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遠(yuǎn)發(fā)
走長江,漂三峽,江北橙黃桔綠掩映中有一大殿,背依崇山峻嶺,前臨浩浩大江,遠(yuǎn)眺江南五老峰、芙蓉峰,如筆架連峙,似碧蓮待放,獨有一種山川鐘靈、江水毓秀的氣派。它就是1953年被世界和平理事會確認(rèn)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中國偉大詩人屈原的祠堂。
走近三級壓頂,六柱觸地的屈原祠,但見郭沫若題寫的大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高十?dāng)?shù)米的牌樓式山門正中額題:“清烈公祠”,兩側(cè)榜題“孤忠”、“流芳”,表現(xiàn)屈原忠貞高尚的品格。祠堂有山門、大殿、塑像、左右配房等建筑,祠左右泥塑墻壁上有描繪屈原一生的彩畫故事。相傳屈原誕生在縣城東北30公里的屈坪,那是屈坪河與響鼓溪匯注的一個山間小盆地,也稱三閭鄉(xiāng),至今鄉(xiāng)里有屈原廟、讀書洞、吟詩臺、照面井等遺址。屈原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因?qū)W識淵博、“明于治亂、嫻于辭令”,22歲時,官至左徒、三閭大夫等職。當(dāng)時楚國屢遭秦國的侵略,人民痛苦不堪,為使國家免于覆亡,屈原站在楚國人民的立場上,堅決主張聯(lián)齊抗秦和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改革政治,卻遭到貴族保守集團(tuán)的誣陷,被流放湘沅一帶,但他始終把振興楚國、統(tǒng)一天下的政治愿望寄托在楚王身上。后來因為政治日益腐朽,秦兵入侵,攻破郢都,屈原無力挽救楚國的危亡,又深感政治理想無法實現(xiàn),便以真摯的感情、奇特的構(gòu)思、宏偉的氣魄、豐富的詞藻、鏗鏘的韻律、自由的形式、抑揚(yáng)回轉(zhuǎn)的節(jié)奏,熔神話傳說、歷史故事、自然現(xiàn)象和現(xiàn)實生活于一爐,寫下了傳為千古絕唱的《離騷》、《九章》、《九歌》、《天問》等詩篇。反復(fù)陳述他的政治主張,揭露反動貴族排斥賢能、誤國殃民、投機(jī)取巧、茍且偷安的行徑,表現(xiàn)了對國事的深切懷念和為理想獻(xiàn)身的精神。但是,《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清晨,在露水盈盈中,詩人“長太息以掩涕兮,如哀民生之多艱”,投汨羅江而逝,展示了“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高風(fēng)亮節(jié)。
穿過屈原祠山門,便是大殿。殿前有一座巨大的屈原銅像,屈原頭頂金冠,身著長袍,仗劍吟哦,瀟灑端莊。塑像露天矗立。象征詩人的精誠感天動地,驚神泣鬼,與江河共存,與日月同輝。大殿最早于唐元和15年(820)建于城東5里的屈原沱。相傳,屈原投淚羅江死后,江中忽然涌起一條巨浪溯流而上,那是一條巨大的神魚感念屈原的忠誠,晝夜兼程,千里迢迢,把屈原的尸體從淚羅馱回故里秭歸,葬于城東。因江邊有回水沱一座,故名屈原沱。屈原沱地勢低洼,幾經(jīng)江水侵襲,宋、元、明、清代,屢毀屢建。1978年遷至今地。又按明代木構(gòu)建筑方法設(shè)計,以鋼筋混凝土結(jié)構(gòu)重建。大殿方向高聳,翠瓦飛檐,宏偉壯觀,一改舊式廟堂的幽暗、陰森,代之以活潑、恬淡的風(fēng)格,以體現(xiàn)屈原不斷創(chuàng)新的精神。
殿后山坡上有一宏大的建筑——屈原衣冠冢,冢前有一聯(lián),令人回腸蕩氣:淚水懷沙千年遺恨,歸山枕岫萬古流芳。墓前的石坊、門闕都是清道光年間所遺原物。人們欽佩屈原的忠誠正直,為寄托哀思,按照當(dāng)?shù)仫L(fēng)俗,以帝王規(guī)格厚葬了自己的詩人。屈原墓,從此如一座豐碑矗立大地,凜然浩氣直貫長虹。屈平辭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那個可詛咒的時代終于空山丘一樣蕩然無存了,只有屈原的詩篇經(jīng)天緯地,流傳千古。現(xiàn)在,每逢端午佳節(jié),屈原祠前,滾滾江流中,五彩龍舟,爭相競渡,人們吟誦屈原辭,或唱“招魂歌”,抒發(fā)對詩人的懷念與熱愛:
大夫生平有志氣,家鄉(xiāng)人民懷念你。
你受了懷王多少冤,你受了襄王多少屈?
不幸投入汨羅江,船游江心來找你。
找你的尸體回故鄉(xiāng),找你的魂魄歸三閭;
大——夫,大夫——回來吧,
回賞故鄉(xiāng)好天地!
接著人們勸慰詩人不要回東方,不要上西方,不要去南方,不要奔北方,那里有虎豹,有豺狼,有大蛇,有巨蟒……要回,就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
告別秭歸,回看三閭,不由想起宋代大詩人陸游的一首詩:“江上荒城猿鳥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間事,只有灘聲是舊時?!笔堑模挥袨┞暿桥f時,今天人們懷念屈原,是龍舟競渡,是鑼鼓喧天,是歌聲如潮,游人如織,是端陽日撒下滿江的粽子,是古老的習(xí)俗激勵人們像詩人一樣進(jìn)取。
(責(zé)任編輯/林超)