社會,甚至國家和民族。所謂遠,就是指師德不僅影響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而且影響學生的一生,進而影響到整個社會進步和未來。教師是育人的,對自己道德行為的后果影響不能不預先估計并予以特別注意。因此,師德影響又具有“自覺性”和“目的性”的特點。
二、修身立德是加強師德建設的根本
人生最主要的是兩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只掌握若干知識和技能,只會做事,但不會做人未必能把事做好。要把事做好首先要學會做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和基礎。而做人首先要立德,德是人才成長的導向系統(tǒng)和動力系統(tǒng),是人才成長的思想基礎。這里講的德主要是指人的敬業(yè)精神,拼搏奮進精神,無私奉獻精神,艱苦創(chuàng)業(yè)精神;是指人的共產(chǎn)主義思想、理想、信念、紀律、道德情操、革命的立場和原則、人與人之間同志式的平等關系等等。
如何才能修身立德呢?可以歸納為“八個字”,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勵。
自重——自我尊重,愛崗敬業(yè)。要尊重自己從事的職業(yè),要安教樂教替教,甘為人梯,淡化名利,以板凳一坐十年冷的高尚情操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人才,從而贏得社會和人民對教師的尊重,無愧于人們用“春蠶”、“蠟燭”對教師無私奉獻的稱贊,無愧于“園丁”、“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稱號。
自省——自我反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質和覺悟。要堅持“教學相長”的思想。馬克思主義主張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正人先正己。當教師的,要先學后教,才能教好。教師要一分為二看自己,嚴于解剖自己,要像曾子所說的那樣“一日三省吾身”,經(jīng)常找出自己的差距,明確自身修養(yǎng)和立德的方向和目標。切莫孤芳自賞,“燈下看影——自高自大”。
自警——自我警戒,為人師表。教師是人類靈魂工程師。常言道:“學高為師,德高為范”,作為一名高校教師要充分認識自己所肩負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以經(jīng)常提醒自己,警戒自己,要做學生的楷模和表率。要以嚴肅的政治態(tài)度對待教學,以正確的政治觀點傳受知識,無論是在課堂內還是在課堂外都決不能把那些違背四項基本原則的形形色色的錯誤觀點和“小道消息”傳播給學生,更不允許把那些牢騷話、奇談怪論引進課堂。教師對學生,既要熱情愛護,又要嚴格要求。熱情愛護,是動之以情,愛之以德。嚴格要求,是喻之以理,教之以嚴。把愛護和嚴格要求結合起來,就是做到嚴慈相濟,情理結合。
自勵——自我激勵,開拓進取。在新的歷史時期,每個教師都要以高度釣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在自己的教學、科研和其他各項工作中勇于改革、勇于實踐、勇于探索,不斷地激勵自己,勇往直前,銳意進取,奮發(fā)有為。
三、教書育人是師德建設的核心內容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天職。教書和育人是教育內在的兩個方面的有機統(tǒng)一,二者并存,缺一不可。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對教書育人都作過精辟的論述,他們的理論集中到一點就是:在學校的教育中,沒有不育人的純粹教書,也沒有不教書的抽象育人,只有在教書的過程中同時育人。
唐代著名教育家韓愈把教師的責任歸納為“傳道、授業(yè)、解惑”。教師的任務,一方面是“授業(yè)”,傳授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就是“傳道”,培養(yǎng)道德品質。用現(xiàn)代的話來說,就是教書育人。作為一名教師不管你講授什么課程,在講授課程本身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也在揭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自覺不自覺,實際上你每天都在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學生如何做人。你的言行舉止、儀表作風、工作態(tài)度、待人接物,每時每刻都在影響著學生,對他們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傊?,教書育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體現(xiàn),也是學校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每位教師都應自覺地認識和運用這一規(guī)律。
那么,教師怎樣才能做到教書育人呢?在這里引用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的一句名言:“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中的一切。因此,教書育人是以教師的人格作為基礎的,只有人格的力量才能影響學生人格的形成和發(fā)展。我們開展“樹師表形象”,實質上就是樹教師的人格,用人格的力量去感染學生,陶冶學生。教師要把自己的先進的思想、優(yōu)秀的品德、淵博的學識、高尚的人格全心全意毫無保留地傳給學生,使學生在學習中模仿,在模仿中發(fā)展,在發(fā)展中再造一個新的形象,這樣無產(chǎn)階級革命事業(yè)才會后繼有人,才能真正實現(xiàn)振興民族的希望,振興教育的希望。
“師以載道,教為成人?!睂W生不教不會,不育不成,又教又育才能成才。有的教師認為自己只管教書,不管育人,育人是黨政干部、政治課教師的事,這是十分錯誤和有害的。教師要在課堂上系統(tǒng)地向學生傳授科學文化知識和生產(chǎn)實際技能,并結合學生的政治思想傾向、道德品質表現(xiàn)、學習目的、學習態(tài)度、專業(yè)思想、組織紀律等各種具體問題,理論聯(lián)系實際,加以正確的引導;對那些帶有傾向性的錯誤觀點和不軌行為,要從正面教育人手,進行具體的分析和批評,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問,你聽你的課,我教我的書。課后還要深入到學生的實際中去,建立牢固的師生友誼,把教書育人貫徹到教學全過程,使教師真正成為學生政治上的引路人,學習上的導師,生活上的長者。
四、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是師德建設的落腳點
忠誠于黨的教育事業(yè)、愛崗敬業(yè)、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對教師的基本要求,也是師德建設的落腳點。為此,一要認真學習現(xiàn)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積極投身到面向21世紀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中去。在改革中要做促進派,不做觀潮派,為培養(yǎng)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做出積極貢獻。二要刻苦鉆研業(yè)務,不斷地提高教學能力和學術水平。教師首先要勤奮耕耘,全心全意投入到教學科研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中去。要講好每一堂課,帶好每一次實驗,批改好每一次作業(yè),開好每一次班會,處理好學生中發(fā)生的每一件事。要用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用科學的方法指導學生,用高度的責任感研究學生。要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漸進、啟發(fā)引導,激勵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其次要樹立“自我終身教育”的思想。學習、科研永無止境,只有提高科研學術水平才能提高教學水平。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要充分利用時間。愛因斯擔說過:“人的差異在于業(yè)余時間?!睍r間是一個常數(shù),對每一個人都是公正平等的;時間又是一個變數(shù),每個人的時間利用率是截然不同的,差異就在這里。
作者系五邑大學紀委副書記、副教授
(廣東江門529020)
責任編輯: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