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1996年至今,京城的國家級文藝團體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事情:各院團實行聘任制,超編的和考試未達標的演員一律下崗。結(jié)果有數(shù)百名演藝界人士成了下崗者。也許,演員們昨天還在舞臺上演出別人下崗的故事,今天,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卻嘗到真正下崗的滋味。
在歷時一年多的文化部直屬院團改革中,文化部的領(lǐng)導承受著難以言表的壓力。每天上訪的,求情的,哭天抹淚的不斷,甚至有人自行召集會議,指責他們破壞了“美好的現(xiàn)狀”。文化部領(lǐng)導清醒地認識到,直屬院團的現(xiàn)狀并不美好,人員老化,人浮于事,沒有活力,已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再不改革只能等死。于是他們硬著頭皮頂住種種非議,不改初衷。他們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大膽推出改革方案??礈柿说氖虑榫蛨詻Q果斷地去干,正所謂“該出手時就出手”。
下崗演員們的心境可想而知。改革的道理他們都懂,這么多年來,他們在舞臺上為改革曾大造聲勢,但改革真的落在自己頭上,心中難免感到茫然失落。據(jù)說有一些名氣很大的演員,演出時曾多次受到黨和國家領(lǐng)導人的接見,接到下崗通知后雙淚長流,無法認定眼前的現(xiàn)實。是的,習慣于鮮花和掌聲的人,突然步入下崗者的行列,這巨大的心理鴻溝不是一步兩步可以跨越的。沒辦法,這就是現(xiàn)實,這就是歷史,命運絕不會因為你有某種優(yōu)越感而對你格外垂青。
經(jīng)歷陣痛之后,人們欣喜地發(fā)現(xiàn),中國的演藝界勾畫出一道新的風景線。改革激發(fā)出演員們的才華和潛能,解放出巨大的藝術(shù)生產(chǎn)力。幾年前每年演出寥寥無幾的中央芭蕾舞團,1997年演出收入達517萬。1993年,國家院團在北京音樂廳演出67場,收入12萬元;而1997年演出460場,足足賺了600萬,演員們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了,這和改革前國家院團入不敷出,靠國家補貼過日子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政府滿意,演員滿意,廣大觀眾更滿意。那些下崗者正在逐步調(diào)整心態(tài),走上新的人生旅途。他們有的從事教學,有的經(jīng)商,有的學起其他手藝,還有的仍操舊業(yè),繼續(xù)在舞臺上施展才華。中央樂團的4位下崗演員組成“八只眼演唱組”,大受觀眾歡迎,他們的名氣比下崗前響亮得多。誰能料想,別人視為畏途的“下崗”,竟成了他們的天賜良機。真是天生我材必有用啊。
文化部直屬院團改革,是整個中國改革交響樂中的一個音符。它的成功奏響,強烈地傳達著一種啟示:沒有痛苦的過程,就不可能有美好的結(jié)局。在今天中國社會,一些地區(qū)、一些單位、甚至不少個人,可能正經(jīng)歷著一個痛苦的過程,但這并不意味著沒有一個完美的結(jié)局。我們憧憬。我們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