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興斌
核試驗
1998年5月11日和5月13日。印度在距巴基斯坦邊境僅63英里的拉賈斯坦邦博克蘭沙漠地區(qū)共進行了5次核試驗,震驚了世界。
這并不是印度第一次試驗核武器。早在1974年5月18日,印度就在同一地區(qū)進行了首次地下核試驗并稱之為“和平核裝置試驗”。如今,不過是把試驗從“地下”轉入地上。
印度今年5月這5次核試驗的情況比較簡單。第一枚是4.5萬噸級的氫彈即熱核裝置,同日在東部地區(qū)試射50公里射程的短程導彈。第二枚是1.5萬噸級的裂變裝置。第三、四、五枚分別是200噸、500噸和300噸級的低當量裝置。
試驗采用了聚變和二次裂變兩種引爆方式,氫彈用改進的裂變方式引爆。核爆在100米深的地下進行,引起里氏4.7級地震。所用核材料為印度產,主持試驗的是印度“國防研究與開發(fā)組織”和“原子能局”。經(jīng)過試驗,確認了印度在不同用途、不同運載系統(tǒng)、不同當量的核武器的設計能力方面已有了較大進步并掌握了大量數(shù)據(jù),加強了利用計算機進行新的模擬設計的能力。印度的導彈可裝備各類型的核彈頭,對導彈性能、體積、重量、振動性、啟動和安保系統(tǒng)都作了長期試驗,按照《核不擴散條約》第9款規(guī)定,印度已是有核國家。這一系列試驗也使印度完成了從第一代裂變核武器向第二代聚變核武器的過渡。
印度核原料钚和鈾,可在國內不受國際原子能機構安全保障的反應堆中生成并在后處理工廠提純,現(xiàn)有這類材料400公斤。1945年美國投擲于廣島、長崎的兩枚核彈只用8公斤高濃縮鈾或5公斤軍用钚,據(jù)此推算,印度現(xiàn)有的核材料可生產70—100枚核武器。
印度核武器的運載工具主要是飛機和導彈。飛機有虎型、幻影-2000、米格-27、米格-29。導彈為地球導彈(也叫大地導彈)和烈火導彈兩種。
核政策
印度的核政策是動搖多變的。1954年印度總理尼赫魯首先提出締結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當時印度認為全面禁止核試驗和全球停止生產軍用核材料具有普遍性、沒有歧視性,因而樂于接受。1963年加入《部分禁止核試驗條約》。1970年3月5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正式生效,規(guī)定1967年1月1日前制造并爆炸核武器或其他核裝置的國家為核武器國家,要求其他國放棄核選擇。這時印度態(tài)度卻開始動搖,站在核門檻,猶豫不決。1974年選擇了小試牛刀,此后又擺動24年之久。1995年5月178個國家締約同意無限期延長《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說明該條約具有很大權威性,1996年底,已有187個國家加入該條約。1993年日內瓦裁軍談判會議決定1994年1月起正式開始關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的談判,1996年9月24日開放簽署。印度認為條約是歧視性的,分裂了世界,形成有核無核兩類國家,拒絕條約,堅持全面禁試應與消除核武器掛鉤。
日內瓦會議規(guī)則規(guī)定,重大決議必須一致同意,且核門檻的印、巴、以等44國批準180天后,《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才能生效,因而該約有被否決的危險。經(jīng)澳大利亞建議,采取了非常措施,將條約全文原封不動轉交聯(lián)合國大會表決,但印度仍以有損主權為名拒簽,巴基斯坦認為印度拒簽,巴基斯坦別無選擇,也只有拒簽。這才導致了今年5月的系列核爆事件。在印度核爆結束后15天,巴基斯坦也連續(xù)試爆了6個核裝置。從此,開始了南亞地區(qū)新一輪的核競賽。
印度的核政策特點明顯。一是動搖性。最早提出全面禁試的是印度,最后一個堅決拒簽禁核條約的也是印度。其核武器計劃是搞搞停停,停停搞搞。二是冒險性。70年代蘇聯(lián)最強時,印度在蘇美間走“核鋼絲”,這次又試爆了核武器,極易引發(fā)更大一輪南亞軍備競賽和軍事對峙,甚至有可能促發(fā)俄美之間的核對抗。在全世界一片和平聲中,印度逆流而上,極大地傷害了世界人民的感情。不知什么原因,美國中央情報局早在印度核爆前8天就接到了清晰的間諜衛(wèi)星錄像照片,但未對印度可能的行為作出應有的反應。當印度總理宣布核爆時,美國總統(tǒng)克林頓質問情報局,美國中央情報局這才感到事態(tài)嚴重,“這是美國情報機構的一次最大的失誤”。不管是真是假。如不像參院情報委員會主席歇爾比所說的發(fā)生了“最大失誤”,那么,一旦美國強硬警告阻止印度試驗,印度又當如何應對?勢必面對極大的風險。三是預謀性。在試驗前10天,印國防部長、內務部長一直公開宣傳“中國威脅論”,邊防軍連續(xù)與巴基斯坦軍隊交火,在11日試驗后,未等世界輿論清醒過來,又于13日再次一連串試驗,5次試驗在48小時內完成,足見其在組織上是早已精確預謀,速試速決,等壓力來臨時,木已成舟生米煮成了熟飯。四是訛詐性。不是說其試驗本身技術和活動具有公開性,而是指其核政策公開,明目張膽地用其稚嫩的核武器威脅鄰國巴基斯坦。內政部長阿德瓦尼5月18日宣稱印度將在查漠和克什米爾采取主動行動來“堅決、有力地對付巴基斯坦”,公然恐嚇說巴應認識到印已是核國家.因此,巴“在克什米爾問題上應放棄其反對印度的政策”。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甚至公開揚言:“未來任何國家都不能與擁有核武器的印度相抗衡”。
印度推行核政策有國際國內兩方面的原因。國際方面,印度想躋身于核大國之列,在亞洲與中、日競爭,壓垮巴基斯坦,稱霸南亞次大陸,控制印度洋,進而參與主宰世界,因而不惜窮兵黷武。國內方面,人民黨剛上臺2個月就把印中兩國領導人近10年來互訪的成果一掃而光,攻擊中國為“最大的潛在威脅”,目的是轉移國內人民視線,緩解內部種族、種姓、宗教、階級矛盾,緩解人民對現(xiàn)政府的不滿。印度近年來許多重要國際會均不參加;吸引外資的力度和成效依其國力而言很差;體育已連續(xù)幾次在奧運會等國際大賽上一塊獎牌也沒有,人們生活未達到小康,許多地方缺水缺電,文化出現(xiàn)衰退趨勢。在此嚴峻形勢下,印度政府才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在一片禁試、和平、發(fā)展的大潮聲中,企圖一爆振國威。其效卻未必明顯,搞得不好,會弄巧成拙,使印度走向更加黑暗的深淵。
(責任編輯/孫開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